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4日訊 曾幾何時,在城市安家落戶,把親人接到城市中定居是大多數從農村外出打工者的心願。可是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在城市中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人,返回農村養老卻成為了他們頤養天年的最佳方式。『農村蔬菜糧食便宜,空氣新鮮,老百姓人又厚道,在近郊農村養老實在很安逸。』提起當初返回農村養老的初衷,鐵路退休職工,今年67歲的哈市居民劉老漢對記者說。原來,劉老漢早在退休前就在哈市近郊給自己置備了一套帶院平房,和老伴到農村養老,成為了哈市老人養老的新方式。
3月11日,記者來到哈市平房區黎明火車站附近劉老漢家中,記者看到劉老漢家的院子大約三百多平方米,院子中間是一間小平房,平房右邊一是小片被白雪覆蓋著的菜地,左邊則是高約兩米的雞捨。走進屋子,記者發現劉老漢的家與普通農家沒什麼兩樣,廚房中的『十刃』大鐵鍋、壓力井,臥室裡燒得熱熱乎乎的火炕讓人感覺十分溫馨。劉老漢告訴記者,他和妻子都是哈爾濱鐵路局的工人,每天工作很忙,快退休的時候,老漢就琢磨著到什麼地方養老。『當時我就想著市中心住夠了,車多、空氣不好,孩子大了單過,我們以後還寂寞,在城市裡養老可不如農村。』劉老漢說。退休後,劉老漢花了幾萬塊錢在平房區黎明火車站附近買下了這個平房,漸漸地劉老漢習慣了農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在村子裡還交到了不少老年朋友。『沒啥不習慣的,這裡離市中心不遠,開車用不上一個小時。』劉老漢說。沒退休之前,劉老漢肺不大好,血壓血脂也有點高,在農村住了幾年,每天早睡早起外加三個小時的步行鍛煉,前幾天孩子帶著劉老漢去體檢,除了血壓還是有點高,其他的老毛病都見好。『沒事就和村民嘮嘮嗑,打打小麻將,這日子過的相當滋潤了。』談起他和老伴的老年生活劉老漢舒心地對記者說。
3月13日,記者又來到哈市巴彥縣李爺爺家中,剛一進門,屋子裡就飄出陣陣飯菜香氣,原來李爺爺的兩位保姆正在給老爺准備午餐,在房間陽面小屋中,記者見到了年至耄耋的李爺爺,從老人乾淨的面龐,整齊的衣著,及房間的擺設可以看出,兩位保姆照顧老人很用心。據李爺爺的二兒子李先生介紹,他的母親去世多年,父親一直生活在農村,直到2003年李爺爺突發腦出血雖然被搶救過來卻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後遺癥後,幾位兒女想把老人接到城市中僱個保姆好好照顧老爺子。可讓幾位孩子沒想到的是,沒有一個保姆能堅持超過兩個月。『僱不到保姆的時候只能我們自己照顧老人,結果是孩子手忙腳亂,老人在城市裡過的也不舒服。』李先生說。2008年,就在兒女再次為找不到合適的保姆而犯難的時候,親戚建議李先生將老人送到哈市周邊民風朴實的農村去養老,一來農村人實在,能好好照顧老人,二來農村房價物價都低,找兩個保姆和在哈市找一個保姆的花銷差不多。經過一番交談後,幾位兒女在興隆鎮中心租了一套一樓兩室一廳住房,並將老人接到了興隆鎮安頓下來,老人在興隆鎮一住就是4年。『雖然僱保姆的價格不低,但是把老人照顧得很好,兒女們也放心,現在我們每年春節都在興隆鎮過。』李先生說。
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相關專家表示,目前,哈爾濱市60歲以上老人已達122.93萬,佔全市總人口比例12.7%。早在1997年,哈爾濱市已先於全國4年步入老齡社會。在全市近123萬老年人當中,有53.9萬老人獨守『空巢』,約有37.3萬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長期護理,近16.4萬80歲以上的老年人迫切需要照料,這些老人大部分集中在哈市中心地帶。目前哈市保姆市場已經出現了保姆供不應求的情況。在這種大環境下,劉老漢和李大爺在近郊農村安享天年的生活,既減輕了自身的經濟負擔,也節省了社會養老資源,無疑是一種不錯的養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