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佳木斯5月6日訊 『送孩子上學真是一個沈重的負擔了,光上小學就要六千塊錢,將來上中學、高中可怎麼整?』這是一年多以前市民馬先生在送兒子去小學報名時發出的抱怨,而如今這種抱怨聲少了很多。
去年9月,『聯邦制』捆綁式管理辦學體制的出現標志著佳木斯近年來最大一次教育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我市第五中學、第二十中學、第六小學、第二十小學4所改制學校恢復公辦學校性質,取消了義務教育對象與入學掛鉤的收費,免試、就近的入學方式讓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是構築和諧社會的基石。資助弱勢群體,推進均衡發展,加強教育管理,著力保障人民群眾平等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權益……市委、市政府優先發展教育、力促教育公平的理念愈來愈清晰、力度愈來愈大。
2008年教育部門按照市委的安排和部署,以建設高端教育服務中心,打造三江教育名城為目標,以推進義務教育標准化學校建設為載體,立足於定向、定位、定責,高端謀劃,整合資源,轉變機制,理順體制,創造了我市教育發展史上一個又一個的輝煌。
三年來,我市全面落實了義務教育免雜費制度,惠及全市6萬餘名學生,有4.1萬名品學兼優的中等職業學校、普通高中貧困生和低保家庭子女得到助學補助,有7760名農民工子女就近入讀我市公辦中小學校,與城市職工家庭子女享受同等待遇。全市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9.5%,高於全國平均水平8.7個百分點,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77.8%,比『十五』末期提高了28.2個百分點。
今年我市教育工作按照『優先發展、改革創新、育人為本、均衡公平、特色多樣、提高質量』的要求,全面啟動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以教育十大重點工程為抓手,以推進管理體制改革為動力,增強活力,提高質量,進一步提高教育發展水平和為『兩區兩帶一城』服務的能力,為實現東部最好、省內一流、國內知名的目標奠定基礎,實現教育『十二五』規劃的良好開局。
從今年開始,教育部門將啟動實施學前教育工程、義務教育標准化學校建設工程、普通高中學校達標建設工程、職業教育振興發展工程、德育工程、名師培養工程、教育教學質量提昇工程、校園環境育人工程、中小學校布局調整工程、教育服務保障工程等十大工程。進一步健全以政府為主體的多渠道投入機制,研究探索學前教育生均經費標准,與有關部門配合,努力提高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標准,提高教育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例到2012年達到國家要求的水平。
合理規劃學校布局,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到2015年公辦幼兒園佔幼兒園總數的比例達到40%以上,在園幼兒人數佔在園幼兒總數的比例達到65%以上,學前3年毛入園率達到75%以上。推進義務教育標准化學校建設和校捨安全工程,大力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和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促進區域間、城鄉間、校際間的均衡發展。啟動普通高中達標建設工程,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到2015年普通高中毛入學率達到90%。大力發展中、高等職業教育,打造職業教育品牌,做大做強旅游服務、機電一體化等優勢品牌專業。以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需求為導向,推進工學結合人纔培養模式和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培養技能型、實用型人纔。推進職業院校專業化改革,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促進農科教結合。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依托佳木斯大學、省中醫藥大學佳木斯分校等高等院校,加快品牌學科和重點專業建設,推動高等教育加快發展,構建以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為主、輻射周邊、帶動全省的開放式、多樣化教育體系,把我市建成省內一流、國內先進的教育名城。
此外,教育部門不斷推進人事管理體制改革、辦學體制改革、深化課程改革、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等多方面的工作,讓我市的教育體系更加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