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鶴崗
搜 索
鶴崗『十一五』時期及2010年工作回顧
2011-02-24 15:14:00 來源:鶴崗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24日訊 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從111.2億元增加到251億元,是『十五』期末的2.3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是『十五』期末的2.8倍;全口徑財政收入、一般預算收入均為『十五』期末的2.7倍。固定資產投資累計是『十五』時期的3.6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是『十五』時期的1.9倍;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十五』期末的1.6倍,2010年增幅列全省第三位;農民人均純收入首次超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項目建設實效突出

  全市集中力量連續開展了兩輪『項目建設年』活動,共實施千萬元以上產業項目214個,完成投資近200億元。特別是近三年已開竣工的產業項目數超過改革開放以來近三十年的總和。2010年,組織開展了『項目攻堅年』和『四比』競賽等活動,共實施投資千萬元以上產業項目100個,其中投產40個,在建60個。

  三次產業加快發展

  『十一五』期末,一二三產增加值實現60.2億元、125.4億元、65.4億元,分別是『十五』期末1.6倍、2.3倍和1.5倍。工業整體素質明顯增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34戶,比『十五』期末增加62戶。大力實施『精煤戰略』,全市生產原煤1833萬噸,生產洗煤1221萬噸,實現稅收18.5億元,增長13.7%。現代農業加快建設,糧食實際產量從9.2億斤增至20.5億斤,域內糧食總產從44.4億斤增至71.2億斤,分別是『十五』期末的2.2倍和1.6倍,創歷史最高紀錄。2010年,全市農作物播種面積達到325.5萬畝,其中水稻新增38萬畝,當年實現了打造『百萬畝水稻』的目標,佔全省新增面積的1/6,受到省政府表彰。有機、綠色、無公害食品種植面積達155.6萬畝,有機綠色標識達到220個。農業產業化加快推進,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達到12戶,『梧桐』、『龍水』、『實實』牌大米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佔全省的3/5;我市被評為全省『農業產業化先進市』。

  城鄉面貌不斷改善

  『十一五』時期,共建成高等級公路、城市道路和農村公路252公裡、35公裡和1340公裡,分別比『十五』時期增長200%、47%和330%。完成綠化任務46萬畝,森林覆蓋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到44%、42%、40%和14.7平方米。水、電、氣等城鄉基礎設施也逐步完善。2010年,我市全面掀起新一輪城鄉建設高潮,明確了『宜居、宜業、宜游的濱水森林城市』定位,並全面加大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力度,大力實施『暢通工程』、『四供兩治』工程、『五化』工程、『濱水城市』工程、城市工能提昇工程等,集中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極大地改善了城市面貌。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教育事業長足進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建成省級標准化學校29所,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6%,高考昇學率達到86.5%;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全部納入財政保障范圍;新建13所學校8.7萬平方米教學設施。衛生服務日趨完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新建了疾病控制中心、傳染病院、市醫院急救中心及一批縣、鄉、社區醫療機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覆蓋率達到90%。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共實施高新技術項目408項,形成科技成果124項,獲得國家級專利420項,列入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3項,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70.6%,比『十五』期間提高了10.5個百分點。文化建設成果顯著,改造了一批基礎設施,全市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52%。體育事業成績喜人,積極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安裝體育健身路徑器材200多套。競技體育水平不斷提高,獲省級以上賽事金牌355枚。

  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

  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做好事的數量逐年增加,並上昇為『工程式』推進。其中投資百萬元以上的事項五年達到374項,累計投入資金超過138億元,是『十五』期間的30倍。在崗從業人員達到27萬人,比『十五』期末增長4.5%。累計發放城鄉低保資金9.8億元,是『十五』期間的3.2倍。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從21.54平方米增至24.84平方米。完成了80個村3.2萬人整村脫貧任務。2010年,我市『十項工程』共實施了154件惠民利民的大事實事,其中已有116件完成或超額完成,38件跨年度實事順利推進。市級財政用於民生和社會事業項目資金達到17億元,是投入最大的一年。積極促進就業創業,我市被省政府確定為首批『創業型試點城市』,『百名大學生就業創業工程』和婦女創業就業貸款貼息政策等全部落實,全市實現新增就業再就業2.2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各類補助標准,企業職工失業保險、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城市低保人均補差額、農村低保人均補差額全面提高。將3.5萬戶低保和低收入家庭納入醫療救助和保險范疇;將1.75萬名『家屬工』和『五七工』全部納入養老保險范疇;將六區7300名國有和集體困難企業退休人員納入基本醫療保險范疇;將2700名『老工傷』人員全部納入工傷保險范圍;為1萬餘名企業並軌人員解決了失業保險金問題。為6700名60周歲農村老人發放基礎養老金445萬元,為4370名城市80周歲以上低保、低收入老人和90周歲以上老人發放生活津貼262萬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擴面達到19萬人,覆蓋率達到70%。大力實施安居工程,總計107萬平方米涉及1.6萬戶的沈陷區治理任務全部完成;總計477萬平方米涉及7萬戶的棚戶區改造工程,已累計開工117萬平方米,竣工48萬平方米;總計154萬平方米涉及1.66萬戶的農村泥草房改造工程,已累計完成8987戶、61.87萬平方米,完成總任務的54%;總計8.3萬平方米涉及1700多戶的國有林場危舊房改造工程開工建設9600平方米;建設或購買廉租房4048套16.8萬平方米,已分配585套;租房補貼范圍達到1.46萬戶,累計發放住房補貼4409萬元。積極創建平安城市,連續三年開展『安全生產年』活動,治理各類安全隱患9800多起。城市消防連續6年保持無人員傷亡紀錄,15年無重特大火災事故。2010年被省政府評為『安全生產優秀單位』。高度重視社會穩定,近百件信訪積案得到徹底解決。妥善處置『集資借貸』事件,累計還款(含實物折算)近22億元,約佔集資總額的59%;累計對1萬多人次發放大病治療和子女就學救助金5500多萬元,切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後開展了打黑除惡、打擊黑車等30餘次專項活動,打掉了兩個37人『涉黑』團伙。開通了城市監控網絡體系,城區新裝治安監控攝像700多個,重點部位覆蓋率達到80%。治安形勢穩定好轉,刑事案件發案率下降8.4%,破案率上昇12.3%,首度實現100%。

  改革開放逐步深化

  積極推進政府管理改革創新,完成了政府機構改革,啟動了政府效能建設。制定出臺了《鶴崗市城市資源經營管理辦法》、《鶴崗市人民建議征集和獎勵辦法》、《鶴崗市市民特殊榮譽獎勵辦法》、《鶴崗市政府工作創新獎評選辦法》等35個制度性文件。努力提高決策水平,組建了市政府項目建設顧問組和城市規劃專家組;不斷提高行政審批效率,建立了人民辦事中心,減少了86項審批事項。財政、金融等方面改革穩步推進,金融支持地方發展力度明顯增強,銀行存貸款餘額分別比『十五』期末增長1.2倍和1倍。對外開放實現新突破,與俄猶太州及比羅比詹市友好關系不斷鞏固,對俄合作項目累計達到41個。與27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貿易往來,4戶企業取得了外貿經營權,並對愛爾蘭、芬蘭、挪威等國實現了『零』的突破。進出口總額完成8180萬美元、利用外資完成3320萬美元,增幅列全省第四位,分別是『十五』期末的5.7倍和19.7倍。國內合作不斷拓展,與省內外50多個商會建立了聯系,與北京海淀區、朝陽區友好關系不斷加強,同湖北恩施和仙桃、吉林通化,以及東北東部十二市(州)簽訂了合作協議,等等。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