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追尋文明足跡搶救歷史輝煌
2011-01-28 10:47:53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董雲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新聞網訊 近年來,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認真堅持國家『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積極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努力做好大遺址保護工作,考古科研與文物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文物普查發現重大。黑龍江省境內文物資源如何?歷時四年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為我省摸清了文物家底。截至2010年12月31日,我省共調查登錄不可移動文物一萬餘處,其中新發現7000餘處,復查3600餘處,使我省不可移動文物量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倍多,充分證明我省並不是亙古荒蕪的『北大荒』,而是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重要區域。

  普查中發現的多處遺址,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位於伊春市嘉蔭縣保興鄉東興村的常興遺址,時代距今約2~3萬年。

  該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我省東北部沒有發現舊石器遺址的空白,為研究我國東北地區以及東北亞的舊石器時代文化和古人類的活動歷史提供了新的材料和線索。雙鴨山市饒河縣大板城址的發現,為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年代序列的建立提供了新材料。佳木斯市明代『海西東水陸城站』城址,堪稱『中國東北方的絲綢之路』,其意義不遜於『絲綢之路』。

  十載考古碩果累累。進入21世紀,我省考古事業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十年間,我省考古工作得到了長足迅猛的發展,在田野考古工作和考古學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自『十一五』以來,我省累計開展搶救性考古調查50餘次,踏查總面積近萬平方公裡,發現遺址百餘處;累計搶救性考古發掘50餘處遺址,揭露總面積4萬餘平方米。這些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保證了國家基本建設工程的順利進行,發現、搶救和保護了大量的文物古跡,為我省的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制定和管理細則的實施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

  其五方面的成就令人矚目。舊石器時代考古的新進展;新石器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考古學文化譜系框架的進一步完善;渤海上京城考古取得的重大突破;金代考古取得的重要收獲;明清考古的新發現。

  與此同時,配合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金上京會寧府遺址、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等大遺址和國保單位維修保護、規劃編制等,開展了相應的發掘和勘探工作。2008年,省考古研究所又承擔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湖北丹江口市兩處墓地的勘探與發掘工作,取得了重要的學術收獲。其中,紅廟嘴墓地的發掘被評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湖北丹江口庫區2008年度重要考古發現』,受到國家文物局的嘉獎。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