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齊齊哈爾
搜 索
泰來吹響『旱改水』集結號  
2011-03-16 10:55:20 來源:東北網-齊齊哈爾日報  作者:譚德剛 周長風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齊齊哈爾3月16日訊 陽春三月,乍暖還寒。記者在泰來縣采訪時看到,農民為焊大棚架、篩床土、購買插秧機而忙碌著,掀起了旱田改水田的備耕熱潮。

  泰來縣克利鎮河北村26歲的村民鄒亮家的院子裡焊花飛濺,正在焊接鋼管制作水稻育秧大棚。鄒亮說:『同樣是種地,可到秋天賣糧時,差距就大了,人家種水稻的一畝收獲水稻650公斤,收入1700元,去了成本,純掙1200多元,俺們種玉米的一畝收獲玉米600公斤,收入900多元,去了成本,純掙600來塊。老百姓都算這個賬,種啥都是忙活一年,可效益卻差了這麼多,俺要是再不把旱田改水田就是跟錢有仇了。』

  正在幫忙的村民劉德文接過話茬兒說:『以前,我們家每年都種不少旱田,怎麼賣力氣也沒掙到多少錢,後來村黨支部號召我們發展水田生產,2005年我改了25畝水田,效益還真不錯,水田收入4.2萬元,可種植的40畝玉米只收入2.6萬元。今年國家又提高了水稻最低收購價,大棚還有補貼,我又改了20畝,到秋後至少進賬10萬塊。』

  克利鎮黨委書記朱清祥說:『現在水稻價格非常高,旱田產值沒有水田高,從收入上看種一年水田相當於種三年玉米,現在全鎮農民旱改水積極性非常高。』

  通過近年的努力,泰來縣已探索出了一條『以稻治澇』、『以稻治旱』、『以稻治鹼』的成功之路。縣農業局幫全縣農民算了對比賬:在經濟效益上,開發水田雖說當年每畝田間工程投入500元,加上生產成本500元左右,扣除這些成本後,頭一年也能純剩300元左右,但從第二年開始就有賬可算了,經濟效益遠高於旱田。在抗災能力上,旱田收益波動較大,發展水田是抗旱除澇保增收的好路子。在市場需求上,全球災害頻發,水稻市場需求量肯定會越來越大。

  江橋鎮艾倫村村民王洪慶,去年種植240畝水田,實現收入30餘萬元。今年,為擴大土地種植面積,王洪慶投資9萬元承包了300畝旱田,承包期為三年。為增加種田收入又投資6萬元對這300畝旱田進行了旱改水。他說:『我包的這塊地低窪易澇,種玉米年頭好畝產350公斤,去掉承包費賺不了多少錢,我把它改成水田,老稻田畝產600多公斤,我種這三年平均畝產500公斤俺就贏了。』

  據了解,今年泰來縣計劃新增旱改水面積達10萬畝,水田面積發展到93萬畝,見成效後農民年可增加收入3000萬元。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