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協委員林志國。東北網記者 顧碩攝
東北網1月22日訊(記者 岳雲雪 顧碩) 『盡快啟動醫療體制改革,明確醫改思路和方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促進醫療產業發展,實現多形式辦醫格局;完善城鄉醫療保障體系,構建新型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提高公共衛生投資公平性;完善城鄉醫療保障體系,構建新型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提高公共衛生投資公平性。』省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上,省政協委員、哈醫大一院副院長林志國為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開出『四劑藥方』。
看病難看病貴已成為近幾年來大眾反映十分強烈的社會焦點問題。公共醫療衛生投入不夠,醫療衛生資源不足,配置不夠合理,缺乏公平性,城鄉大多數居民缺少基本醫療保障。藥價虛高,藥品和醫用器材生產流通秩序混亂,公立醫院在『以藥養醫』補償機制下,公益性質淡化,在享受免稅和政府補貼的同時追求利潤最大化,藥廠、藥品銷售公司、醫院在利益驅動下形成利益鏈,藥品、醫療器械『高進價——高折扣——高利潤——高處方價』銷售流程中,伴隨著藥廠價格壟斷、醫院藥品暴利、醫生濫開『大處方』、亂開檢查單後面存在的商業賄賂,直接導致『政府不斷出面降低藥價,百姓醫藥費支出節節攀昇看不起病』的現象司空見慣。
據林志國調查,近幾年來,全省各地市、縣醫院人均門診費和住院費逐年都有較大幅度上昇,群眾人均醫療費用支出增長速度大大高於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同期增長比例2到3倍,高額醫療費用超出了群眾的承受能力,相當一部分居民看不起病,有病不能及時醫治。
『第一劑方』:盡快啟動醫療體制改革,明確醫改思路和方略。成立我省醫療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統一加強對全省各地市醫療體制改革的指導。按照國家改革的思路,結合我省及各地市實際,研究制定出臺我省醫療體制改革的措施和方案。明確醫改思路和方略,堅持政府為主導與引入市場機制相結合,發揮政府舉辦醫療服務機構主導作用,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培育和發展醫療服務產業。制訂統一區域衛生規劃,根據我省及各地市經濟發展水平、政府承擔能力、公共衛生服務和居民基本醫療服務需求,確定保留公立醫療機構的數量和規模,完善保障措施,確保公立醫療機構真正辦成為群眾提供優質、低價的基本醫療服務的公益性醫院、平民醫院。引入市場機制,吸收社會資金,將其餘公立醫院改制改造成社會非營利性或營利性醫療機構,並對改制醫院所涉及的產權投資權益、人員身份等作出明確界定。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源直接來我市創辦各種類型的醫療機構。
『第二劑方』:制訂和實施區域規劃,完善分類管理,加強政府調控和監管。按照屬地化原則,支持各地市統一制訂地市醫療衛生規劃,有效整合和優化配置城鄉醫療衛生資源。科學設置醫療機構網點,對規模醫院、一般醫療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設置作出合理的布局。指導各地市對農村鄉鎮衛生院所調整布局建設,有效解決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不協調問題。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行業監管職能,打破醫療衛生機構的隸屬關系,實施衛生部門全行業監管機制。改進藥品采購管理,降低采購成本和藥品價格。規范醫療秩序和行為,強化醫療服務質量評估。加強對醫藥和醫療服務價格的監管,加大對藥品、醫療器械采購與使用的審計監督,嚴禁個人收入與業務收入掛鉤,割斷醫生處方、檢查單提成利益鏈,嚴查嚴處藥品回扣之風,減輕群眾醫療負擔。
明確非營利性醫療機構與營利性醫療機構分類標准,按照公立醫療機構、社會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和社會營利性醫療機構的劃分,實行分類管理。完善公立醫療機構建設保障措施,確保對非經營性公立醫療機構的經費投入,並加強對公立醫療機構管理,嚴格控制公立醫療機構的收費標准和收入規模,實行『核定收支,收支掛鉤,超收上交,差額補助』的經濟機制。推行門診和住院人均費的『均費雙控,超額雙繳』的辦法,確保公立醫院公益性質。嚴格執行國家對社會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政策規定,落實其相應的政策待遇,采取差額撥款補貼、采購服務等形式予以適度財政支持,使之承擔好政府委托的初級防疫、保健、群眾基本醫療服務等職責。加強對社會營利性醫療機構醫療行為、收費價格等方面的規范和監管。
『第三劑方』:推進體制機制改革,促進醫療產業發展,實現多形式辦醫格局。積極推進公立醫療機構運營機制和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推行衛生主管部門和所屬醫院的管辦分離。政府集中資金和技術,做大做強數所公立醫院,保障居民基本醫療需求。並通過引入市場機制,采用股份合作、委托經營、租賃、產權轉讓等形式,把其餘公立醫院改制改造成社會非營利性或營利性醫療機構。建議制定全省性醫療產業發展政策措施,為各地市培育醫療市場創造寬松的政策環境。把醫療機構的建設列入招商引資項目,積極鼓勵各地市開展對外招商引資,通過減免建設規費等措施,引進一批有實力的外資企業來我省興辦各類大型醫療機構。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參與醫療機構的改制改造,或獨立舉辦非營利性、營利性醫療機構。為非營利性的民營醫療機構提供與公立醫療機構享有的同等待遇,如政府補貼和免稅政策,允許社會非營利性醫院列為公費醫療、醫保定點醫院,參與承擔公費醫療、醫保的醫療服務任務等。加強對民營醫療機構的指導和扶助,創設社會醫療機構與公立醫療機構公平競爭的平臺,形成全省多形式、多元化辦醫的新格局,以不斷壯大我省醫療衛生資源。
『第四劑方』:完善城鄉醫療保障體系,構建新型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提高公共衛生投資公平性。堅持政府主導和社會廣泛參與相結合的原則,逐步建立健全全省城鄉醫療衛生保障體系,擴大城鄉居民醫療保險面,提高醫療保險幅度。按照國家十一五規劃要求,至2010年,逐步實現城鎮居民全部參保,農村居民全部納入農村合作醫療保障體系的目標。堅持優先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方針,加快各地市城市社區衛生發展,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網絡,逐步擴大區域覆蓋范圍,使群眾的多發病、常見病能得到更快捷、更方便的醫療衛生服務。積極支持各地市把小型醫院和企事業單位的衛生所(站)轉辦社區醫療衛生機構,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個人創辦社區醫療衛生機構。支持各地市建立市、區醫院對口指導援助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制度,開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首診制試點,推行『雙向轉診』機制,促進社區衛生服務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全省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大各級政府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盡快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模式,制訂發展計劃,有目標地投入資金,逐步改變全省農村衛生院發展滯後的現狀,提高農村衛生院醫務人員的待遇,保障農村第一線工作的醫務人員工資和一定的福利,鼓勵醫學院校畢業生去農村工作,改變農村醫療衛生事業長期落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