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哈爾濱兒科醫患比例為1:1500 風險大收入低是主因
2011-03-13 08:56:54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周雪莉 楊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13日訊 看病難,給孩子看病更難。在忍受長時間的擁擠、嘈雜後,家長與醫生探討孩子病情的時間不會超過10分鍾。哭聲此起彼伏,一天的病看下來,醫生累得夠嗆,家長叫苦不迭……這是目前兒童看病的真實寫照。據不完全統計,哈爾濱市各大醫院兒科專業醫生不足300名,卻為市區內43.7萬的0到14歲兒童提供醫療服務。

  在醫院,兒科醫生每隔4天就要值一個夜班,其他科室的醫生平均6天到10天纔值一個夜班——

  現狀 兒科醫生緊缺,哈爾濱市醫患比例失衡

  作為兒科醫生,哈醫大四院兒科主任劉麗曉最煩惱的事就是為熟人的孩子找床位,每逢季節交替,患兒增多,兒科病房可謂一床難求。

  劉麗曉告訴記者,在流感高發期,兒科平均每天接待患兒100多名。哈醫大四院兒科共有40張病床,而此時每天大約會有10多名孩子等著入院。前一個孩子出院了,護士忙著換床單被罩,大多時候,家長抱著孩子站在床邊,幾乎是護士那邊剛整理好,這邊就把孩子放在床上。

  即使在平時,床位也幾乎沒有空閑的時候,醫生們的工作更是十分辛苦。劉麗曉說,每天上午她查完房後,已經是10點。接下來就要忙著給新病人開醫囑,出院的病人病歷要歸檔,為每個孩子做臨床治療。空餘時間,劉麗曉還要出門診,一個下午要接診十多名患兒。哈醫大四院兒科一共有11名醫生,由於科兒醫生緊缺,平均每名醫生四天一個夜班,而其他科室的醫生平均6天到10天一個夜班。兒科曾多次打報告要求增派醫生,但由於兒科醫生十分搶手,一直沒有兒科醫生調入。

  數據顯示,我國兒科醫生在15年內僅增加了5000人,兒科醫院僅佔醫院總數的0.52%。據報道,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會長朱宗涵說,2008年,全國共有兒科醫生6.17萬人,但0至14歲的兒童高達2.3億,比例約為0.2598個兒科醫生/千兒童。參照美國1.4558個兒科醫生/千兒童的比例,我國至少還缺二十餘萬兒科醫師,『即使將目標數量減半,未來10年每年需要增加1萬名左右的兒科醫師』。

  哈爾濱市又缺多少兒科醫生呢?據市衛生局婦社處統計,每年哈爾濱市出生人口在7萬到8萬。哈爾濱市各大醫院的300名兒科醫生要為哈市0到14歲的437271名兒童提供醫療服務。況且這只是考慮到了本市兒童的需求。實際上,哈爾濱市接待了大量本省以及來自吉林、遼寧、內蒙古及省內其他城鎮的兒童病患,僅市兒童醫院,就有近一半的患者來自外地。

  醫院裡兒科床位數最少,兒科產生的效益最低,卻要比其他科室承擔著更多的風險和壓力——


  困擾 收益率低,醫院兒科科室受『歧視』

  『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不會選擇兒科。』張佳佳是哈爾濱市某醫院兒科的醫生,研究生畢業後,到該醫院工作。實習時,張佳佳覺得孩子天真可愛,每天工作時不會枯燥,於是選擇了兒科,這一乾就是十年。張佳佳無奈地說:『在醫院裡,兒科的床位數最少,兒科產生的效益也比較低。』張佳佳的很多同學選擇了外科、腫瘤科,如今他們同等學歷,但收入至少比她多一倍。在張佳佳看來,收入低、工作累、醫院不重視等諸多原因,導致很多新來的年輕醫生都不願意選擇兒科。

