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3月28日訊 建築的生命不僅僅在於『美』,更在於建築是凝固的時間。隨著哈爾濱老道外的開發,爭議從來就沒有間斷過。這其中有市民對『根』的懷念,有社會學者對城市原生態的責任感。一些專家提出:不能再拆『真文物』建『假古董』。
老道外改造前的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曾是世界上保存比較完整的中華巴洛克建築群,不但有大量中西合璧的精美建築,還是哈爾濱民族工商業的發源地。如今,中華巴洛克建築群中,一些『真文物』被一棟棟『假古董』取代,這一區域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建築被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2010年4月,道外中華巴洛克二期工程項目開工,而早在幾年前,哈爾濱市公布的14處歷史文化街區中,就有『道外傳統商市歷史文化街區』,並組織編制了《哈爾濱市道外傳統商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其中涉及到中華巴洛克一期、二期改造工程項目范圍中的道外南頭道街東側至南四道街西側屬於歷史文化街區的核心保護范圍,南頭道街西側至景陽街屬於歷史文化街區的建設控制地帶(為了保護文物安全和環境風貌,在文物保護單位及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周圍,所劃定的必須進行控制建設的一般保護區)。按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和《哈爾濱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這些區域理應得到整體保護,而核心保護范圍內不允許新建擴建。
2010年1月舉行的哈爾濱市規劃局『道外中華巴洛克傳統商市保護區(二期)保護與更新規劃』專家論證會上規劃方案為:保留歷史文化街區原有街巷格局,核心保護范圍內的建築都為保留修繕,院落空間格局也得到保留,建設控制地帶大多數臨街建築的方案是『保護修繕』。這其中,包括金劍嘯烈士故居。1932年春,中共哈爾濱市委成立,建立了黨領導下的群眾性組織『反日會』。金劍嘯做起了哈爾濱文藝界的『反日會』工作,並負責抗日救亡小報的繪畫工作。此時,中共滿洲省委委員、哈爾濱市委書記楊靖宇指示金劍嘯、羅烽等負責北滿的革命文藝運動。
2010年3月27日,金劍嘯烈士故居和該區域所有建築都被貼上了危房拆遷通知,拆遷時限是4月1日零時。2010年4月3日上午,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會員、中國文物學會會員、哈爾濱市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委員曾一智,在道外區南勛街『道外中華巴洛克二期工程』區域考察時發現,位於南勛街頭的金劍嘯烈士故居及其早期革命活動舊址多處門窗被砸毀,室內一片狼藉。更令她驚異的是,這一片已被規劃局定為修繕保護的區域,許多建築已經嚴重被毀,多數房屋的門窗都支離破碎。甚至已經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和公布為保護建築的建築也不能幸免。
而此後,大規模的拆除開始了。不管是核心保護范圍還是建設控制地帶,到處拆得一片狼藉。據介紹,對歷史文化街區必須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不能輕言『改造』,不能任意拆除。《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在2008年4月2日國務院第3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中第二十一條『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應當整體保護,保持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和空間尺度,不得改變與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和環境。』第二十三條『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范圍內從事建設活動,應當符合保護規劃的要求,不得損害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不得對其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構成破壞性影響。』第二十八條『在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核心保護范圍內,不得進行新建、擴建活動。但是,新建、擴建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除外。』對於『違規』拆遷,哈爾濱市『規劃』和『文物』兩部門多次來現場執法,但是拆除依舊。就這樣,受法律法規保護的歷史文化街區很快便面目皆非。對此,很多歷史學家、專家學者以及文保志願者,甚至普通市民都為之嘆息。
