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3月18日訊 連日來,受日本強震、海嘯影響造成的福島核電站爆炸事件,因為涉及到放射性物質污染,更是成了大家最為關注的焦點。記者就百姓關心的話題,17日下午采訪了黑龍江省科學院技術物理研究所所長梅雪松。
日本核電站事故並非『核爆』
梅雪松所長首先向記者澄清一個概念:日本福島核電站的爆炸,其原因和規模,與前蘇聯『切爾諾貝利』均沒有可比性。首先,福島核電站從類型上來說是沸水堆核電站。采用的是一種已經過時的技術。而發生爆炸的地方也並不是產生核反應的沸水堆本體,而是外設廠房處的氫氣爆炸。具體原因,是地震和海嘯破壞了核電站的冷卻系統電網所致。從已知的情況來看沸水堆安全殼並沒有破損,用於核反應的燃燒棒也沒有出現大規模的熔毀。因此並不算是非常嚴重的核泄漏。
不過,他說,發生事故的核電站周圍,由於充斥一定濃度的碘131和銫137懸浮物,放射性強度能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傷害。梅雪松院長以日本東京公布的測試數值為例,說那裡目前只是略高於正常水平。正常生活中我們的周圍就存在各種輻射,即使是在日本東京,也完全沒有必要恐慌。
我省已建立完善的檢測機制
梅雪松所長介紹,為了檢測含有碘131和銫137的懸浮物是否進入了我省地域,省環保監督管理站受國家環保總局指令,3月15日已經開始檢測,並建立起了7個監測點,其中邊境4個內陸3個,24小時與國家環保總局保持聯系。一旦發現放射性物質進入,將在第一時間通過權威部門發布消息。目前我省還沒有發現任何異常情況。
梅雪松所長同時介紹,含有碘131和銫137的懸浮物,進入大氣以後將會被不斷稀釋。從目前的泄漏量來看,不會對我國造成影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放射性物質都有半衰期,碘131的半衰期是8天,即使真的『長途跋涉』到了我國,其危險性也大大降低。
對於人們盲目搶購碘鹽的行為,他說,碘鹽中含碘的成分是碘酸鉀,其中碘的含量可謂是微乎其微。而碘片主要成分是碘化鉀。吃很多袋碘鹽,纔能趕上一個碘片中碘的含量。梅雪松所長說,即使是從事核工程的相關工作人員也不能輕易吃碘片,而需要專業人員先對放射性進行測量。因為碘屬於微量元素,吃多了同樣對人體有害。況且吃碘鹽即使有用也是防碘不防銫,而銫137的半衰期長達30多年。
我國核電建設工作較為謹慎
據梅雪松所長了解到的情況,福島核電站這次事故,除了地震外還有其他因素。日本是利用核能較多的國家,核技術也相當成熟和先進,但福島核電站應用至今已經屬於『超期服役』。此前已經多次檢查出安全問題。目前我國的核電站多為壓水堆核電站,技術上要比福島核電站先進。此外我國還從美國、法國分別引進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核技術。對於核電站的選址、評估、建造、運行在我國都有著非常嚴格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