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一代名醫懸壺濟世風范長存——追憶於維漢
2011-04-22 09:16:43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趙宇清 彭溢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於維漢院士當年在富裕縣繁榮鄉設立的克山病觀察點。高明攝
 

在位於哈爾濱醫科大學的現代化克山病研究所內,學生正在做實驗。高明攝
 

  黑龍江日報4月22日訊 幾個月前,你永遠地離開了深深眷戀的這片黑土地。死神雖然奪去了你的生命,但無法奪去你在這塊土地上建立的曠世奇功。

  不到30年的時間,你成功地遏制了奇癥克山病,令1.24億人成功擺脫了病魔的糾纏。你的名字——於維漢,已深深銘刻在千千萬萬人的生命裡。

  綿綿山鄉,你救過的鄉親惦念著你,你的照片至今仍被擺在他們家中最顯著的位置,你不只是他們的恩人、更是朋友和親人。

  青青校園,你的同事、學生想念著你,你是他們為醫、為師路上永遠追尋的榜樣,你的精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年輕為醫者為挽救生命奮勇探索。

  你是怎樣的人,能令人們如此懷念、敬重?與你素未謀面的我,試圖在采訪的過程中得到解讀。

  鄉親們說,你是一個土氣的老頭,頭戴狗皮帽子、身穿破棉襖和舊軍褲,腰間還紮著麻繩。為搶救瀕危病人,你二話不說,撲上去就做人工呼吸;為方便給患者看病,你能在北方零下30多攝氏度的大冬天住進沒有任何取暖設備的冷屋子……

  你的學生說,當你站在講臺上,其實是一個很洋氣的教授,你穿著西裝,戴著袖扣,自如地用日文、英文與外國學者交流,你的談吐、你的學識一次又一次征服過中外學人。你曾翻譯國外教材,鼓勵一批批學生走上國際學術交流的舞臺。

  你的同事說,你是一個非常寬容的人。剛剛學會開車的同事送你去齊齊哈爾參加學術會議,雪天路滑,車子翻進溝裡,你的腰椎出現了壓縮性骨折。但是脫險之後,你的第一句話卻是:『這不怪你,責任在我!』

  你的摯友說,你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你愛好廣泛,尤其酷愛收藏石頭。有一次,學校外事部門為送外賓的禮物犯難時,你拿出了自己的珍藏——一塊老龍頭的石頭和一塊嘉裕關的石頭。你風趣地對外國友人說,『我將整座長城送給了你。』

  你的妻子說,你是一個浪漫的人。你雖將最好的年華奉獻給了病區,卻從未忘記要做一個好丈夫。25年前,當你56歲時,碰巧與她都在日本參加學術會議,你提議要為她補過蜜月。於是,兩個頭發花白的老人在學術會議的空當度過了一段開心的時光。

  ……

  你是如此豐富的人,我無法用簡單的話語描述你、概括你!於是,我穿過一座座村莊,一片片農田,到病區、到村捨找尋你的精神,探尋你的故事。

  你是那樣一位可敬的醫生,你的心與病人貼得那樣的近,你將鄉親們視為你在鄉下的至親。望著他們被病魔肆意折磨,你心如刀絞,誓將病魔驅走。為此,你寧願數十年紮根病區,二十多個春節在老鄉家度過。如今,病區的老人們身體都很硬朗,回想與你鏖戰病魔的日日夜夜裡,總有無數溫暖的記憶湧上心頭……

  富裕縣繁榮鄉,你曾在這裡設立了克山病觀察點。你曾騎車送藥的崎嶇土路,已變成平整乾淨的水泥路;而鄉裡條件簡陋的衛生所也已被現代化的衛生院大樓所取代。事事變遷,唯獨鄉親們對你的感情沒有變。提起你,鄉親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一輩子都忘不了你。』

  你還記得嗎?住在富裕縣繁榮鄉永進村的周文華,他是一位罕見的癆性克山病患者,是你為他的生命創造了奇跡。周文華老人談起你時,激動地說:『他可是我的救命大恩人!』周文華1993年突發癆性克山病,在當時那個年代無法治愈,只能維持。可你卻讓這位老人安然無恙地活了20多年,就連日本專家見了,也為此驚嘆不已。

