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北區采用新模式建設的住宅。
等待組裝的建築構件。
東北網1月21日訊 像搭積木、生產汽車一樣蓋房子———從240人七天一層樓到70人五天一層樓,從建築工地的民工到現代化工廠的產業工人……這就是未來住宅建築的主流模式。這場住宅生產方式的『革命』,有望破解以往住宅建設成本偏高、資源消耗大等難題,或許還意味著房價的松動。
這一『神奇』的住宅建設模式,在我市已經成為現實。2005年,我省一企業與哈工大合作,研發出50餘項專利,成為全國『住宅產業化』的領跑者,目前這種新模式已在松北區兩座樓盤應用。但遺憾的是,由於尚無相關扶持政策出臺,哈市的住宅產業化正面臨『起早趕晚』的尷尬。
民工變工人: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
湖北農民工高志強,是在瞬間『被工業化』的。
在2009年以前,每年4月中旬,高志強都會拖家帶口地和湖北的10多萬農民工一起,浩浩蕩蕩地來到哈市,開始緊張勞累的工地生活。每到11月份,寒風刺骨,工地進入『休眠期』,他們再攜著大包小裹返回湖北。2009年冬季,一個偶然的機會,高志強和100多個農民工進入我省剛剛獲批建成的國家住宅產業化生產基地。原以為只是換了個『東家』,令他始料不及的是,這個不經意的決定,竟改變了他的生活。
身為泥瓦匠的他,從此告別了工地,開始站在工廠生產線上『造大樓』。看著一排排牆體、房梁等建築構件,隨著生產線的流動一一『誕生』,然後運往工地,像搭積木一樣快速組裝。高志強覺得,自己不像在造房,倒像在造汽車,一種產業工人的自豪感在他的體內昇騰。
工地變車間:模具中造出『柱、梁、牆』
18日,記者在位於呼蘭利民開發區的我省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黑龍江宇輝新型建築材料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看到,這裡的生產場面十分『壯觀』———車間裡,幾十名工人在生產線上緊張有序地忙碌;車間外,到處擺放著一片片加工好的外牆、樓板、牆柱、樓梯等建築構件。
據公司負責人講,這裡有100名工人,他們以前都是『露天作業』的農民工,在這裡轉變成了產業工人。記者看到,與傳統建房工序不同,房子的建築構件都是在車間裡完成。以一面外牆制作過程為例:首先,按設計圖紙制作好鋼制模具,然後,把無數條鋼筋拼成外牆所需的形狀,放入模具內,開始澆灌混凝土。這樣的建築構件將直接被運往施工現場,一片構件頭尾的鋼筋被准確地插進另一片構件預留的槽孔內,再用混凝土填充孔隙。這樣一來,施工現場用工量大大減少。
專家:
傳統建房難題『一招破』
在哈工大與黑龍江宇輝建設集團聯合設立的研發中心,哈工大土木學院姜洪斌副教授為記者講解了產業化住宅工藝的『神奇』之處。
他說,傳統的施工方式現場灰塵四起,噪聲震耳欲聾,工人數量多,現場建築材料和水、電資源浪費嚴重,產生大量建築垃圾,施工安全事故頻發。另外,北方地區氣候寒冷,一年只有半年施工期。而采用住宅產業化生產模式的『預制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牆結構技術』,所有的結構構件均在工廠預制,不但可基本消除牆體常見的滲漏、開裂等質量通病,也實現了節能降耗。經測算,在整個施工過程中,新方法所用木模板量節省85%,用水量降低40%,建設周期縮短40%以上,工人節省一半,用電量降低35%,鋼材節約2%,耗材節約60%,工程項目綜合造價節省15%以上。同時,施工不受氣候影響,使高寒地區施工告別『半年閑』。
目前,北京、沈陽、深圳、上海、天津、山東、安徽、河北等省市,已相繼出臺多項住宅產業化技術的經濟扶植政策。如北京出臺了住宅產業化項目優惠政策,即建產業化住宅獎勵3%建築面積。上海也推出了多種優惠政策,扶植住宅產業化發展。深圳力爭年底前在全市建起10個示范基地。沈陽市則已決定向國家住建部提出申請,爭取成為全國第一個現代建築產業化示范城市。
期待:
『給力』政策助推住宅產業化
『我們僅用5年時間,就研發出50餘項國家專利,追上了西方國家用30多年完成的住宅產業化技術。可如今,相比全國各地扶植政策的「給力」,由於尚無相關扶持政策出臺,哈市住宅產業化生產模式的發展正面臨著「起早趕晚」的尷尬。』宇輝建設集團董事長劉文清說。
劉文清表示,他現在面臨的最大難題是生產能力的不足。『我們的生產基地去年8月投產,目前只有一條生產線,年產建築構件不足30萬平方米,而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訂單已達上百萬平米,實在接不過來了。』他說,集團今年打算融資5億元,在松北區、利民開發區各建一條生產線,投產後可達到100萬平方米的年生產能力。但這對全省一年4000多萬平方米的建築市場來說,仍是一個小數目。他希望,我市相關部門能盡快出臺住宅產業化扶持政策,推動我市住宅產業化發展。
施工靜悄悄:整潔樓體加速度『攀昇』
在松北區保利公園40號樓建設工地,記者看到,采用工業化生產模式建設的13層樓已經封頂,進度明顯快於周邊采用傳統方法施工的樓盤。施工現場沒有腳手架,沒有大量工人的高空作業。此外,也聽不到切割打磨的聲音,現場堆積的建築材料很少,垃圾、污水、粉塵和噪音更是難覓蹤影。
據現場施工人員介紹,按照傳統方式建造同等規模的工程,高峰期一般需要約240名工人,平均七天完成一層樓,而采用工業化生產方式只需要70名工人,平均五天一層樓,每個工人一天的生產任務相當於過去50名工人一天的任務量,大大節省了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