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援建指揮部總指揮劉國會。東北網記者 顧碩攝
東北網5月2日訊 題:忘不了在劍閣工作的那些日夜
記者 顧碩
『5.12』大地震給四川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害和傷害,在大災大難面前,全國人民共同攜手度過難關的壯舉讓我們看到了大情大愛。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在地震發生後的第一時間制定出援建方案,將龍江人民的關懷及時送到災區同胞的身邊。如今的劍閣,基礎設施全面恢復,民生得到極大改善,經濟持續發展……龍江人將『不怕犧牲、頑強拼搏、務實創新、無私奉獻』的龍江援建精神永遠留在劍閣。
援建指揮部的『鐵人們』
用前線指揮部總指揮劉國會的話說:『我們就是要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團隊精神當好龍江的使者。』
黑龍江援建劍閣縣前線指揮部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跟『鐵』字沾邊的名號,援建指揮部的人都是『鐵人』。只要一說起黑龍江援建劍閣縣前線指揮部,在劍閣縣的城裡鄉村當地群眾都贊不絕口,對援建乾部的感人故事嫻熟於口。
『鐵腿杆』肖興民。黑龍江援建劍閣前線指揮部副總指揮肖興民,腿裡留有3寸鋼板,是有名的『鐵腿杆』,他活躍在每一個援建項目工地上。回家,早在去年12就有機會,但為了劍閣的重建,他堅決要留下來。得知父親病重時,肖興民把一切托付給妻子。他時刻提醒自己『援建是大事,劍閣人民更需要我』。
『鐵面書生』王林生。王林生一身兼『三職』:黑龍江建築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黑龍江援建前線指揮部工程組成員、監督檢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指揮部每一筆工程款,王林生先把『第一關』,審核無誤後由總指揮、副總指揮審批。他因此被稱為『鐵面書生』。
『鐵石心腸』苑維春。苑維春今年41歲,他早就盼著有一個孩子,但愛人懷孕期間他卻沒能照顧和陪伴。今年4月,孩子出生後的第二天,他就匆匆返回了劍閣。
『經過三年的援建工作,現在的劍閣一派生機,我們忘不了劍閣人感激的神情,更忘了不在劍閣工作的那些日夜。』援建指揮部的『鐵人們』感慨地說。

支教隊裡年齡最大的教師——周國忠
『自5.12汶川地震發生後,每次看到電視的報道,我都為之心痛,多麼渴望能走到抗震救災的前沿,盡自己的微薄之力。』
2009年2月,周國忠老師克服了身體不適等多種因素,積極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劍閣職中的教學工作中,成為支教隊中年齡最大的老師。在學校裡,他深受老師和同學們的歡迎和愛戴。在支教隊中,他更是以一名老大哥的身份照顧著支教隊裡的每一個人。
在劍閣職中,周國忠老師擔任《電工電子》《電力拖動》專業課教學任務。面對災區的孩子們,教學經驗豐富的他從未有過一絲懈怠。認真備課、編寫教案、耐心輔導學生,成了他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對待學生,他總是耐心指導,手把手地傳授技能。
用劍閣職中校長賈建平話的來說:『感謝黑龍江省選派了這樣具有素質高、高技能、專業理論知識強的教師到我校支教工作。』
『我早己融入到了劍閣職中,成為劍閣職中的一員,忘不了那裡的同學們,更忘不了在劍閣工作的那些日夜。』采訪中,周國忠老師的話語中帶著哽咽。


於廣在看妻子的照片。東北網記者 顧碩攝
援建警隊的好管家
一場突襲巴蜀的大地震撼動了大半個中國,牽動了整個神州。地震剛剛發生時,黑龍江省公安廳裝財處行管科於廣和大家一樣,一有時間就守在電視旁,關注著災區的情況。他為抗震一線乾部群眾和廣大人民子弟兵奮不顧身的精神所感動,為深處困境積極自救互助的災區人民所震撼。
2008年7月23日,黑龍江省公安廳按照公安部的部署,組建對口支援隊赴四川省劍閣縣,組織上決定讓於廣赴川做支援隊後勤保障工作。晚10時,剛剛出差回到家的於廣接到處領導命令,讓他於24日提前飛赴四川,為支援隊進駐做准備工作,並要一直堅持到任務結束。
在接到任務後的13個小時,於廣飛越千山萬水,行程2600多公裡,到達四川成都,然後驅車270公裡,在當晚9時40分到達劍閣縣,開始了緊張、繁忙的工作……為了給即將到來的戰友創造一個相對較好的工作、生活環境,於廣同志不顧旅途勞累,到達劍閣縣後立即與當地公安機關接頭,落實支援隊的食宿問題,購置電視、飲水機,熱水器等生活用品。奮戰了一整天,組裝好了兩駐地的床,解決隊員抵達駐地後的吃飯問題,使26日早6時40到達的戰友吃上熱飯,睡上床鋪。
川西高原,山高林密,溝壑縱橫,自古就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說法,震後的川路更是險象環生。有的居住點間是三級以下公裡相連,25公裡的路程開車得走90分鍾。於廣同志經常要在劍閣縣內的劍門關、普安、下寺、武連、白龍、元山和鶴齡等鄉鎮間奔走,在山區公路上每天往返三四百公裡是家常便飯。……事無巨細,樣樣做好。隊員們都說,於廣是領導的好助手,支援隊的好管家。
『劍閣縣很多村民與支援警隊都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和平年代,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軍愛民、民擁軍。援援工作是我一生的財富,我將永遠忘不了在劍閣工作的那些日夜。』於廣激動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