  周文華還記得有一年,你幫他聯系好去省城住院治療。你天天上班之前都會去醫院探望他,告訴主治醫生他的病史,叮囑用藥時的注意事項。你還特別囑咐醫生:『這是我富裕的老鄉,老鄉家裡不富裕,只帶了1000塊錢來,你可不准把他的錢全花光!』結果,原本需要5000多塊的醫藥費,周文華只花了880元。臨走時,你還塞給了他100元作路費。他對你說:『多虧你了,老於頭!』一旁的醫護人員聽了,說:『你好大的膽子啊,敢管我們哈醫大的校長叫「老於頭」?』周文華懵了:『可他就是我們老於頭啊!』    


    講起這段經歷時,周文華老人眼圈紅紅的,他說:『我想你啊,老於頭!』

  你還記得嗎?永進村先後患上克山病的畢愛蘭母女倆,是你給她們帶來了生的希望。畢愛蘭不到30歲就得上了克山病,由於家裡窮得空無一物,畢愛蘭不想治病,一心等死。你帶著醫療隊的醫生去給她免費看病時,她卻跟你說:『不要看了,我沒錢買藥。』你笑了,告訴她:『你這病得吃藥,沒錢,我出;你這病也得打針,沒錢,我給;你這病還得改善營養,喝豆漿,沒錢,我拿!』

  不料,不幸又再一次在這個家庭降臨。畢愛蘭的女兒在12歲時也患上了克山病。你對她說:『別急,我一定把你閨女的病治好!我治不好,就把我的女兒換給你,讓她給你養老。然後,我把你女兒帶走,帶到省城接著給她治病!』

  說起往事,畢愛蘭抹著眼淚說:『我們想你啊!』

  你還記得嗎?豐田村的呂永玉一家。1968年,呂永玉的老伴張桂香突發克山病,當時已是夜裡十點多了。接到電話後,你騎著車、頂著雪趕到他家去搶救。你一夜未歇,滴水未喝,一直忙於給張桂香用藥、觀察她的反應。張桂香十分過意不去,你卻說:『你病得這麼厲害還不找大夫,我不來你怎麼橕到天亮啊?』張桂香至今還記得你最喜歡吃農家的小米飯和燉河魚,她多想再做一餐飯來感謝你的恩情啊。

  為了不讓孩子們患上克山病和大骨頭節病,你在村裡開設了免費的小兒食堂,改善孩子們的伙食。那個年代村村戶戶都只吃苞米面,可是你卻為小兒食堂弄來了白面、牛奶、豬肉等『緊俏物資』。就是這個小兒食堂成功地讓孩子們遠離了克山病和大骨頭節病。這是呂永玉的女兒小時候最清晰的記憶。

  呂永玉的女婿馬兆坡還記得你為村裡打了一口深水井。為了能讓大伙喝到更純淨的水,你專程從省城請來了打井工人,在村裡打了一眼井。後來你還請工人布了管線,讓大伙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吃上了自來水。

  回想起與你相處的那段日子,呂永玉一家人幾度哽咽,念叨著說你是他們家鄉的大恩人!』

  你是那樣一位可親的院士,在鄉政府的禮堂裡、在隊部的院子裡、在老鄉的病床前,都留下了你為赤腳醫生上課的身影。你雖然走了,卻為病區留下了一支不走的醫療隊。如今,當年的赤腳醫生都已成長為鄉村醫療衛生事業的接班人,他們多想把病區衛生事業的發展和家鄉的日新月異告訴你……

  『今生最大的榮幸就是能跟這樣了不起的院士學醫。』你的學生楊登嶺這樣說。1958年,克山縣北聯鄉出現了一次克山病大爆發的情況。有一個村子原有1300多人,幾天下來,死的死、走的走,剩下不到700人。當時楊登嶺是剛滿20歲的小學教員,見此情景,也想盡快離開此地。就在這個時候,你帶著一支十二三人的防克醫療隊出現在他們眼前。你們在搶救患者的同時,還修理冒煙炕、建造防寒廁所,你的到來給人人自危的小山村帶來了生的希望。於是,楊登嶺決定,要跟著你這位老大哥給家鄉換一番模樣。他報考了當地的護校,成了一名防克員,後來還成長為克山縣湧泉鄉衛生院院長。

