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孫殿軍:一輩子為民攻關為民堅守的仁愛大醫
2011-04-28 15:40:07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報告團成員孫殿軍。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攝

一輩子為民攻關為民堅守的仁愛大醫

中國地方病控制中心主任 孫殿軍

  我叫孫殿軍,是中國地方病控制中心主任。我作為後來人,既為這個中心的光榮歷史而自豪,更為這個中心的創始人於維漢院士而驕傲。不管時光如何流轉,他那危難之際挺身而出,一輩子為民攻關、為民堅守的仁愛大醫形象,都將永遠矗立在我們的心間。

  在克山病已經幾乎絕跡的今天,再來說克山病,許多人會覺得陌生。但凡是經歷或了解那段歷史的人,一談起克山病依然感到不寒而栗。這種病驟然發作,患者多在數小時或一兩日死亡,且發病人數多,死亡率高。因在克山縣首先發現,因而被命名為克山病。1935年前後,這種病又在克山縣連續爆發了三次。每逢大流行的年份,一個屯幾十人、上百人的連續死掉,一個冬天過去,原本充滿歡聲笑語的屯落連死帶走就『黃屯兒了』。其實,這種病不僅發生在克山縣,在我國東北、華北、西南等16個省300多個縣的偏遠農村、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都有發生,涉及一億多人口。解決克山病問題,不僅事關農民生命,事關民族團結,還事關國家的穩定和安全。 

  1953年冬,哈爾濱醫科大學按照黨中央和黑龍江省委指示,選派專家參加醫療隊進行克山病防治工作。面對百姓危難,年僅31歲的於維漢副教授毅然接受黨組織的重托,率先奔赴我省克山病重病區。在德都縣興龍公社一戶農家,他目睹了一個6歲小男孩奄奄一息的無奈和悲傷。就在幾天前,他的爸爸、媽媽、姐姐都因得了克山病離他而去。小男孩用微弱的聲音說,『伯伯,救救我吧,我纔6歲,我不想死。』孩子那孤獨的眼神,爺爺那絕望的面孔,深深地刺痛了於維漢的心。他暗自下定決心,不論付出多大代價,也要制伏克山病這個威脅百姓生命的惡魔。


 

  當時,醫學界對克山病的研究還是一片空白。沒有資料積累,沒有實驗設備,從那裡著手啊。於維漢果斷地提出,『為農民搞科研要走自己的路,要堅持實踐第一』。憑著這分叡智、氣魄和為民解難的責任,他從頭開始,從調查研究開始,從搜集第一手資料開始,深入克山、北安、德都、富裕等農村重病區進行全面細致的調查研究。十幾年間,他走遍了我省西北部病區的大小村落,調查了60餘萬人。一年冬天,於維漢到一個偏遠的村落搶救病人,直到很晚纔坐馬爬犁往駐地趕。西北風卷著大雪,鋪天蓋地而來,天黑的伸手不見五指。快到駐地時,趕馬爬犁的人回頭一看,於維漢卻不見了。他心想,這可壞了,怎麼把於大教授夠給拉丟了呢。隨即掉頭往回找,跑了好幾裡路,纔在一個雪窩裡找到於維漢。他拉著於維漢的衣袖,不住地喊著,於教授、於教授。疲憊已極的於維漢從雪地裡爬起來,一邊拍打著身上的積雪,一邊說,『不好意思呀,我睡著了。』

  在偏僻的農村病區搞科研,在今天看來簡直無法開展。但於維漢的科研工作卻通宵達旦地進行著。他因陋就簡,利用舊倉庫做實驗室,用豆腐板做試驗臺,用冬天自然低氣溫做冰箱,用蠟燭來照明。然而,科研工作並非一帆風順。他采用樟腦注射療法搶救急型克山病患者,療效甚微;用昇壓藥物治療患者,效果也不理想;用注射冬眠藥物治療患者,也只能解決惡心嘔吐問題,死亡率仍然很高。為此,他有過困惑,有過失落,但拯救百姓危難的責任和使命,促使他不能有絲毫懈怠,只能加快科研攻關的腳步。

