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傳統玩具遭到遺棄 孩子患上『電子產品依賴癥』
2011-02-27 09:08:32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趙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27日訊 根據一份最新調查報告顯示,傳統的玩具例如玩偶和汽車模型現在越來越不受青少年青睞,如今青少年的禮物願望清單被各種高價格的高科技設備充滿。這份報告的覆蓋范圍從5歲的兒童到16歲的青少年,調查結果顯示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最想要的十個玩具清單中充滿了成年人的味道。苹果的三個主打便攜產品———i-Phone4、itouch和ipad佔據了前三名。約39%的兒童面對提問時都表示他們希望今年能得到苹果的產品作為聖誕禮物。其中,5歲到8歲、9歲到12歲、13歲到16歲這三個年齡段中把苹果產品列於願望清單首位的分別佔17%,50%和66%。

  如今電子產品市場裡,IPAD已經成為最火爆的兒童玩具,越來越多的父母希望借助IPAD幫助孩子們學習知識,而iTunes為I-PAD提供的兒童APP教育軟件也讓父母得償所願。不過,在感受先進功能之餘,也有不少家長擔心孩子患上『IPAD癮』。

  壓歲錢促學生成消費主力軍

  春節過後,市民的消費熱情略有下降,而一些收到壓歲錢的學生則成為商品消費的主力軍。記者連日來走訪各大書店及商場發現了不少學生的身影,圖書、玩具、電子產品受到他們的青睞。

  記者在多家書店看到,許多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選購圖書。據一家書店的工作人員介紹,寒假一開始,到該書店選購圖書的消費者就絡繹不絕,其中以小學生居多。與購書相比,兒童玩具也深受學生的青睞。當日,記者走訪部分商場及商品批發市場了解到,春節期間,不少家長帶著孩子來挑選喜愛的玩具。與此同時,電子產品也迎來了銷售高峰。在一家數碼廣場的MP4專櫃前,記者看到不少學生在此諮詢及購買。『給孩子買個MP4,既可以聽歌,也可以學外語。』剛為孩子購買了MP4的市民李先生說。

  據了解,正值寒假,不少銷售電子產品的商家針對學生推出了優惠活動,MP4、數碼相機等電子產品銷售火熱。而某品牌電子專賣店的工作人員介紹,春節長假過後,很多家長都為孩子購買最為流行的IPAD,大量消費者的集中購買使該產品一度貨源緊張。

  近距離看動畫或致視力下降

  高二學生小林因期末考試成績優異,父母獎勵了她一臺平板電腦,於是她整晚躺在溫暖的被窩中,用輕便的平板電腦游覽各種網頁、看視頻。父母提醒她注意保護視力,她完全不當回事。

  在外企工作的謝先生送給妻子一臺平板電腦作為生日禮物,沒想到的是,使用方便的平板電腦成了4歲女兒最為鍾愛的『玩物』。小女孩不僅能熟練地在平板電腦上輕輕敲打,還能自己玩色彩鮮艷的電腦游戲。電腦中還存放了很多她最為喜愛的動畫片,只要動畫片一放,小女孩便緊盯電腦屏幕,有時候一兩個小時都停不下來。謝先生開始擔懮:雖然平板電腦能很好地『哄』住女兒,但如此長時間地近距離看動畫片,真擔心女兒過早成為『小四眼』。

  記者了解到,每年的寒暑假和小長假,都會成為孩子視力下降最快的時期。醫生在歷年來的門診中還發現,電腦、手機、psp游戲機等電子產品,已成為學生視力的『殺手』。特別是孩子的自控能力差,上網聊天,玩電腦游戲,甚至在坐車、走路或在被窩裡都一直玩個不停,長時間上網、玩游戲,都可能使視力嚴重受損。


 

  警惕孩子患電子產品依賴癥

  電腦和電視成為孩子假期裡最親密的兩大『電子玩伴』。而打電話、網絡聊天、發短信等則變成他們和同學、朋友溝通的主要方式。專家提醒,兒童長時間與電子產品接觸,容易患上『電子產品依賴癥』。

  四年級的小李說:『我每天看看電視,上網發發電子郵件,和同學、朋友聊聊天,打打游戲,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兒童長時間和電子產品接觸,容易患上「電子產品依賴癥」。』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心理門診於德澧醫生說,『一天不接觸電子產品,就覺得悵然若失,心中總惦記著什麼似的,寢食不安,這些都是電子產品依賴癥的表現。』這會給兒童的身心健康帶來不利影響,一方面,長時間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會造成兒童視力下降、頸肩綜合癥、『鼠標手』等,還會因久坐不動導致身體肥胖、腰酸背痛;另一方面,與電子產品親密接觸而疏於和小伙伴的面對面交流,會造成孩子現實感的缺失和社會交往能力的退縮,甚至導致抑郁癥。她建議,要防止兒童患上電子產品依賴癥,需要家長做好引導,幫孩子合理安排時間,並多方創造條件讓孩子的假期生活充實起來。如鼓勵孩子多交幾個好朋友,給孩子補補生活課,多陪陪孩子等。

  掌握『觸電』尺度非常重要

  使用電子產品過多的孩子,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對環境刺激的敏感性低,自我控制水平低、意志力薄弱,且易情緒不穩。於德澧說,過早、過多接觸電腦、電視,還有導致多動癥和抽動穢語綜合征的可能。但專家也指出,電腦的普及和流行,至少說明電腦、網絡在共享資源、擴大知識面上有著自己獨到的優勢,且將孩子完全隔離在電腦等電子產品之外,畢竟不太現實。因此,父母最重要的是懂得怎樣讓孩子合理地接觸電腦。

  ———0—2歲,不接觸。

  美國一項2007年的調查顯示,約有90%的兒童在2歲前就經常在電腦或電視上看各種智力開發的節目。父母對此的解釋是:為了促進孩子的智力發育。其實,孩子的大腦需要在真實的環境下,纔能健康地發育。比如學爬行、走障礙等活動不僅能鍛煉寶寶的身體,更多的是讓他在立體環境中感知真實的三維空間。孩子需要觸碰、感覺、觀察和移動真實事物,用對真實世界的基本了解,訓練他們的神經和認知系統。因而,在這個階段,買些開發智力的光盤,不如多和孩子交流,多做游戲來得更實際。

  ———2歲至學齡前,少接觸。

  在這個孩子能力迅速增長的時期,如果父母想讓他更多地學習知識,購買專業出版社出版的認知小讀本是最好的選擇,經濟實惠,且這樣的認知,比通過電腦進行更快,更不易傷害眼睛。此時的孩子已經可以開始接觸電腦了,比如家人自己攝錄的各種照片、短片,大人孩子一起欣賞,就會覺得其樂融融,只是上網衝浪、游戲等內容,還是應該杜絕。

  ———上學後,控制使用時間。

  隨著現代教學課程的多媒體化,孩子接觸電腦的機會越來越多,此時,父母可以允許孩子用電腦完成作業,游戲則要先經過父母的篩選,提早幫孩子樹立是非觀念,提高對不良事物的『免疫能力』。此外,要對孩子的游戲時間進行強制性限定,以保證他們的休息和戶外活動時間。不妨每天限定幾個可以玩的時間段,每次不超過半小時,同時讓孩子養成用電腦10—20分鍾就休息一下、望望遠處的習慣。

  據了解,為了『戒除』孩子對電腦的依賴,很多國家都在探索自己的方法。在日本,很多父母會利用暑假帶孩子離開喧囂的城市,體驗一段沒有電腦、電視的生活,讓他們體會到『原來沒有電視和游戲,也可以過得很愉快。』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張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