  『沒有恩師,我今天就不會成為一名醫生。』你的學生包香軍這樣說。包香軍17歲時就在富裕縣繁榮鄉跟你學醫,從克山病的診斷到開藥、配藥、打針,都是你親手教的。那時沒有教材,你的工作筆記就是講義;那時沒有教室,克山病的觀察點就是講堂。現在當年那個青澀的防克員已成長為當地深受百姓信賴的醫生,擔起了繁榮鄉永勝村衛生所所長的擔子。

  『不僅是恩師,更是我們全家的恩人。』你的學生李金生這樣說。他的愛人董玉琴當年身染克山病,就是你出手治好的。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一直以你為榜樣,一路上從鄉鎮衛生院的衛生員,漸漸成長為齊齊哈爾公安醫院副院長。聞聽你去世的消息,他與老伴專程從齊齊哈爾趕到哈爾濱來參加追悼會,並在花圈上留下了自己手寫的挽聯:功德蓋世垂千古,學術超群惠億民。

  『是良師、是益友,還是寬厚的父親。』你的博士生尹新華這樣說。1996年她在北京做博士課題研究,緊張的工作令她一度因高熱暈厥了十餘次。你聽說後,專程打長途電話,為她聯系了北京的專家做檢查。為了消除她的後顧之懮,年過七旬的你專程去看望了她生病的父親和年幼的女兒。你時常告訴你的博士生們:『要有世紀眼光,就一定要到發達國家去看一看,學習一下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你親自寫推薦信,將尹新華等博士生送出了國門。這些年來,她不僅從你身上學到了一個醫生尊重生命、不怕犧牲的高尚品格,更學到了一個學者追尋真知、永不言棄的科學精神。如今,學成歸國的尹新華已成為哈醫大附屬第一醫院的傑出專家和博士生導師。

  你是那樣一個可愛的人,你恪守原則卻不古板生硬,你忘我工作卻不失浪漫情懷,你不花公家一分錢卻樂於為心愛的事業奉獻所有。對事業、對親人、對同事,你一直留存著一份最真的情感,你的音容笑貌紮根於每個人的心底,你是他們心底最為敬佩的精神楷模……

  你的同事李玉?了解你的性格。他說你是一個『有個性』的倔老頭。你作為校長去附屬醫院視察工作,堅決不肯讓醫院准備午飯。你自己掏錢,請一同視察的同事到食堂吃了午飯。你對同事說:『我們要吃自己的飯,不要花公家的錢。』凡事,你喜歡事必躬親。你當上校長後,覺得對學校的後勤工作不夠了解,就每周去鍋爐房與工人推一次煤,了解他們工作的難處、苦處。工人們眼見你這位年近六旬的老校長也走上了勞動一線,活兒就乾得更加用心了。

  你的妻子徐岸明知道你的遺憾。你與她在病床前過了鑽石婚的紀念日。雖然你們結婚60年,你與她相伴的日子卻屈指可數。你昏迷前的那個春節,已不能開口說話,你費力地用手指向病房的門口。她明白,你想要回家。20多個春節你都是在病區度過,你多麼希望能回家陪她過一個團圓年。其實,她和家人從來沒有為此怪你。她說,每當見到病區的鄉親,就覺得她和家人無私、無怨、無悔地支持你的工作,是多麼值得!

  你的孫女於心韻記得你的囑托。你曾說,你為醫療事業,貢獻了青春,貢獻了中年和老年,但這還不夠,你還要貢獻你的子孫。你生前用院士津貼設立了『於維漢院士貧困大學生獎學金』。你的孫女說:你雖然走了,但這個基金不會終止:爺爺走了,奶奶會把它繼續下去;若是奶奶走了,伯父會把它繼續下去;若伯父走了,我還會把它繼續下去;即使有一天我也走了,我的孩子還會把它繼續下去!只要於維漢的血脈還在,這個基金就永遠不會停止!

  你的一生救活了無數的人,而當你需要救治時,大家卻束手無策了。但你安詳的面龐告訴大家,不要悲傷,你已完成了一個醫生光榮而崇高的使命。明天,你的學生和千千萬萬的白衣天使也會如你一般,為了『治病救人』這4個字,忘我奉獻、奮斗終生!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