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8日訊 依安縣堅持走『多元化發展、規模化經營、產業化延伸』的效益型現代林業發展之路,引導農戶組建林果協會、果業合作社等合作經濟組織,走林果產業化道路,在規模化、特色化上做文章。2010年,該縣建立百畝以上的商品林基地50個、百畝以上的林果生產基地20個。林果經濟成為了深化農村產業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的新方式,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在該縣新興鄉創造村集觀賞、采摘於一體的林果基地植樹現場,記者看到,基地四周早已挖好了防護溝,建了防護圍欄,果農們正在忙著栽植葡萄、杏、龍江梨等果木。種植大戶岳鵬告訴記者:『今年新開發了180畝果園,共栽植果苗13000多株。同時,多個栽植區的林間空地還要間種黃瓜、西瓜、特菜、北藥等顯效經濟作物,實行立體性開發,效益一定錯不了。』
種植『搖錢樹』,走上致富路。依安鎮東平村,林果經濟發展已有16個年頭,早已成為該鎮的一項支柱產業。該村有果農近300戶,果樹面積600畝,年產水果200多萬公斤,果農年收入500萬元,最高畝效益達5000元,果樹成了當地果農發家致富的『搖錢樹』。由於全部按照綠色水果技術施用農家肥、噴施無公害農藥,這裡的李子、沙果形兒正、個兒大、味兒甜,每到銷售時節,客商蜂擁而至。
昔日低產田,今日花果園。去年由34戶農民組建的依龍鎮明山林業合作社生態園區已見規模。說起改造以前合作社那1500畝地,可是農民心中多年的痛:旱不能灌、澇不能排,大豆畝產向來都在百斤以下,是典型的低產田。『沒成立合作社前,這地就是年年瞅著賠,有時工錢都掙不回來。現在好了,果樹已經成活了,林下又種了草莓、大蔥,每畝還能多收入300元。』該合作社社員王慶華信心十足地說。園區內的1000畝龍江梨、山杏等優良品種進入盛果期後,合作社的畝收入可實現3500元,是原低產田的20倍。
據了解,為做大、做強、做精經濟林果產業,依安縣把造林綠化與發展林果經濟緊密結合。按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重原則,鼓勵扶持農民進行經濟林果開發,實現了林業生產的多元化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