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車擠佔的人行步道板

步道板被佔,行人無法通行
東北網3月27日訊 在近日召開的哈爾濱市綜合交通發展規劃評審會上,《哈爾濱市綜合交通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獲得通過。《規劃》指出,哈爾濱市的慢行交通環境有待改善,主要問題是步行空間狹窄、綠化稀疏、自行車道缺少等。有關專家表示,城市的交通發展應該快慢結合,這樣纔能使道路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緩解交通壓力。
步行空間狹窄 綠化稀疏
在哈爾濱市南崗區郵政街上,人行道幾乎被機動車佔據。尤其是與建設街步行街交口處的郵政街,路兩側的人行道被鐵鏈等隔離成區,一輛輛車緊挨著停在圍起來的區域內,人行道儼然成了停車場。因為停放的車輛較多,很多車輛的多半個車身已經越過道牙子,停在了機動車道上。由於人行道被佔據,過往的行人只能在車的空隙中穿行通過。因為空隙狹窄,行人如果拿著大包東西就只能到機動車道上行走。市民表示,路是大家的,不屬於某個停車場,更不屬於某些機動車,這些車輛佔用大家的公共空間,剝奪了大家享受公共交通的權力,是很不道德的行為。
在道裡區曼哈頓附近,人行道也被機動車佔據。尤其在燕莎購物廣場門前,人行道成了停車廣場,有車輛進入時,還有人收取停車費,停在這裡的機動車甚至堵到了商場的門口。
在香坊區六順街一些路段,人行道成為私家車的容身之地。本就不寬的人行道被機動車佔據後只剩下一人寬的距離。一些行人在通過時甚至要側身,即使這樣也經常會不小心蹭到旁邊的車上。在紅旗小區、海富康城等多個小區內,人行道成了私家車停車場。
哈爾濱市的步行空間不但被擠佔,而且綠化稀疏,一些人行道甚至成為『不毛之地』。在中山路上,兩側的人行道完全暴露在陽光之下。哈爾濱市的市民依稀記得,在2010年中山路拓寬改造前,兩側的人行道還是綠樹成蔭,烈日當空下,市民還可以在樹蔭下行走。在果戈理大街上,路兩側的人行道每隔一段距離便留出一個樹坑,但多數樹坑完全被積雪和積冰所覆蓋,樹坑成了雪坑。兒童公園門前的公交站臺旁,不時有乘客習慣性地站到樹坑上等車。
相對於空間越來越窄的人行道,哈爾濱市的自行車專用道更是難覓。對於習慣騎自行車的市民來說,想在哈爾濱市找到安全、專用的自行車道,似乎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行人從車間穿行
『快速公交+自行車』 緩解城市交通擁堵
『慢行交通』,指的是步行或者自行車等以人力為空間移動的交通,城市慢行交通系統包括步行系統和非機動車系統。哈爾濱工業大學交通工程系主任、教授張亞平表示,發展城市慢行交通系統,好處很多。首先是提高道路資源利用率,緩解交通壓力。城市需要快行系統,但單一的快行系統,在各種出行方式混雜的城市交通中,勢必會造成道路資源浪費。鼓勵大家步行或者騎車,從而使機動車道的交通壓力得到緩解,同時使交通『快』與『慢』得到銜接。發展城市慢行系統,還可促進節能減排。目前,汽車尾氣排放已成為大中城市污染的來源。發展城市慢行系統,使更多的人采用非機動交通工具,可以實現『低碳交通』。
張亞平表示,近幾年,哈爾濱市在極力發展快行交通,修橋、拓寬機動車道,但隨之帶來的是人行道被擠佔,如中山路、黃河路等,這等於在壓縮慢行空間。在國內很多其他城市以及國外,人行道不但多,而且綠樹成蔭,例如深圳等城市。『並不是機動車多就代表這個城市是發達城市。』張亞平表示。
如何發展慢行交通系統?張亞平提出可以采取『快速公交+自行車』銜接的出行方式。開闢專用公交車道,建造新式公交車站,在公交車站臺附近或地鐵站附近設立自行車停車場,用於存放自行車,像北京一樣,這樣可以方便市民選擇最便捷的出行方式,從而實現市民出行方式的無縫銜接,降低私家車等機動車輛出行率,緩解城市交通擁堵,降低城市空氣污染。
而對於慢行比例很高的支路與城市慢行區核心區,如學校、大型社區、商業中心等,可以采取以慢行為主導的方式,讓慢行者優先,限制機動車流量、流速等,提高慢行交通的自由度和舒適度,這樣可以避免出現交通節點。
張亞平說,曾有專家提出采取『常規公交+自行車搭載』交通工具整合模式。也就是將常規公交客運車輛適當加長,在其加長部分的後區域設置乘客私人自行車托載區,從而讓乘客能夠隨時隨地保持公交與自行車的無縫對接,提高換乘效率。這種模式,能夠實現交通運行方式的流動銜接,最大限度地整合自行車與公共交通兩種交通資源的優勢,減少自行車停放站點,但是這種方式在哈爾濱市短期內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