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強企惠民創先,固本致富爭優秀
在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中,大興安嶺注重把『創先爭優』活動融入生態建設、新興產業發展、重點項目建設、和諧林區建設當中,突出實踐特色,完善考核機制,切實在開展活動中解決突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深化活動效果。
大興安嶺作為全省開發建設最晚的高寒邊遠林區,可謂民生事業欠賬最多、改善民生任務最重。地委行署准確把握這一區情,順應百姓期盼,將『富民興區』作為任期奮斗目標,把改善百姓民生納入全區重點實施的『十大工程』,制定實施了8大領域145個民生項目、總投資達216.7億元的民生工程建設3年規劃,並集中力量優先解決林區百姓收入低、住房差、行路難等3大重點民生問題。
大幅增加職工收入,解決好百姓最急迫的問題。大興安嶺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全省平均水平低3309元,林業職工工資與全省各大產業職工工資相比仍然處於最低水平,職工群眾生活收入低、生活質量差,增收致富願望極為迫切。為此,大興安嶺把拓寬百姓增收渠道作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務,發展以林業職工為主的營林管護和森林撫育增收;發展低碳旅游、綠色食品、寒帶生物、綠色礦業、清潔能源等新興替代產業增收;實施『家庭致富』工程,發展職工自營經濟增收,確保今年林業職工工資增加80%,達到月均1800元左右。再通過幾年的努力,力爭達到或超過全省城鎮產業職工平均工資水平。『十二五』期間,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速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全面改造棚戶區,解決好百姓最需要的問題。由於歷史的原因,大興安嶺多數職工一直住著又破又舊的板夾泥房,全區棚戶區總面積達到556萬平方米,安居宜居成為林區廣大百姓的最現實需要。我們緊緊抓住國家實施林區棚戶區改造這一政策機遇,舉全區之力,在前三年已完成改造棚戶區245.5萬平方米、惠及30488戶的基礎上,今年新開工棚戶區改造面積244.3萬平方米、惠及48853戶,明年全面完成棚改任務目標;今明兩年全部完成農村泥草房改造任務,屆時林區百姓的居住條件將得到根本性改善,城鄉面貌實現歷史性變化。同時,積極推動林區人口向城鎮、中心村集中,規劃撤並林場(所)20個、20303戶、58709人,從根本上改變林區居民點過度分散的狀況。全力建設一批風格獨特、產業聚集、功能齊備、環境優美的宜居、宜業、宜游城鎮綜合體。積極推進以居民戶籍管理、社會保障、公共服務一體化為核心的城鄉一體化進程,在全省率先實現全域城鎮化。
加速構建交通網絡,解決好百姓最困難的問題。地處偏遠、出行困難一直困擾著林區百姓,不僅給生活帶來了極大不便,經濟發展也受到了嚴重制約。為徹底改變這一狀況,大興安嶺借助國家投資5億元建設通鄉公路和全省公路『三年決戰』的有利契機,『十一五』時期,共建設公路14條,建設總裡程742.3公裡,開工建設了通往首都的國道,填補了林區沒有高等級公路的空白;在漠河機場2008年建成通航的基礎上,2010年加格達奇機場主體工程完工,今年將建成通航,大興安嶺將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一個地市擁有兩個機場的地區。今後幾年,大興安嶺將重點推進總投資70億元的富西鐵路昇級擴能改造、總投資30.69億元的加嫩一級公路、總投資53.9億元的漠大線伴行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工程。屆時,大興安嶺將構建起集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管道為一體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漠河到省城哈爾濱鐵路出行將歷史性地實現夕發朝至,神州北極從此將不再遙遠。
民生工作納入『十二五』規劃
經過深入調研、科學論證,地委行署領導班子結合林區發展的實際,提出了全面實施『生態固本、低碳轉型、綠色崛起、富民興區』發展戰略,確立了建設『五大功能區』和推進『十大工程』發展思路。圍繞確定的發展戰略和目標,大興安嶺地委行署把民生工作納入『十二五』規劃,高度重視和解決好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堅持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相結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著力解決關系民生和社會和諧的突出矛盾,將改善和保障民生工作整合成一系列的工程快速推進,讓林區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大幅提高職工工資和福利
針對林區職工工作條件艱苦、勞動強度大、工資收入低,出行、御寒、醫療等方面的生活成本遠遠高於其它地區等問題,地委行署以提高職工收入、改善居住環境為重點,制定出臺了地委《關於進一步加強民生工作的實施意見》和《大興安嶺地區關於2010~2012年重點民生工程發展規劃》,實施了『家庭致富工程』,受惠家庭3.5萬戶、6.6萬人,人均增收4000元,使一大批林區困難職工群眾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為呼中、松嶺、新林三區機關公務員及參公管理事業單位1810人兌現了公務員工資,有9個縣級企業為職工增加了工資,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908元,增長12.3%。全區基本養老、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3.3萬人、27.7萬人,參保比例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建立職工增資機制,通過加強營林、管護、發展接續產業等,大幅度增加林業企業職工工資。今年林業企業職工人均月工資就增加800多元,增幅80%多。經過明後兩年的努力,基本達到事業單位職工的工資標准。
