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協委員田家瑋接受本網記者專訪。 東北網記者 楊尚峰攝
東北網1月22日訊(記者王蕊 楊尚峰 李楠) 近年來,我省胎兒畸形出生率達到6.5?,超過國家平均水平,通過調查發現,有70%—80%的胎兒畸形來自於鄉、鎮以下基層孕婦。在省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上,政協委員田家瑋建議,我省應迅速提高鄉鎮基層孕婦超聲檢查意識,降低胎兒畸形出生率。
隨著超聲儀器性能的提高及超聲醫生診斷水平的提高,胎兒嚴重畸形的產前正確診斷率可達到95%—98%。田家瑋表示,在省內獲得胎兒產前檢查資質的三甲醫院在日常篩查工作中發現,有70%—80%的胎兒畸形來自於鄉、鎮以下基層孕婦,而且都是妊娠晚期纔來就診。而城市孕婦的胎兒畸形則可在妊娠中期( 24—28周時)就能夠被檢出,進行乾預治療,既減輕了病人的痛苦,又減少了家庭和社會的經濟、精神負擔,降低了胎兒畸形的出生率,有利於優生優育的國策。
為什麼農村孕婦胎兒畸形發現晚,而且許多畸形須到出生後纔被發現呢?田家瑋介紹說,通過科技部十一五支橕計劃《農村適宜技術推廣》課題組到省內14個縣、鎮、鄉醫院進行胎兒嚴重畸形產前診斷技術推廣過程中發現,廣大基層孕婦及家屬對胎兒在整個孕期需進行3—5次超聲檢查缺乏認知、缺乏這種意識,認為早孕和出生前各做一次就夠了。在基層醫院的超聲醫生也存在問題,對胎兒畸形的圖像不認識,檢查過於簡單,只看一下有無心跳、有無顱骨光環就認為是正常的,對嚴重的胎兒畸形超聲特征沒能掌握。以上原因造成了省內胎兒畸形的出生率達到6.5?,超過國家平均水平。
田家瑋表示,課題組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包括辦班、進修、下去講座,甚至手把手的對縣、鎮、鄉基層醫院的超聲醫生進行了『傳、幫、帶』,使他們對衛生部規定的六大畸形的超聲診斷特征有了初步或較熟練的掌握。但畢竟老師人數有,所到之處的鄉鎮數量有限,對我省廣大地區和醫院存在問題的解決只是杯水車薪。
為此,田家瑋建議,各相關部門應該重視起來,借助各種媒體、政府相關部門的科普宣傳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廣大農村、鄉鎮居民對胎兒產前檢查的知曉率,主動接受檢查率。通過省衛生廳對各級醫院尤其是鄉鎮以上醫院的超聲醫生進行不同形式的培訓,和產前診斷中心建立密切聯系,繼續搞好『傳、幫、帶』工作,提高我省胎兒畸形超聲檢查的檢出率和診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