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4日訊 『綠染山川,新居如畫,處處勝似從前……』一踏上劍閣這片熟悉的土地,我省援建工作者侯繼周、王林生、苑維春就這樣感慨萬千。
『劍閣現在一天一個樣,這都是黑龍江援建項目具有「造血」功能的結果,援建項目的每一分資金,都起到放大10倍的效益。』『可以預見,劍閣未來的發展會在15.5億元後面不斷地加零……』在歡迎援建者回『家』的晚宴上,劍閣縣委書記馮安富不止一次給出變化的答案。
我們來到黑龍江援建前線指揮部,在大門左側的牆壁上,龍江大道、劍門關中學、職業高中、劍門關關樓、劍閣縣體育館、劍門大廈的建設效果圖比肩排列,三年來,這些援建『明珠』從規劃圖裡跳到了現實,成為龍劍同心建設美好家園的歷史見證。
劍門關景區 睡覺都賺錢的『下蛋金雞』
項目名片:總投資1.5億,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稱此項旅游重建項目『意義重大』,成為四川20個災後重建經典案例之一。
到達劍閣的第二天早上,馮安富特地陪我們直奔劍門關景區。
青山綠水旁,沿著石板路迤邐上山,遠方高聳的劍門關關樓仿若身披盔甲、守關衛國的勇士,再現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風。馮安富說,震前的劍門關,因被108國道攔腰截斷,使得景區有景無區、有文無形,游客到這裡下了車看看就走,劍門關雖有名氣,卻聚不來人氣和財氣。
『對口援建,光輸血不夠,更需要造血式的雙贏。』黑龍江援建劍閣縣後,與當地黨委政府共謀劍門關的『復興之夢』。於是,雙方合作打通了劍門關隧道,讓108國道為景區『讓路』,使景區有了完整的棲息之地,並按照歷史原貌,重建了高19.6米、具有明代風格的新關樓,復建了仿古的劍門關古鎮等,這項『神來之筆』的援建項目不僅給當地百姓打造了一個旅游富民的『金飯碗』,同時也帶動了涉旅產品加工、銷售、客運、食宿等相關行業發展。
『劍門關如今成了下金蛋的雞,我們劍閣人睡夢中都在數著鈔票。』縣長田中文用數據來解釋馮安富的生動比喻:打造後的劍門關景區『相當於投資10億元的工業企業。』重新開關至今,門票收入1800多萬元,相當於地震前全縣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38%,旅游綜合收入8.32億元,促進了3000多人就業。
劍門工業園區 劍閣工業的『梧桐樹』
項目名片:總投資1.2億元,也是劍閣縣第一個工業集中發展區。
『今年,劍閣縣GDP預計增長15%,可以說,有了工業園區的產業支橕,我們的發展纔越來越有底氣。』提起黑龍江援建的劍門工業園區,田中文笑容蕩漾在嘴角,『以前的劍閣是個農業縣,現在有了工業園區和旅游興縣,劍閣不再靠天吃飯,真正從原地起立變成了發展起跳。』
在工業園區,四川三人塑膠管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錦洲看著『援建恩人』一臉笑容,『我是劍閣人,以前一直在外做生意,去年黑龍江援建把這裡的基礎設施搞好了,我就回鄉創業,投資了1200萬元,現在訂單已近500萬元了。
大部分銷往廣元、綿陽等地,廠裡還安置了102名劍閣人就業,他們每人每月工資都在1800元以上。』
在劍門關酒業的廠房裡,酒香四溢,董事長趙子建特意將自釀的酒遞到援建恩人手中。他說,震後公司申請了『劍門關』商標,提昇了產品質量,並准備將產品銷往黑龍江。
開發區主任梁周郎介紹,地震後,劍門工業園區列入黑龍江援建項目。先後開工17項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使道路、橋梁、供水、供氣、供電、通訊、防洪河堤、10萬平方米標准化廠房等基建項目建設全面完成。園區成了劍閣招商引資的梧桐樹,2009年被認定為四川省第四批小企業創業基地。目前入駐企業22家,協議引資達24億多元。項目竣工投產後,可帶動4000人就業。目前在工業園正加緊修建300畝原酒基地,加上食品加工、機電制造、紡織服裝、建築建材等四大產業,園區內產業已串聯成珠,『園區的產業聚集效應正在放大。』
龍江大道 民生工程拉動地方經濟
項目名片:投資2.2億元,劍閣有史以來最大受援市政工程項目。該項目含『三路兩橋一堤』,即:大慶路、龍江大道、哈爾濱路、沙溪大橋、渡口大橋以及濱江29萬平方米綠化景觀打造。
站在龍江大道項目沙溪大橋旁的河堤上,清江河潺潺流過。
省衛生廳副調研員、省援建指揮部衛生項目負責人苑維春告訴記者:『原來這裡有路,但都是老路、山路,相互之間無法連接,交通不方便。』龍江大道建成後,三路兩橋連接了清江河兩岸的劍閣五區,將工業園區和礦產地連接起來,也撬動了當地地產、旅游業的興起,體現了民生工程對當地經濟的拉動。
省建築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省援建指揮部監督辦公室主任王林生補充說,原來沒有橋的時候,老百姓出行都是靠渡船過河。這裡有時會發生山洪,渡船過河很不安全。大橋建成後,百姓都從橋上走了,出行安全問題得到保障。這條景觀帶的河堤大道如同一條威武有力的手臂呵護著城市的安全。
