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夏富祥:解決紮龍保護區『人禽爭地』問題刻不容緩
2011-01-20 18:11:57 來源:東北網  作者:孫曉銳 岳雲雪 顧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省政協委員夏富祥。東北網記者 岳雲雪攝

  東北網1月20日訊(記者 孫曉銳 岳雲雪 顧碩)『紮龍保護區人鳥爭地、爭食的矛盾日益突出,使資源瀕臨枯竭,生態系統嚴重退化,鶴類等珍禽棲息地不斷縮減,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

  省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上,省政協委員、哈爾濱市匯豐照相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長夏富祥建議,應盡快啟動紮龍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生態移民項目,徹底解決長期影響丹頂鶴等珍禽生存的『人禽爭地』問題。

  紮龍自然保護區是中國最大的丹頂鶴、白枕鶴的集中繁殖地,同時又是白鶴、白頭鶴、灰鶴和蓑羽鶴的遷徙地。紮龍保護區核心區面積700平方公裡。是我國最大的以保護丹頂鶴等珍稀水禽及其生態系統為主的濕地類型保護區,在世界鶴類保護與濕地保護中佔有重要地位。紮龍濕地在保持水源、淨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生態功能,對減緩黑龍江省西部地區沙化東移、保護自然生態起著重要作用。

  為掌握紮龍自然保護區『人禽爭地』問題的第一手信息,夏富祥親自進行了調研。在調查中了解到,保護區核心區現有13個自然屯1528戶,共5396人需要移民搬遷。涉及齊齊哈爾市鐵鋒區紮龍鄉的244戶居民和大慶市林甸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的1284戶居民。居民主要經濟來源是收割葦草、捕魚和種地,是典型的『吃資源村』和『靠天吃飯村』。早在建立保護區之前,紮龍核心區就有人定居並形成村落。為了生存,當地人不得不加大濕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力度,核心區居民的生產生活破壞了丹頂鶴等珍禽的生存環境和食物來源。從2002年開始,我省連續每年為紮龍濕地進行生態補水,一定程度上遏止了濕地面積縮減和生態功能退化的趨勢。

  為了徹底解決『人鳥爭地』問題,紮龍保護區早在2008年就籌劃大規模『生態移民』工程,將居住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域的5000多名居民實現全部搬遷。目前,黑龍江省已編制完成並列入《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2005—2010年)的『紮龍保護區核心區生態移民項目』至今遲遲沒有啟動,成為保護區保護和發展的瓶頸。    

  夏富祥建議,應盡快啟動『紮龍保護區核心區生態移民項目』,促進鶴類等珍禽棲息地的恢復,發揮濕地在保持水源、淨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生態功能,減緩黑龍江省西部地區沙化東移,使核心區農民早日擺脫貧困。

責任編輯:路雲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