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4月6日訊 『過去種菜圖省事,多半都是用復合肥,今年我們都改變了施肥方法,農家肥、生物肥大行其道,既降低了生產成本,也提高了蔬菜的產量和品質。』說起『低碳溫室』,道裡區蔬菜種植戶盧玉山如數家珍。據了解,哈爾濱市制定了綠色有機蔬菜標准,促進無公害蔬菜向綠色、有機蔬菜轉換昇級。『低碳』種植越來越受到農民青睞。
走進道裡區建國村綠色莊園盧玉山家的溫室,只見密密麻麻的苦苣長的格外茂盛,番茄苗也已經吐露出綠葉,溫室內星星點點的綠色煞是喜人。盧玉山說,早春定植,育苗基本結束,現在小葉菜已經陸續進入市場,再有幾天黃瓜也會上市。說起大棚的長勢,盧玉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他的溫室大棚全是采用農家肥和生物肥,雞糞和豬糞都是從附近養殖戶家中買來的。盧玉山強調,育肥關鍵是溫室底肥施用酵素菌,它類似於發面用的面引子,肥料按一定比例測土配方,可提高蔬菜溫室地溫2-3℃,這樣能加速施用雞糞和豬糞等肥料分解,同時殺滅病菌和蟲卵,蔬菜成熟期也能提前7-10天,既保證葉菜無公害品質,又能提高效益。
盧玉山說,酵素菌肥料一噸纔50多元。雞糞和豬糞都是養殖戶的『垃圾』,而在他這裡就成了無公害的肥料,花不了多少錢,生產出來的產品都是綠色無公害的。盧玉山介紹,在植物生長中根據遇到的不同情況,再施以蛋白有機肥。一畝地只要一茬酵素菌底肥,再配以一定量的農家肥。以果菜為例,一畝地施用蛋白有機肥約25公斤,相比復合肥,每畝地少投入100多元。
今年,盧玉山承包了綠色莊園內19個溫室大棚,他告訴記者,果菜剛剛育苗就有來訂貨的業主,低碳蔬菜之所以賣得好就是因為吃得健康。在建國村采訪時記者了解到,道裡區新發鎮建國村是哈爾濱市蔬菜種植基地之一。近幾年,該鄉政府通過舉辦技術講座、田間地頭巡回指導和典型引路的方法,引導農民在生產實踐中注重降低生產成本、合理施用農家肥,以此提高蔬菜的產量和品質,增加經濟效益。如今,發展低碳大棚、算低碳賬的農民日漸多了起來。許多農民紛紛選擇了環保健康的農家肥和生物肥等『低碳大棚』方式。
據哈爾濱市農委蔬菜處人士介紹,哈爾濱市推行『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以來,道裡區新發鎮蔬菜批發市場率先實行地產無公害蔬菜市場准入制度。經過幾年來的發展,目前,哈爾濱市市郊90%以上蔬菜生產大都采用綠色、無公害標准化生產栽培模式。近幾年,隨著低碳環保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菜農市場競爭意識的增強,他們不斷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在生產環節采用農家肥、生物肥進行耕作,既能增加經濟效益,又能保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