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人大代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孫忠人接受采訪。東北網記者 曹曦 攝
東北網1月23日訊(常濱毓 記者 曹曦 梁鐫文 吳萌)國內外中醫養生熱潮方興未艾,中醫針灸與京劇於2010年底一起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在這些熱鬧景象的背後,國內中醫中藥的發展並非順風順水,仍然面臨很多瓶頸問題和制約因素。
『要抓住醫改和針灸申遺成功這國內、國外兩大戰略契機,促進中醫藥事業健康發展,對內在醫改中發揮更大作用,對外加速國際化進程,為全人類謀福祉。』出席黑龍江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的省人大代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孫忠人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針灸申遺成功,不應是終點,而應是轉折點
作為國家局級重點學科暨省級重點(A類)學科針灸推拿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省政府特聘教授,去年11月16日,中醫針灸申遺成功的消息傳來時,孫忠人代表在喜悅與興奮之餘,更感到責任的艱巨。
『針灸學科是目前我國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的少數幾個學科之一。但這個學科的下一步發展仍然面臨很多難題。』孫忠人代表說。

省人大代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孫忠人接受采訪。東北網記者 曹曦 攝
針灸作為中醫藥中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在上個世紀70年代曾掀起與『乒乓外交』齊名的『針灸外交』,引起世界矚目,成為現代中醫藥走向世界的『先行軍』。目前,全球共有160餘個國家開展針灸及中醫藥服務項目,8個國家將針灸納入健康服務體系,國外至少有針灸師20餘萬人,每年約產生針灸服務產值100多億美元。隨著針灸在國際上的推廣,各國均加大了對針灸研究的關注與投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每年向其所屬的13家機構投入100萬美元的經費用於進行針灸研究的重點項目;英國的全民免費醫療系統已經根據病人的要求提供針灸服務。
與針灸熱在國外持續昇溫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國內政府對於針灸學(專)科發展扶持不足,在『九五』期間,國家在中醫藥研究中投入0.2億元,『十五』期間增至2.5億元,『十一五』期間增至7億元,雖然15年來國家在中醫藥研究中投入逐漸增多,但與現代醫學方面的投入仍有很大差距,這直接導致即便專業研究機構也普遍存在研究經費少、研究人員大量流失的窘境;另外,在目前的醫療衛生體制與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針灸治療收費低廉,多數中醫院、中醫科、針灸科難以生存。因此,許多基層醫院已相繼取消了針灸科,甚至中醫科。現在,能夠開展針灸臨床研究的單位主要集中在中醫院校的附屬醫院及地市級以上三甲中醫院,而此類醫院多數亦僅設立了針灸門診,而沒有針灸病房。
在針灸科研和針灸門診不景氣的大環境下,由於有較好的基礎和傳統,並且有一個始終堅持不懈努力的團隊,孫忠人代表所領導的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科近幾年卻取得了快速的發展。這個於1982年建立的學科,1984年批准為碩士學位授權點,1986年批准為博士授權點,1987年批准為省級重點學科,2000年被確定為省級A類重點建設學科,2001年被確定為國家局級重點建設學科,2007年針灸推拿學專業被評為全省普通高等學校第一類特色專業。目前該學科圍繞『經穴髒腑關系』、『針刺促進神經損傷再生修復』、『針灸防治腦脊髓神經病』、『針灸預處理』等研究方向,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科學研究工作。先後承擔國家科技部『十五』攻關計劃項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臨床診療技術整理與研究項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項基金項目、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等共計10餘項,獲得科研資金百萬餘元。研究課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高校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黑龍江省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而以針炙、推拿、康復等專科為特色的該校附屬第二醫院,則在充分發揮專科優勢,追求特色化戰略發展道路的思路指導下,在西醫院林立的南崗秋林地區,走出了一條『大專科、小綜合』的獨具特色發展之路,實現了在西醫院『夾縫』中超常規發展的良好態勢。孫忠人認為,學科與醫院的發展經驗證明了中醫針灸的強大生命力和發展潛力。
孫忠人代表說,針灸申遺成功可以擴大中醫的國際影響力,提昇認知度,引起國內外政府、學術界和民眾的重視,對學術和科研的推動、對相關立法的推動,都會產生積極影響。如果我們在此基礎上,加快立法進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資源配置狀況,加強行業規范管理,則可以促進針灸行業乘勢而上,取得跨越式發展。反之,則會痛失良機,使針灸真的只能成為『遺產』被世人憑吊。從這個意義上說,希望申遺成功不是一個結果,而是成為一個轉折點。

省人大代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孫忠人接受采訪。東北網記者 曹曦 攝
讓中醫藥在醫改中發揮應有作用
『和西醫比較,中醫診療簡便易行,副作用小,收費較低,與醫改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目標相吻合。這些優勢決定了中醫藥在醫改中可大有作為。』孫忠人代表認為,中醫藥在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及優勢,能夠降低醫療服務成本、減輕患者的醫療費用,有利於解決我國醫改中公平性差、普及性差等問題。
孫忠人代表認為,具有幾千年發展歷史的中醫藥具有簡、便、廉、驗的優勢,而且針灸等中醫非藥物療法十分便於推廣應用。此外,對於許多疾病常見病,中醫藥的保守療法治療具有很好的療效,並在中醫預防保健方面獨具優勢。在政府醫療衛生投入有限的情況下,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能有效減輕群眾就醫費用負擔,切實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
隨著人們健康觀念的變化和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中醫藥越來越顯示出它獨特的優勢,而且現在國際上的關注度和認同度也在不斷增強。從某種程度上說,中醫藥已經成為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之一,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載體,其所蘊含的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不斷被人們重新認識和挖掘。
因此,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對於深化醫改,探索建立一條群眾支付得起、政府承受得了、財政可持續支持的中國特色的醫療衛生體系,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乃至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在全世界范圍內弘揚中華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加速中醫藥立法進程
針灸的現代研究在過去幾十年中取得了不少研究進展和成果,但目前針灸在臨床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顯著問題不容忽視。孫忠人代表認為,這些典型問題歸根結底,大多都是由中醫藥界立法不完善所導致,其解決方法亦均可體現在中醫藥立法當中。
在醫療實踐中,由於缺乏相應的國家法律保障,使得現在的中醫院住院病人很難單一應用針灸療法為病人治療。所以,在目前的針灸臨床研究中也多采用針灸與中藥或西藥復合治療,或針灸與康復等非藥物療法相結合的方法,而缺少單一采用針灸為乾預手段的對照研究,這直接影響針灸的臨床科學研究進展。
目前針灸臨床研究乃至整個中醫藥研究中普遍存在臨床研究『西化』、研究方向不均衡、研究結果缺乏說服力、研究缺少突破性、研究常識不普及等典型問題,歸根結底大多都是由中醫藥界立法不完善導致。為走出中醫藥針灸臨床、研究舉步維艱困境,應當推進中醫藥立法進程,從根本上確定及保障中醫藥診療合法地位,充分發揮法律保護作用,確立中醫藥獨立臨床服務診治的合法地位。
令人欣喜的是,《中醫藥法》目前已列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立法規劃,標志著中醫藥立法納入國家立法日程。孫忠人代表認為,中醫藥立法必須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從國家到地方,詳細調查現存的問題與難題,結合各地具體情況建立有層次的《中醫藥法》,堅決避免立法隨意性問題,以填補中醫藥法制空白,完善中醫藥發展保障機制。立法必須肯定中醫藥的存在與保護中醫藥醫護人員合法診療的權益,只有締造一個公平、積極的發展環境,中醫藥事業纔能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