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2011年黑龍江省多項醫改措施劍指『看病難』
2011-03-28 10:08:17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彭溢 韓雪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3月28日訊 今年要確保新農合覆蓋面和參合率穩定在100%和98%以上,同時,全面提昇新農合保障水平,確保各級政府對新農合補助標准及時、足額到位;要普遍開展新農合門診統籌,新農合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力爭達到70%左右;所有統籌地區新農合政策范圍內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6倍以上,且不低於5萬元。

  繼續推廣就醫『一卡通』,基本實現參保人員統籌區域內醫療費用即時結算結報,加強異地就醫結算能力建設;加強新農合基本收支預算管理,建立基金運行分析和風險預警制度,控制基金結餘,提高使用效率;新農合統籌基金當年結餘率控制在15%以內,累計結餘不超過當年統籌基金的25%。

  我省要借助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全面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原掛號費、診查費、注射費以及藥事服務成本合並為一般診療費,全省統一確定為每人次10元。

  要強化公立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的分工協作機制,提高醫療體系整體效率,大力提高縣級醫院服務能力,使縣級醫院成為縣域內醫療衛生中心,帶動鄉村共同提高服務水平。

  要鞏固和深化三級醫院對口支援縣級醫院幫扶機制。加強縣級醫院人纔培養和能力建設,安排一批縣級醫院骨乾人員到三級醫院進修學習。省內5家三級醫院與對口的縣級醫院建立遠程醫療會診系統。

  完善公立醫院內部運行機制,方便群眾就醫。所有三級醫院都要實行預約診療服務,完善預約診療制度,優化門診流程,縮短群眾候診時間。推行雙休日和節假日門診,全省二級以上醫院都要推行65歲以上老年人『綠色健康』就診就醫通道。

  規范醫療機構臨床檢查、診斷、治療、使用藥物和植(介)入類醫療器械行為,對醫療、用藥行為全過程追蹤管制,鼓勵公立醫院優先使用基本藥物和適宜技術。

  『村醫院』建到農民家門口

  早春裡的海倫市,通村路上的積雪還未消融,然而這乍暖還寒時刻的暖陽早已照亮在鄉親們的心中,他們激動地說:『現在看病不用跑老遠的路了,在家門口就能看,還挺便宜,真是貼心啊!』

  在海倫市前進鄉勝利村,遠望去,院落裡的一幢白牆二層小樓與周圍村民的住所相比,顯得十分整潔乾淨,進入其中,診斷室、治療室、觀察室、計劃免疫室、藥房依次排開,室內霧化器、紫外線滅菌燈、手提式壓力蒸汽滅菌鍋一應俱全。

  『這是真正標准化的村衛生所,今後全市所有行政村都要按這個標准建。』勝利村衛生所所長戴祥對記者說:『這個診所的地皮是村委會無償提供的,共佔地300平方米,除了政府的補貼外,我們只拿了很少的部分,現在像這樣的衛生所在海倫市幾乎村村可見。』

  海倫市衛生局副局長劉曉輝向記者介紹說:『前些年,鄉裡的診所多為「家庭式」,醫療設施簡陋,村醫數量少且行醫技術不高,有的村甚至沒有村醫療衛生設施,更沒有村醫,農民看病真是難呀!』

  『自從村裡有了衛生所,可解決了大問題啦!』行醫20餘年的醫生老梁告訴記者:『村民來衛生所看病,掛號費、聽診費、測血壓等全都免費,如需要打針、吃藥,所裡會加收15%的費用,考慮到農民的收入問題,我們盡量選擇進一些既便宜又實惠的藥,而且現在,我們行醫規矩多了,有處方存根,有診斷記錄,一切都照著正規醫院來做。』

  采訪時,記者遇見村民閻清江來衛生所取口服藥,今年62歲的閻大爺患有心腦血管疾病十餘年,十年間他要經常到鎮醫院點滴開藥,『每次看病來回要兩個多小時,路費就得百八十元,過去看病跑遠路不說,輸幾天液少說也得二三百元。』閻大爺高興地對記者說,『現在好了,家前院就是衛生所,天天都來量血壓,點滴加開藥只花了100多元,新農合還給報銷一部分,真是省了不少錢吶!』

