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新聞網訊 2011年就業形勢仍然不容樂觀,城鎮新增就業人口、高校畢業生、新生代農民工進城務工以及城鎮失業下崗人員再就業,構成了今年四大就業壓力。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上,駐我省全國政協委員紛紛支招,建議調整就業促進政策取向,緩解就業嚴峻的局面。
將社會組織建設作為促進就業的重點領域
據駐我省全國政協常委趙雨森分析,第一產業不僅難以再擴張就業崗位,反而會隨著農業規模化經營的擴展、科技進步而收縮就業崗位;第二產業也將伴隨著經濟結構的優化不會再有持續擴張的就業空間。『因此,對於新增就業人口,關鍵在於第三產業的發展,而在第三產業中,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將是未來相當時期內可以增加就業崗位的主要領域。』他認為,目前,國家在這些領域的促進就業政策還不明朗,不僅力度不夠,而且客觀上有諸多限制。
建議:國家調整就業促進政策的取向,在繼續保持積極就業政策的延續性並努力穩定中小企業就業局勢的條件下,可以將促進事業單位與社會組織建設與發展作為促進就業的重點領域,並采取得力措施,使之成為創造就業崗位並消化就業壓力的主要方面。
放開事業單位編制限制
全國政協委員鍾傑說,當前國家一方面對學校、衛生等事業單位的投入在大幅度增長,另一方面,這些投入並未相應地帶動就業增長,而這些系統又普遍面臨著正式崗位人手緊張、難以滿足需要的局面,主要原因在於對事業單位編制控制過嚴。現在,幾乎所有事業單位的收入來源都已經改變了過去完全依靠財政撥款的格局,自己創收的收益在各單位總收入中所佔比重甚至超過50%以上,國家對能夠創收的單位應當采取鼓勵增加就業崗位的政策取向。
建議:凡國家投入的增長可以要求接受撥款的事業單位同時增加就業崗位,以撥款帶動就業;凡事業單位創造的收益,可以自主增加就業崗位,國家扶持中小企業穩定和擴大就業的政策同時適用於事業單位;提倡事業單位有能力提供新的就業崗位的個人增聘工作人員,並納入有序管理,如高校教師通過獲得科研經費而招聘助手、組建調研團隊等,不僅應允許而且應鼓勵,同時納入高校就業管理范圍。
積極發展社會組織
『在社會組織中,絕大多數都不是依靠財政撥款生存與發展,而是依靠社會資源。同時,用工需求潛力巨大。』全國政協委員馬立群為此提出,應當將社會組織中的就業增長作為促進就業的新增長點,在積極發展社會組織的同時,鼓勵社會組織通過動員社會資源來增加就業崗位。
建議:將就業崗位的設置作為批准社會組織成立的條件之一。一個國家級學會能夠動員的社會資源是豐厚的,有的學術團體甚至可以創造數百個就業崗位;將國家扶持就業的財政政策同樣適用於社會組織,包括就業再就業基金的投入、職業培訓、公共就業服務等;政府可以嘗試拿出部分財政資金直接與其籌集的社會資金配套,但條件是帶動就業崗位增長;進一步完善捐贈資助政策,對社會資源投向公益型社會組織實行幅度更大、更加便捷的免稅政策,以推動民間資源流向社會組織,並帶動就業崗位的持續增長。
社會保障與福利事業應成為新增長極
趙雨森認為,社會保障與福利事業是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需求,是第三產業中日益重要的構成部分。但在我國,社會保障與福利事業發展明顯滯後。他舉例說:『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與隊伍建設滯後,各地普遍反映隨著全民醫療保險與全民養老保險的推進而出現工作人員嚴重不足的問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經覆蓋城鄉,但全國還沒有專業的社會救助經辦機構;老年人、殘疾人、兒童福利事業等都未能夠形成體系,與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老年服務需求的急劇增長和家族保障功能持續弱化下照顧殘疾人、未成年人的服務需求的急劇增長極為不相適應。』
建議:將社會保障與福利事業的發展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將社會保障與福利事業發展作為新增就業的重點領域加以重視;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一批老年人服務機構(養老院、老年公寓、居家照料等)、殘疾人服務機構(康復中心、特殊照料中心)等,政府應當對此有相應的投入,以帶動民間或社會資源積極投入,並由此帶來就業崗位的持續增長;盡快建立健全社會保險與社會救助經辦工作體系,以便能夠適應我國社會保險與社會救助事業的快速發展,同時提供相應的就業新增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