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出版的文物地圖集。
東北網3月15日訊 近日,歷經14年編制,哈爾濱市第一部文物地圖集即將出版。這份地圖共記錄了哈爾濱地域內的1055處文物點,其中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以及古生物化石和窖藏等,還有200餘處被標明消亡的遺址。這份地圖集的出版不僅為考古工作人員提供了珍貴資料,也為國家制訂文物保護法規、建設部門選址及規劃設計提供了可靠依據。
部分文保單位鮮為人知
在記錄的1055處文物點中,包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35處。除了金上京會寧府遺址、索菲亞教堂、文廟、侵華日軍七三一部隊舊址和黑龍江省博物館等大眾耳熟能詳的文保單位外,還有不少是鮮為人知的。
如南崗區頤園街1號,1919年建設,原為俄國林業資本家私人住宅,日偽時期被日本特務機關佔用。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周恩來等視察黑龍江時曾先後下榻於此,現為革命領袖視察黑龍江紀念館。亞溝石刻位於亞溝鎮東5公裡石人山南麓崖壁上,屬金代早期女真族摩崖石刻。圖幅高1.8米、寬5—6米。左幅為武士,頭戴盔帽,身穿圓領緊身短袍。右幅為女像,頭戴帽,身穿直領長袖衣,拱手而坐。石刻雖久經風雨剝蝕,線條已模糊不清,但整體輪廊仍依稀可辨。
市區周邊有『銅幣窖藏』
這1055處文物點中,還包含著東北地域內稀有的古墓葬、古生物化石和窖藏。其中在上世紀80年代挖掘出來的幸福墓群尤為罕見,墓區面積約4000平方米,共有墓葬16座,出土文物300餘件,有生活用具、生產工具,還有較珍貴的玉雕壽帶鳥、金鑲玉等。
據市文物管理站管理部主任畢叢良介紹,我市主城區周邊還曾挖掘出不少『銅幣窖藏』,大多集中在道裡區新發鎮、香坊區幸福鄉和平房區平新鎮。在新發鎮發現的康家窩堡、紅旗、新屯、姜家『銅幣窖藏』裡,共出土了銅幣500餘公斤,多為北宋的『元豐通寶』、『紹聖通寶』、『熙寧通寶』,金代的『正隆通寶』、『大定通寶』;在平房區平新鎮新勝『銅幣窖藏』裡,出土的銅幣有西漢、東漢、隋、唐等不同時代、書體和年號的銅幣約有102種。
文物點集中在道裡南崗
在這部文物地圖集中,主城區的文物點有525處,其中大多文物點都集中在道裡區和南崗區。
在中央大街兩側,人們熟悉的市眼科醫院、教育書店、電業局大樓等都是文物點,它們分別是猶太醫院、俄國僑民會、哈爾濱口琴社的舊址。在通江街的市稅務局涉外分局就是哈爾濱猶太國民銀行的舊址,上游街的哈爾濱科學宮曾是哈爾濱商務俱樂部。
畢叢良主任告訴記者,我市大多數近現代代表建築物舊址的名稱和實際功能都發生了改變,如道外區仁裡派出所曾是小世界飯店;哈爾濱郵電醫院曾是西門子公司;市第四醫院住院處曾是新世界飯店;匯豐照相器材商店曾是哈爾濱鐵路分局工程處。
『紅色』遺址或可整合開發
據市文物管理站站長劉雲纔介紹,在這部文物地圖集上,有很多具重大歷史意義的『紅色』文物點亟待開發保護。
在我市通河縣有多個抗聯遺址,其中夾谷山、響水河等密營遺址中,還保留著當年的哨所、營房、炮臺、水井等生活用具和抗戰武器。蘇聯紅軍戰士墓、革命烈士紀念碑和侵華日軍軍事要害等遺址都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在方正縣,有中日友好園林、方正地區日本公墓、中國養父母公墓、天門和亞海屯日軍機場遺址等。如果相關部門對這些文物點進行開發保護,整合資源,打造一條『紅色旅游』線路,將會吸引許多中外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