  近日,海倫市共合鎮的村民王忠富患急性闌尾炎,在鎮衛生院順利施行了手術,一周後痊愈出院。王大爺告訴記者,他這次手術的費用是1000多元,新農合給報了350元,自己花了600多元,而在以前,鎮衛生院根本無力開展此項手術,要是到市裡去看,病情耽誤了不說,費用肯定比鎮衛生院貴不少。

  『前些年,冬天病房裡冷冰冰的,現在好多了,衛生院通了暖氣,患者冬天看病再不用受凍了。』共合鎮衛生院院長黃永剛告訴記者:『自從搬進新的衛生院,政府給我們添置了不少醫療設備,從前年開始還開辦了住院業務,農民的一些多發病可以直接在鎮裡治療了。』

  劉曉輝向記者介紹說:『近年來,我們針對鄉鎮衛生院進行了全面武裝,興建業務用房萬餘平方米,添置醫療器械設備800餘件,全市28所鄉鎮衛生院全部配齊了B超機、X光機、心電圖機、尿分析儀等先進的大型診療設備,建起了標准化的急救室、手術室,還裝備了疫苗儲備冰箱和冷藏包,如今農民生病不用進城就能得到有效治療,使醫療成本大大降低。』

  醫療條件改善了、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參合農民的報銷比例不斷提高,這些實實在在的轉變使衛生院的門診量節節攀昇,卻未能讓醫院的年收入隨之增加。黃永剛告訴記者:『過去,醫院整天就在琢磨怎麼賺錢,現在實行全額撥款計效工資,可並沒有影響到醫護人員工作的積極性。』

  『雖然沒有以前掙得多了,但衛生院現在有醫保、社保,工資也有保障。』衛生院醫生郭芳笑著對記者說:『這兩年,鎮裡還組織我們去上級醫院實習培訓,回來以後為患者看病更順手了,鄉親們滿意了,我們乾得心裡也踏實!』


 

  醫改成果要最先體現在基層

  『今年,全省城鎮居民醫保補助資金將提高到200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將由15元提高到25元。』省衛生廳副廳長魏新剛針對今年醫改目標任務的實施情況向記者介紹說:『2011年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五項重點改革3年任務的攻堅之年,作為這項重大的民生工程,從2009年啟動至今所取得的經驗、成績全部都來自於基層,所以今年醫改的成果也要最先體現在基層。』

  據魏新剛介紹,今年要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提昇新農合保障水平,配合有關部門,做好新的籌資政策銜接工作,確保各級政府對新農合補助標准及時、足額到位。此外,要提高基本醫保經辦管理水平,方便群眾就醫結算。配合有關部門,發揮新農合對醫療服務的引導和對醫療費用的制約作用,醫保支付比例要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傾斜;要強化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零售藥店動態管理,建立完善新農合誠信等級評價制度,推行定點醫療機構分級管理。依法加大對欺詐騙保行為的處罰力度。

  『從今年2月18日開始,我省所有政府舉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現全覆蓋。對基本藥物實行以省為單位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確保基本藥物安全有效、品質良好、價格合理、供應及時。』魏新剛介紹說,我省要借助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全面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建立新的運行機制,在不增加群眾個人負擔的前提下,合理確定新農合支付比例。

  同時,要完善編制管理,盡快完成所有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編制核定工作,實行定編定崗、按需設崗、競聘上崗、按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績效考核、優勝劣汰、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

  『公立醫院改革是今年醫改任務的重點,其中縣級醫院改革是公立醫院改革的重中之重。』魏新剛告訴記者,要強化公立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的分工協作機制,提高醫療體系整體效率,大力提高縣級醫院服務能力,使縣級醫院成為縣域內醫療衛生中心,帶動鄉村共同提高服務水平。

  同時,各級醫療機構要結合本地實際,出臺惠民項目,讓群眾切實享受到公立醫院改革帶來的實惠。要制定和落實控制醫藥費用過快增長的政策措施。規范醫療機構臨床檢查、診斷、治療、使用藥物和植(介)入類醫療器械行為,對醫療、用藥行為全過程追蹤管制,鼓勵公立醫院優先使用基本藥物和適宜技術。加大對『大處方』行為的查處力度。以七臺河和省內四個試點城市及單位為重點,開展臨床路徑管理,研究制定適應基本醫療需求的臨床路徑,累計要達到300種,覆蓋絕大多數常見病、多發病,並推行電子病歷,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醫療行為管理。

  百姓看病難到底難在哪兒?