  除了效益低外,兒科比其他科室承擔著更多的風險和壓力。在市兒童醫院共有30個專家門診,而一個專家門診每天的工作量是接待60個患兒,而在門診掛號的患兒最多可達2800個。給孩子看病要比給成人看病難得多,孩子不會說話或表達不清,需要家長敘述,有的時候家長疏於觀察,給醫生的診斷帶來一定的困難,所以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兒科醫生就要對孩子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除這些原因外,最主要的是家長的不理解。如今孩子都是家長們的掌上明珠,如果發燒在你手上連續兩天治不好,家長們就急了,圍著你追問上小半天,遇上脾氣急躁、態度惡劣的還會對醫生惡語相加甚至大打出手。

  1998年起,《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進行調整,1999年高校兒科專業作為調整專業叫停——

  根源 專業空白,高校停止招生12載

  一項數字統計表明,全國共有兒童醫院68家,佔1.3萬家醫院總數0.52%,就床位而言,全國兒科床位數為258224張,僅佔全國總床位數的6.4%。

  溯本求源,兒科醫生的缺口早已存在。1998年,國家教育部為了拓寬專業面,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調整中,將兒科專業作為調整專業於1999年起停止招生,事實上切斷了兒科醫師的穩定來源。這意味著,12年來,我國新型兒科醫生培養來源一片空白。

  據了解,目前兒科醫師的主要來源三方面,一是各級醫學院校的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二是攻讀兒科學專業的研究生,三是其他二級學科或三級學科研究生,出於各種原因選擇兒科就業者。但實際上,如果想從事兒科的醫學畢業生,只有在念完5年的基礎醫學後,纔可再選擇到兒科培訓基地進行為期3年的專業學習。這就是說,近十年的時間纔能培養出一名兒科醫生,這顯然不能滿足現在兒科醫生的需求。

  一項調查顯示,全國共有60餘家兒童專科醫院承擔著培養兒科醫生的功能,但因本身已處於超負荷運轉狀態,每年每個醫院僅能培養兒科醫生30名多名,全國每年培養出的兒科醫生不足2000名,遠遠不能滿足本院的人纔缺口,更無法為綜合醫院輸出力量。

  在醫療設施方面,很多醫院不具備兒科專有的醫療器械,這也是造成兒科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朱宗涵說,兒科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專科,而是0至14歲兒童醫學的綜合學科,涉及到兒童診療的所有方面,因此綜合醫院裡的成人影像科、麻醉科、監護室等科室中,不僅沒有小兒專用檢查設備,而且人員也未受過兒科方面的訓練,不適宜大力發展兒科。

  由於缺少經驗豐富的兒科醫生和設施完善的兒科醫療機構,使患兒大量集中在主要城市的專科兒童醫院——

  破解 加強造血,開闢患兒就診新模式

  『兒科醫生短缺的問題,主要靠增加供給來解決。』朱宗涵建議,通過教育部、衛生部及政府主管部門的協調,促使有兒科學教學傳統和能力的醫學院校,首先恢復兒科學專業招生,同時大力扶植條件成熟的院校增設兒科學專業。若能維持並穩定發展專業招生規模,同時增加醫院兒科醫師的編制規模,並在諸如就業分配、人員培訓等管理體制上有所突破,從根本上解決兒科後備醫師來源的問題。

  現在兒童就醫難的問題,其根本原因不僅因為兒科醫生少,而且缺少一個合理的就診看病模式。由於兒童病是常見病、多發病,需要動手術的少,用藥的藥量也少,醫院收益低,因此造成綜合性大醫院兒科發展緩慢,床位、醫生都得不到充實,綜合醫院尚且如此,鄉鎮及偏遠地區的綜合醫院更缺少經驗豐富的兒科醫生和設施完善的兒科醫療機構,導致患兒大量集中在主要城市的專科兒童醫院。據哈爾濱市衛生局醫政處柯處長介紹,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哈爾濱市已將兒科的發展建設列入醫療衛生發展中,在主城區建立兒童專科醫院、增設社區服務的同時,恢復綜合醫院內的兒科功能。

  此外,加強兒童醫學造血功能也能緩解兒醫緊缺的局面,哈爾濱市兒童醫院正在與哈爾濱醫科大學進行協商,爭取成為該院校兒科教學醫院,以便向綜合醫院兒科輸送更多有經驗的醫學人纔。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張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