省發改委西部開發處副處長、省援建指揮部辦公室主任侯繼周告訴記者,龍江大道是劍閣縣人民進出城的必經之路,還是一條文化友誼路,大道的人文景觀和綠化設施都采用龍江風格,體現出龍江特色。大道建成後,在明顯位置設立黑龍江援建的紀念標志和黑龍江特有的『坐龍』雕塑,劍閣人民用這樣的表達方式,把龍江人民的深情厚意記在心中。
劍門關中學 鳳凰涅槃龍劍同心
項目名片:投資近億元,該項目是我省第二批援建重點工程,也是我省援建劍閣教育系統的第二大項目。
劍門關中學的大門外,有個碩大的龍江援建標識。藍色的飛龍與紅色的鳳凰聚首,結成一個心的形狀,象征著龍劍同心,圓滿合璧。在劍閣,這樣的龍江援建標識隨處可見。
走進學校大門,苑維春闊步走向塑膠跑道:『離開劍閣的前一天,我在這裡整整跑了5公裡。』說著,眼圈又有些許發紅。跑道外的乒乓球案子旁,當幾個男孩得知旁邊的叔叔們是從遙遠的黑龍江來的,高興地邀請叔叔們一起玩,苑維春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下場熱身,幾個回合下來,連喊『過癮』。宿捨樓外,三三倆倆的學生們結伴去打飯,侯繼周攔住了孩子們,詢問今天吃的是什麼,學習條件好不好。王林生則忙著四處拍照留念。
經過我省的援建,劍門關中學的辦學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0年高考捷報頻傳:文理科本科上線首次突破百人大關,藝體本科上線人數位居全市同類學校第一名;本科增長率居全市第一名;重本上線增長率居全市第一名。宋飛、趙生俊兩名同學以優異成績順利通過哈爾濱工業大學自主招生考試,來到『援建恩人』的故鄉黑龍江繼續求學。劍門關中學實現了舉辦高中教育5年來教學質量質的飛躍,創造了『低進高出』的奇跡。
劍門大廈 入選四川省災後重建經典案例
項目名片:我省援建投入3970萬元,該項目統籌整合全縣18個單位和部門的21個災後重建項目,是該縣公共服務類災後重建項目。
劍門大廈如今是劍閣的新地標,這棟21層的大樓,就像平地上的『劍門關關樓』,醒目壯觀。
王林生告訴記者,劍門大廈之所以被稱作是劍閣發展山水旅游城市的新地標,緣於當地黨委政府『向高空要土地,向高層要品位』的縣城規劃建設思路,是加快推進災後重建,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的一大創舉,因整合項目統籌實施,實現資金有效利用,公共資源共享,節約土地近百畝,節約資金近億元,其高層發展理念,給未來城市建設創造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對於城市景觀豐富、城市品位提昇、城市功能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同行的四川日報記者曾小清告訴記者,這個項目已作為『統籌重建、科學重建』的范例,入選四川省20個災後重建經典案例。在這20個經典案例中,劍閣就有2個項目入選,這在18個援建省市中也是不多見的,足以說明黑龍江援建『科學援建、務實援建、和諧援建』的成果非凡。
劍閣縣體育館 援建留下的市級『財產』
項目名片:投資1140萬元,是劍閣縣在災後重建過程中,結合城市建設和群眾文化生活需求而規劃實施的一個重點項目。
我們到達劍閣當天,首先來到這個位於哈爾濱路旁的龐大建築。當地人稱之為『鳥巢』——當施工外架層層剝去後,人們說那是展翅待飛的大鵬鳥。
『大鵬鳥』為劍閣留下一筆『市』級財產——王林生告訴記者,該項目建築類別為乙級,這裡已經成為集訓練、競賽、群眾健身和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體育基地,具有承辦市級單項性體育賽事的能力。其中,體育館可容納觀眾2500人。館內還有兩個室內網球場、健身房、兒童游樂設施,平常群眾參與性項目很多。體育館建設思路集中體現了黑龍江援建從『民生』入手確定的『救災、救民、救急』原則,到『民富』——讓劍閣縣有經濟『造血』功能的援建思路。體育館平常服務『市民』,和經濟收益掛鉤後服務於『市場』:館內有收費項目,平常以館養館,保持體育館的生存活力。到承辦賽事時拉動內需,帶動縣城餐飲、住宿等配套行業增收。
除了上述這些大項目,在劍閣的匆匆日子裡,我們還看到更多的印上『龍江援建』的新住房、新學校、新醫院、新文體設施等,以一步跨10年、20年的速度,從地震廢墟裡『長』出,這些援建項目都為劍閣的未來發展發揮著長期效應和最大效益。侯繼周告訴記者,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在援建劍閣的時候,提出要以打造『龍江第一縣』的標准來支持劍閣的發展。『每一個援建項目都要著眼於劍閣的長遠發展,增強劍閣發展後勁,承載劍閣產業復興的希望,也為新劍閣的產業發展挺起一道脊梁。』
截至2010年9月末,我省援建劍閣146個項目全部完工,完成援建資金15.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