  『一場大病,積蓄全光。』是廣大農民怕到醫院看重病的真實心理。近日,記者在走訪哈爾濱市一家大醫院時得知,一位農民被確診為癌癥後,在家人的攙扶下默默地回家了。『俺們不是怕借錢看病,而是怕欠了一身債,人也保不住。』

  連日來,記者走訪了省城幾家大醫院,在百姓的抱怨聲中,探尋了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癥結所在,發現百姓看病主要有四難。

  難點一:怕到大醫院看大病籌錢難

  記者在哈爾濱醫大二院的呼吸內科病房裡,看見瘦骨嶙峋的李大爺正側躺在床上。他的兒子李勝軍告訴記者:『這兩天俺爹已經能下地走路了,剛來時是俺們哥仨輪流架著來的。』提起來醫院之前的情形,李勝軍還心有餘悸:『年前,俺爹總是覺著胸口疼,胸前腫得老高,喘氣都費勁,村裡人懷疑是得了癌癥。俺們出門時,俺娘哭著送出了一裡地,她是怕再也看不著俺爹了。』說著李勝軍的眼圈紅了,『如果是癌癥,俺們肯定看不起。剛開始,俺們聽說大醫院看病貴,排隊時間還長,為了省錢,俺們就跑到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去看,結果那裡看不了,還是建議俺們來這兒。醫生檢查後說俺爹得的是膿胸,俺們松了一口氣。』

  病是能治了,可李勝軍一家人又為醫藥費犯了愁。李勝軍說,父親住院20天了,醫藥費花了2.4萬元,除自家積蓄1.4萬元,向親戚借了5000元,叔叔幫忙抬了5000元,這5000元得按一年一分利(1%的利息)還。估計這些錢也不夠,還得再想辦法借。『俺兩個弟弟都過了30歲,還沒結婚,就是因為俺家沒錢。』李勝軍說,父親住院期間,兄弟三人輪流看護,為了省錢,他們沒住旅店,而是花95元買了一張床,三人輪流睡,沒輪到的就坐在地上,靠著牆邊瞇一宿。

  『你爹沒參加新農合嗎?』記者問。李勝軍說,『前兩年俺家六口人都參加了,結果誰也沒得病,今年漲到30塊錢,全家得180塊,俺爹就將戶口藏起來,誰也沒讓參加。現在俺爹也後悔了,回家俺們就參加新農合。』

  記者手記:記者從省衛生廳了解到,雖然農民參加新農合的費用從15元漲到了30元,不過今年在當地醫院住院費用報銷比例也將由60%提高至70%。即使一年沒生病,年底也可以用這30元錢買日常用藥。李勝軍家如果參加新農合,此次花費2.4萬元,可以報銷30%,即便如此,李大爺的醫藥費仍然像一座大山一樣壓在全家人身上。『俺們也不想往省城大醫院折騰,但是這樣大的病俺們那根本看不了。』李勝軍希望,政府對百姓看大病能提供更多的幫助。


 

  難點二:優質醫療資源不足找『專家』難

  看大病需要找專家,看小病同樣也得找專家,但在普通百姓看來,這實屬無奈之舉。3月4日上午,在哈醫大一院耳鼻喉科,記者見到了綏化市農民王洪濤和他的妻子,他妻子是來看嗓子的。『為什麼專程跑到哈醫大一院來看?』記者問。『我們也不想大老遠跑到大醫院來,可是我們那醫生看不好呀。這都難受半年了,她吃西瓜都覺得噎。』王洪濤氣憤地說,他在當地醫院看了3次,醫生說是神經性的,給開了一些消炎藥,吃完後仍不見好。為了能早到醫院找個好醫生給看得明白點,當天凌晨3點多,王洪濤就帶著妻子從綏化出發了。他們先去了哈醫大二院,通過熟人介紹找醫生看上了,醫生說就是有點炎癥,讓吃點消炎藥。王洪濤心裡還是沒底,又帶著妻子趕到哈醫大一院,掛上了當天下午的最後一號,經醫生診斷是咽喉炎。王洪濤這纔帶著妻子開了藥,回綏化了。

  同樣等待看嗓子的哈爾濱市阿城區市民李雅文,被安排由A醫生看,但在等待的一個多小時中,她發現A醫生看得太快,平均一位患者不到五分鍾,而B醫生相對慢些,她擔心A醫生看得不夠細,便去找護士想換醫生,結果被拒絕。後來記者詢問醫院門診部的負責人,得知A醫生看得快是由於其經驗更豐富。

