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2日訊(記者 孫曉銳 顧碩 岳雲雪) 『如何加強農村面源污染的治理,成為我省農業能否持續發展的大計之一,將農村面源污染治理與生態農業發展相結合是防治農村面源污染的必由之路。』省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上,省政協委員、省聯通工會經濟技術部部長唐新偉建議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促進生態農業快速發展。
近年來,我省農業發展日益加快,糧食產量逐年提高。但伴隨之而來的是農村面源污染問題的日益加重。不僅嚴重威脅著我省的水系安全,影響到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供水的質量,而且引起我省耕地和農產品質量的下降,影響到我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化肥尤其是氮肥以及農膜的大量使用,農藥的泛濫,養殖業迅速發展,帶來了畜禽糞便的排放、處理和污染問題,使得周邊的河流富營養化程度加劇,農村日常生活所產生的垃圾和廢水量的日益增多是農村面源污染主要原因。
為改善我省面源污染問題,唐新偉建議,以技術推廣部門為龍頭,大力推廣按照土壤養分測定和植物營養診斷結果而實行的配方施肥技術。鼓勵有一定土壤養分測定和植物營養診斷能力的化肥生產和銷售企業與縣鄉合作建立綜合測定體系。推行平衡施肥技術,改善化肥施用結構。研究合理的耕作制度,提高化肥利用率,減少化肥流失。通過資金補助、項目推廣等方式,在農村大力建設能夠充分利用農村畜禽糞便、生活垃圾和秸軒資源進行有機肥和綠肥加工的小型企業,推行有機肥和綠肥加工的產業化新模式。結合有機肥和綠肥生產小型企業的建設,建立沼氣生產廠。既解決農村畜禽糞便和秸軒加工問題又為農民提供潔淨的能源。
唐新偉建議,將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與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相結合.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日益提高,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成為新的需求和農業經濟的增長點。在我國加入世界關貿協定以後,在此方面農產品的出口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治理農村面源污染已刻不容緩。值得高興的是這兩方面工作並不是相互矛盾的,處理好的話可以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生產需要減少面源污染,而造成面源污染的許多因素如畜禽糞便,農村生活垃圾、秸軒等可以轉化為有機肥料和綠肥。為此應該將農村面源污染和生態農業的發展有機的結合起來。發展立體循環的生態農業。在使農村面源污染得到治理的同時使農產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
唐新偉建議,加強對農膜的市場管理和廢舊農膜的回收利用。防止低於一定厚度的農膜流入市場,增強對廢舊地膜的回收與管理,防止在土壤中積累。建立廢舊地膜收購和加工企業,通過適當提高收購價格,促進廢舊地膜回收。對畜禽養殖業合理布局,將畜禽糞便處理和有機肥的生產、沼氣池的建立有機的結合起來。加強對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工作,農村管理的城市化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應通過資金、項目的方式逐步探討真正適於農村發展的新模式。制定農作物栽培技術規程,規范農用化學物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