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4月7日訊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權益救濟制度,是處理勞動、人事爭議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方式,也是我國勞動、人事爭議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必經程序。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自上世紀90年代初期相繼恢復和建立以來,其作為民生問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10年我省各級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機構受理案件9122件,審結案件9033件,結案率達到97.2%,高於國內其他省份。在爭議類型上,基礎權利救濟案件高發,社會保險、勞動報酬及『三金』(經濟補償金、賠償金、違約金)爭議數量居高不下,佔了案件總量的87%。
日前,記者來到全省最先成立的雞西市勞動人事仲裁院,感受勞動者維權的路徑。
月均審案100起
日前,記者到雞西市勞動人事仲裁院采訪時,看到調解仲裁接待窗口排起了長隊,正在做登記的陳慶東對記者說:『我在單位上班時發生了工傷事故,律師告訴我可以到這兒申請勞動仲裁,維護自己的權益。』
仲裁庭正在進行勞動仲裁庭審。趁調解的間隙,記者采訪了雙方當事人。當事人周輝是雞東縣平陽鎮金誠村村民,2010年6月到沈陽煤業(集團)雞西盛隆礦業有限責任公司上班,並參加了工傷保險。去年7月1日在井下作業時,右手腕擠傷,後被勞動保險行政部門認定為工傷。雞東縣哈達鎮法律服務所的徐德立為其代理申請了仲裁。徐德立已經為周輝申請工傷賠償,現在正就賠償數額與企業進行商討。
另一方當事人雞西盛隆礦業工會主席徐學林說:『勞動仲裁之後該給勞動者多少就多少,這是解決勞動爭議最權威的部門,我們服氣。其實企業也願意用勞動仲裁解決各種勞動合同糾紛,公平公正的勞動仲裁給企業減輕了負擔,維護了勞動者和企業雙方權益。』
該院首席仲裁員湯雷介紹,院裡幾乎每天都有庭審,有時一天6次庭審,工作非常忙。這也說明勞動者的維權意識增強了。院長陳國卿說,2008年~2010年期間,仲裁庭月均審理案件達到了100起,平均一天至少要4次庭審。
『老工傷』勞動仲裁解難題
『雞西是資源型城市,勞動關系復雜化、勞動爭議顯性化的趨勢比較明顯,目前勞動糾紛的立案量佔全省總數的三分之一。』雞西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李寶堂介紹,這就要求勞動仲裁人員精通業務知識,掌握全面的法律法規。
於平的生活就是因為勞動仲裁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於平原是雞西市衛生陶瓷廠職工,1987年因工作需要,受車隊領導委托去滴道區購買汽車配件,途中被火車壓斷雙腿。由於當時單位忙於經營發包,工傷無人上報。現在的於平靠兩個小板凳行走,生活非常艱難。2010年,雞西市勞動人事仲裁院組成了調查組,對於平的問題進行了詳實的調查,認定於平受傷情況屬實,並將相關材料提交社保局,最終使於平的訴求得以實現。『沒想到「老工傷」的問題也能通過勞動仲裁解決。』於平對此感慨萬千。
建立與勞動仲裁相關調解委員會
『勞動糾紛數量與日增多,涉及勞動保險、社會福利、工傷賠償及拖欠工資方方面面,勞動仲裁工作需要創新方法,而且調解開始在勞動仲裁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據陳國卿介紹,院裡很早就成立了調解室,主要用於非訴調解的案件和適合庭前調解的案件,對於開庭後的案件則由仲裁庭進行調解。把調解擺在勞動人事爭議處理工作的突出位置。
『在大中型企業內部建立調解委員會,使得大部分的爭議能得到及時解決。』盛和煤礦自建立企業調解委員會以來,自主調解了十餘起案件。雞西市勞動人事仲裁院構建了基層調解組織網絡體系,把糾紛消滅在萌芽狀態。雞西盛隆礦業工會主席徐學林說:『原來我們認為在企業內部建立調解組織既耗費財力又浪費人力,實踐證明調解委員會不僅重要而且必要。現在企業逐步完善了各項勞動管理制度,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糾紛,企業輕松了不少。』
期待勞動仲裁與法院無縫銜接
據介紹,2003年,雞西市成立了長江以北第一家實體機構勞動仲裁院,目前,我省除綏化市外有12個地市建立了勞動仲裁院。
『目前,勞動仲裁與法院的銜接縫隙還比較大,對勞動者維權造成一些困擾。』陳國卿說:『法院對有些勞動人事政策不認同,造成勞動者來回奔波,無所適從。有些地方的法院就成立了專門的勞動爭議法庭,值得借鑒。現在我們與法院不定期溝通,達成共識,認定不了的我們就出具「不予受理通知書」,這樣就不用來回扯皮,法院就直接受理了。』
『我們曾有一年為農民工討薪,大年三十的上午將工錢交到農民工手上。』陳國卿認為,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在勞動仲裁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不僅能得到勞動者的認同,而且在平息社會矛盾、化解社會不穩定因素方面能夠發揮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