  記者手記:由於優質醫療資源相對於居民需求的不足,造成患者去大醫院看專家難,突出表現為許多人看小傷小病也湧到大醫院。正如衛生部部長陳竺所言:這是目前『看病難』的主要表現形式和特征。王洪濤帶著妻子來省城看病,是由於當地優質醫療資源不足,而接連來到哈市兩家大醫院看嗓子,也表現出對醫生們醫術是否高明、是否認真看的擔懮。對於哪位醫生是真的『專家』,患者們實在是搞不清楚。而即使對大醫院也無法完全相信,但只要有點經濟條件,老百姓還是會來到大醫院讓『專家』給看病。老百姓希望,一方面,家門口的醫院能盡快提高醫療水平;另一方面,大醫院的醫生、專家們能認真診治,不辜負老百姓尚存的信任。

  難點三:進了醫院得等排隊難

  掛號需要排隊等,看門診需要排隊等,做手術要排隊等,住院也要排隊等,連休息大廳的座位不排隊都坐不上,這是哈爾濱市幾家大醫院人滿為患的寫照。在哈醫大二院住院處,記者看到走廊兩側已排滿了床位,記者側身從其間走過,看見患者們纏著繃帶的、打著點滴的、吃飯的、休息的,都在這樣一個狹窄的空間裡,令人喘不上氣來。在同樣擁擠的哈醫大一院耳鼻喉科,記者看到100多位患者及其家屬在等候。記者隨機問了五位患者,他們都是早上8點多就趕到醫院掛號。家住五常市牛家鄉的農民何憲君說,『我早上6點半從家出發,8點半到的醫院,排在36號。』何憲君有點著急,他說希望能早點看上,好趕上下午回鄉的汽車,不然住旅店還得花錢。『這兒有6個診室,卻只有兩個醫生在看病,這麼多患者,就不能多來幾個醫生嗎?』何憲君抱怨道。

  當天下午,記者找到了哈醫大一院門診部主任張淑傑,她坦言:『醫生不夠。』醫生們既有出診任務,又有教學任務,既要提高醫療水平,還要搞科研。早上查病房,上午出門診,下午做手術,半夜寫論文,是很多醫生生活的常態。『一邊是大醫院人手不夠,而另一邊是一些優秀的醫科大學博士畢業生想進大醫院卻進不去。為什麼不多招些醫生?』記者問。張淑傑答道,沒有名額,現在已經超編了。

  對於百姓普遍反映的病房得排隊現象,張淑傑說,我們住院處以前2600張床位,2010年底新住院處建好後又增加了1500張床位,現在仍然不夠用。我們馬上要實行預約掛號,希望可以緩解一下目前的緊張狀況。

  記者手記:大醫院人滿為患不足為奇。然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排隊難還出現了一些人為因素。網名為小梨貓的哈爾濱市民就在網上發帖講述了自己在大醫院『進病房難』的經歷:『不幸得了葡萄胎,去了哈爾濱某家醫院,護士給我安排住在走廊,可是屋裡明明還有床位,後來經病友提醒,我給了護士長200元纔讓我進屋。』這種『收錢下菜碟』的情況,老百姓反映的不在少數,還希望有關部門能出臺政策嚴厲管理。

  難點四:『天書』藥方看不懂明白消費難

  來省城看病的通河縣農民劉子玉今年75歲,家裡條件還不錯。他向記者講述了一次他在當地鎮醫院看感冒的生氣事兒。那次在鎮醫院,醫生詢問他的病情後,就同時給他開了治感冒、消炎、高血壓和心髒病的藥,總價1200多元。藥方上有很多英文字母和符號,看得他一頭霧水,便問醫生每種藥的藥名和單價,醫生沒有告訴他。劉子玉說,他拿著藥方去私人診所,結果那裡的大夫也看不懂這個『天書』。他為了早點治好病,只好返回鎮醫院開了1200多元的藥。

  記者手記:目前我省基本藥物制度改革正在基層醫療機構有序推開,然而醫生手寫的『代碼』藥方、『天書』藥方,卻仍然是百姓無法『明白消費』的癥結之一。在此輪全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行基本藥物制度改革的同時,是否能徹底終結『天書』藥方這一頑疾,我們拭目以待。

首頁  上一頁  [1]  [2]  [3]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