  1958年,他在哈醫大創建了克山病研究室。先後主持進行了500多例死亡患者解剖,做了5000多次動物實驗。基本掌握了克山病的發病規律和臨床表現。同年,於維漢果斷使用100毫昇葡萄糖和冬眠1號藥物注射,病人很快消除了惡心反應。而後,他又把這兩種藥物用在四個重癥患者身上,收到了同樣的效果。從此,由於維漢提出並應用於臨床的亞冬眠和適當補液療法,成為搶救治療急型克山病人的通用療法,急型克山病的治愈率大幅提高。更難能可貴的是,於維漢並沒有就此止步。1961年,他提出克山病病因假說,指出克山病與單一膳食條件有關,是一種與營養因子有關的地方性心肌病。為此,他在德都縣一個有1500人的村子進行了改善膳食預防克山病的觀察。1964年,他又在富裕縣繁榮鄉建起了克山病防治觀測點,對16000人進行了長達22年的綜合調查研究,采集了大量的資料信息。在此基礎上,他提出建立家庭病床,服用毛地黃治療慢型、亞急型克山病,使75%以上的患者心力衰竭得到控制,慢型、亞急型克山病5年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其後,他又總結出服用毛地黃和改善膳食結構的結合療法。經過14年連續觀察,獲得明顯成效,基本解決了預防問題。

  他擔任哈醫大領導職務後,本來可以相對輕松一些了。但他放不下對克山病的研究,更放不下百姓的健康。一次,學校黨委副書記程錫繹有事要找於維漢,家裡沒找到,辦公室沒找到。學校打更的老人告訴他說,你到生理學樓上的實驗室去看看。那時己經是半夜十一、二點鍾了。程錫繹走到樓上的實驗室,於維漢正在全身心作實驗,根本就沒發現有人進來。上世紀80年代,於維漢倡導和主持了雲南楚雄克山病綜合性科學考察。行前,雲南方面提出,請他先到昆明停留幾天,他堅持說,還是直接到楚雄病區去吧。在病區,他不住高級賓館,堅持與百姓吃住在一起。通過這次多學科協作的綜合性考察研究,進一步闡明了楚雄克山病流行特點、發病因素及防治對策,進而提出了克山病營養性生物地球化學病因學說,從細胞分子水平進一步揭示了克山病發生發展規律,在克山病發病機理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他80多歲的時候還提出,要到甘肅、四川等克山病區再走一遍,以便整理出更完整的資料。他主持和起草的《克山病分型、診斷、治療》、《克山病病區劃定標准》、《克山病流行特點》、《克山病病理診斷標准》,在全國推廣應用,規范了我國克山病防治工作。他負責的科研課題,先後4次獲全國科技大會獎;有4項研究成果獲國家醫藥衛生成果獎。2003年,他又主持編著了長達100多萬字的《中國克山病》。並成為我國地方病研究領域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經過他的科研團隊和全國同行的不懈努力,其科研成果不斷被黨和政府采用,轉化為國家的地方病防治措施和策略,並加以實施。困擾黑龍江、吉林、遼寧等16個省309個縣、涉及1.24億人口的克山病病魔終於被降服了。他被譽為『我國克山病防治泰斗』。日本醫學界很多專家稱贊:『他是一個像神一樣了不起的人!』

  於維漢院士一生堅守在地方病防治工作的前沿。他安於清貧、甘於寂寞,不畏艱險、治病救人,協作攻關、不斷創新的實際行動,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的仁心大愛,他的執著堅守,他的信念和忠誠。他永遠是我們醫務人員和廣大科技工作者學習的榜樣!

  附:孫殿軍簡介

  孫殿軍漢族,1962年4月出生,博士,教授。中國地方病控制中心、衛生部地方病控制中心主任委員、流行病學博士研究生導師。是於維漢同志的學生和同事。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王凌霞

【專題】於維漢先進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