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根據城市基礎設施薄弱的實際,地委行署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公路建設作為民生工作的重點,從改善城市環境和公路不暢入手,加大建設力度,促進城市功能提昇和公路建設昇級。去年,加格達奇機場主體工程完工,古洛地方鐵路一期工程完成工程量66%,國道京加公路加白段建成通車,漠大線林區伴行路及2條通鄉公路已全部開工。投資3800多萬元,全面完成了13個省級試點村建設。加格達奇污水處理和飲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項目通過省驗收,甘河入境和出境水質分別達到Ⅱ、Ⅲ類標准。新林、塔河、阿木爾等地集中供熱工程交付使用,圖強給水工程入戶基本完成,城鎮集中供熱、自來水普及率分別達到39%和73%,園林綠化290萬平方米。
教育投入增加 新農合全覆蓋
多年來,大興安嶺堅持加大教育投入,在全省率先建設素質教育示范區、實現12年免費義務教育、完成標准化學校建設。2010年大興安嶺全區高考成績統計報表顯示:取得了本科進線率超出全省28個百分點、大興安嶺實驗中學進線突破500人的好成績,全區4個考生中就有3個以上可以接受本科教育,教育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4所學校通過省級標准化先進學校、32所學校通過合格學校驗收。著眼於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大興安嶺在全省率先啟動國家基本藥物零差價制度試點工作,累計讓利於患者131.5萬元,此外,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第一個實現全覆蓋的地區,群眾就醫負擔明顯減輕。
萬餘戶告別棚戶區遷新居
抓住國家實施棚戶區改造政策機遇,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地區『一棚一平一草』改造辦公室對棚戶區的住宅現狀、居民意願及經濟承受能力進行了摸底調查,制定出臺了棚戶區、泥草房改造實施方案,明確了改造原則、改造標准及各項優惠政策,對低保家庭回遷實行『拆一還一』免收300元結構差價,超面積部分每平方米減收200元購房款,確有困難的家庭允許欠款入住、分期付款。2010年,全區棚戶區改造項目竣工53.68萬平方米,10736戶居民告別了昔日『一舊、二破、三窮、四亂』的棚戶區平房,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標。
未來3年,大興安嶺計劃在民生的投入上投資216.7億元,重點建設145個民生項目,使全區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得到質的提昇和根本的改善。今年,將投資33億元,完成地區醫院、三縣人民醫院及加區、松嶺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項目。完成244萬平方米棚戶區改造任務,力爭人均住房建設面積達到18平方米。建立企業職工工資增長機制,企業職工工資年均增長12%。全區新增就業人數3.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紮實開展五險征繳擴面工作,醫療保險覆蓋面達到97%,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到7.8萬人,初步形成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
民生目標住房建設:基本完成棚戶區改造任務,加快實施『三供兩治』工程,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提昇。到2012年,完成全部棚戶區改造556萬平方米,住房節能標准達50%以上,人均住房建設面積達20平方米,城市整體面貌、居民生活環境、居住功能得到明顯改善。
社會保障:完善收入分配調節機制,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初步形成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能貫通、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到2012年,全區新增就業人數3.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安置困難群體就業3000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000元。
基礎設施:全區約36萬人享受供熱、供水,三縣四區進行垃圾和污水處理;通鄉、通村項目建成後,全區35個鄉鎮將全部暢通,鄉鎮通暢率達100%,80個行政村將有48個村暢通,通村通暢率將達60%。
文教衛體:促進城鄉、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建立完善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明顯提高,人民群眾醫療負擔進一步減輕。到2012年,全區新農合參合率爭取達到100%;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基本覆蓋率達70%。
社會治安:加強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為基層社會管理提供基本平臺。落實安全工作責任制,健全安全生產監管體系,嚴格執行重大安全生產事故責任追究制度。深入推進『平安興安』建設,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體系。到2012年,全區省級平安縣(區)保持在100%,地級平安鄉鎮(林場)、平安社區(街道)、平安村保持在95%以上,全區公眾安全感始終保持在9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