那一棟棟消失的建築
2010年,整整一年,曾一智和一群熱愛保護建築的朋友一直堅守在中華巴洛克群中,守護這片哈爾濱保護建築最為集中的區域。『收效甚微,極度痛心。』曾一智總結這一年對保護建築所做的工作時這樣說道。
翻看曾一智關於『中華巴洛克二期』考察的厚厚一打記錄,有些材料已經翻破,最後她總結出一份《道外區中華巴洛克二期工程范圍內的歷史文化街區、不可移動文物和保護建築被破壞情況》的最終材料。
經曾一智考察,中華巴洛克街區二期改造工程中,在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范圍內所有院落中的建築均被拆除,並拆除13座臨街建築,尚存臨街建築除部分保護建築拆剩四框外,均保留為一堵牆。歷史文化街區建設控制地帶范圍內,染坊胡同、新市巷、仁義巷都全部拆除。中華巴洛克街區二期改造工程中破壞不可移動文物與保護建築共18處建築,其中有4處同時具有不可移動文物與保護建築的雙重身份。
『不可移動文物、二類保護建築「天豐源總號」是中華巴洛克建築中最精美的一座。院內建築被拆除,臨街建築拆成四框,精美的陽臺鐵藝被當廢鐵賣掉,抱鼓石門墩狀的陽臺護牆也因拆除鐵藝破損。』天豐源總號山牆被拆除時,曾一智曾向規劃部門舉報,這時纔發現設計單位只做了前後兩個外立面的設計圖,竟然沒有畫側立面的圖紙。
『第四批保護建築南二道街28-30號,原為民族資本家武百祥所有。其院內建築被拆除,臨街建築拆成四框……』
『南三道街與靖宇街交界處,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建築侵華日軍哈爾濱日本憲兵隊道外分部原址在規劃、文物執法部門多次制止下,依舊被拆成四框,院內東樓也被拆除。外立面兩根羅馬柱在2010年3月31日野蠻拆除牌匾時被砸毀,現在建築內部已新建。』
『核心保護范圍南四道街16號保護建築是道外區中華巴洛克建築院內木構外廊現狀最好最精美的一座,現所有木構均被拆除,內部結構也被拆除。東樓與北樓之間極為精美的雙層木質過廊、樓梯被砸毀。拆剩四框』、『第四批保護建築和發魁藥店被拆剩一堵牆。核心保護范圍南三道街中不可移動文物,東三省官銀號哈爾濱分號經理住宅僅剩一堵牆』……曾一智總結出1600餘字的最終材料,清楚記錄了中華巴洛克二期改造工程中對保護建築破壞的情況。

三條百歲胡同被夷為平地
2011年3月27日,記者來到道外南頭道街時看到,曾經的百歲胡同——染坊胡同、新市巷和仁義巷都已經消失,變成偌大的施工現場。一名走過此處的居民,指了指滿是瓦礫、被圍住的施工區域告訴記者:這就是百歲胡同原來的所在地。
據介紹,道外區有100多年歷史。由於開埠之初老道外居住的多是普通百姓,房子大都破舊、簡陋,形成了許多小胡同。有資料顯示,建國初期,道外的街道不到200條,其中約有六分之一是胡同或小巷。據當地的老人講,道外最早的街道要數延爽街和平原巷了,均修建於1870年,一街一巷相互平行。大約10年後,緊挨著延爽街北邊形成一條與之平行的街,起名桃花巷。後來又有了被稱為『褲襠街』的天一街,出現了染坊胡同、張包鋪胡同、仁義巷、新市巷等,算起來這些胡同都有上百年了。
這些胡同和巷子的名字,多是住在胡同裡的居民和附近的百姓根據生活習慣起的,慢慢地叫順了口,約定俗成而延續下來。比如染坊胡同,是因為當時有十幾家染印廠在胡同裡安家。而在城市改造過程中,天一街和平原巷等相繼被拆除。
雖然這些老胡同裡的房子看上去都有些破舊,但老道外居民們對這些胡同仍有著很深的感情。78歲的王大爺說,曾經的這些老胡同體現了老道外的特色,是老道外的標志,而在原址復建3條老胡同卻失去了老胡同真正的風貌。贗品街道無法再讓市民動真感情。有關專家表示,這些小胡同、小街巷,是老哈爾濱的見證,是原汁原味的城市文化。有關部門曾對外宣稱,將對胡同、巷子進行保護性修繕,以開發胡同旅游,保護下來的胡同將是城市的一筆寶貴財富。但如今,當時的想法都成了幻景。
新聞鏈接
所謂『中華巴洛克』,就是中國化的巴洛克建築風格。這種建築為『前店後宅』的四合院式民居商市建築,平面布局和功能是民族傳統的,立面造型則是『巴洛克』式的,而立面上的裝飾又以蝙蝠、石榴、金蟾等具有傳統吉祥意義圖案為特色,屬中西合璧式建築。現中華巴洛克街區改造區域為——北起道外區靖宇街,南至南勛街,西起景陽街,東至南四道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