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新聞網訊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切實抓好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大中城市郊區要有基本的菜地和生鮮食品供應能力。
『菜籃子』,一頭連著百姓的鍋碗瓢盆,一頭連著國家的繁榮富強,承載著億萬家庭的生活和富足。
如何讓『菜籃子』既豐盛又輕便,是我省出席全國兩會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關注的熱門話題。
自給率低:冬季難覓地產菜
『由於我省地處高寒地區,客觀條件限制我省地產蔬菜(包括棚室蔬菜)的生產。我省正常年份6月~10月日供應量為6680噸左右,自給率90%;11月至次年5月監測的18種蔬菜日供應量為6080噸左右,其中地產菜2000噸左右,自給率27%。』
帶著厚厚的一沓調研材料,全國人大代表馮燕來到人大會上,由於蔬菜沒有儲備機制,因此,蔬菜實際意義上的庫存就是批發市場當日到貨量與賣出量的差再加上批發市場原有的剩餘量之和。據調查,我省各城市的批發市場蔬菜庫存量很少,分布極不平衡,全省蔬菜庫存量約1088萬公斤,主要集中在哈爾濱、齊齊哈爾和大慶三個城市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其他各城市都較少。當前全省蔬菜庫存量水平如在蔬菜不能運進的情況下,平均僅能維持蔬菜市場供應3天~4天。因此,一旦遇到產地受災或運往我省蔬菜的道路受阻或斷絕,僅依靠這點庫存量很難保證或調劑我省蔬菜市場的供應。
與馮燕代表有同感的還有全國人大代表石嘉興。他說,近年來,哈爾濱市(主城區)年蔬菜銷售量在200萬噸左右,其中5月~10月約在150萬噸,自給有餘,還需要外銷。11月到次年5月,自產蔬菜主要依靠大棚種植,產量低、成本高,窖儲蔬菜也存在量少價高的問題,地產菜價高於從外地調運的蔬菜,所以,哈市冬季蔬菜供應90%以上依靠外埠采購。
發展設施農業:建『菜園子』保『菜籃子』
『國務院16項穩定市場價格的措施中,第一項就是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增加蔬菜供應。可見,穩定菜價、保證質量,保障供給是關鍵。』全國政協委員付剛一語道破影響『菜籃子』的癥結所在。
他說,應發揮我省土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和棚室經濟,盡快改變多年來我省冬季蔬菜依靠外進的狀況。近些年,大慶市委加快發展棚室經濟推進『菜籃子』工程,堅持規劃引領,構建流通體系,培育優勢品牌,壯大龍頭企業,規范配套服務,發展合作組織,強化質量檢測,完善信息平臺,並在用地、資金、人纔、技術服務等方面出臺具體舉措,提供全方位的有效保障。通過三年開發建設,把大慶建成東北最大、國內一流的棚室蔬菜生產供應基地的做法值得推廣借鑒。
石嘉興代表介紹說,哈爾濱加強了『菜籃子』工程建設。去年全市共投入資金6900萬元,重點支持『一圈兩帶』蔬菜產業發展項目及規模化冬貯菜窖建設,全市冬春淡季蔬菜自給率達到52%左右。同時全面實施『畜牧強縣年』行動,新建、改建規模化養殖場315個,全年肉、蛋、奶總產量預計分別達到77萬噸、35萬噸和145萬噸,建成了支持全國、全省市場供應的畜產品生產基地。
馮燕說,據統計,目前我省269家企業建有冷凍庫約60萬噸,冷藏庫20萬噸,還有部分地產菜產地農民自建大型菜窖,其中大部分都是上世紀80年代前建設的,已遠遠不能滿足我省蔬菜存儲的需要。
全國人大代表張晶川說,由於設施蔬菜生產投入大,而黑龍江省地方財力比較緊張、農民收入水平還不高,建議國家加大對黑龍江省設施蔬菜生產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對各經營主體建設蔬菜生產大棚、溫室、貯窖、集中育苗中心等基礎設施給予必要補貼,支持寒地蔬菜生產重大技術攻關、新品種研發推廣、新材料研究應用,提高設施蔬菜生產水平。
規范流通交易環節讓『菜籃子』輕便起來
本地蔬菜與外埠菜相比最大的優勢是供應及時、質量有所保證、價格穩定。外埠菜受天氣、道路的影響,價格極不穩定。同時質量難以保證,因為運輸路途較遠,蔬菜必須在並未完全成熟的情況下裝箱運輸,而且運輸途中往往會在蔬菜中注入催熟劑等藥劑,嚴重影響蔬菜質量安全。
馮燕代表分析說,盡管地產菜優勢多多,但當下我省冬季還不能擺脫依靠外地菜的局面,重要的是要保供應、降物價。以山東壽光蔬菜販運至哈爾濱市為例,所涉及的流通成本包括產地批發流通成本、運輸成本、銷地批發流通成本、銷地零售流通成本和人員工資。這些流通環節的成本都計入菜價,直接推高了蔬菜流通成本,也使蔬菜價格具備了很多不確定性。
全國政協委員馬立群認為,流通環節不通暢、成本過高是造成菜價不斷上漲的重要因素之一。『應該成立蔬菜產銷合作社,采取「農商聯合、產銷對接、安全供應」等措施,盡可能減少中間環節。』馬立群建議,應繼續發揮綠色通道的作用,減少蔬菜在運輸、配送環節的物流成本,降低流通費用;嚴格市場監管,對進入到農產品領域的游資炒作行為給予堅決打擊,減少投機因素對菜價的乾擾。
『農副產品作為民眾生活中的必備商品其價格呈過快上漲趨勢,給社會消費者帶來負擔。』全國政協常委何小平分析,近年來,農民並沒有因為在市場上銷售的農副產品價格上漲而帶來實惠,農民的經濟收入增加緩慢甚至還有下降,究其原因,就是農副產品在流通的中間環節中增值太大,大部分利潤都產生在流通環節。
全國政協委員呂樹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據調查,菜農得到的地頭收購價一般僅為零售價的20%~30%左右,蔬菜從收購到批發一般加價25%左右,但從批發市場到城內的零售市場,加價往往超過50%,其中少數菜品價格甚至翻倍。『可見,導致菜價過高,關鍵問題出在零售環節。』呂樹文建議,在大型批發市場實行主要蔬菜價格進行登記備案,啟動主要菜價每日一報制度;政府在菜市場拿出一定比例的攤位,由農村蔬菜經營合作社來經營,設置蔬菜特別是綠葉菜產銷直供專櫃,並依據批發價格及地頭價確定政府指導價格;免收外來蔬菜進場交易費用,由政府給予交易市場一定的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