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市最大棚戶區將消逝 百年『白家堡』變科技園
2011-05-11 08:27:43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柏凡露 楊曉寧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11日訊 在哈爾濱人的記憶中,『白家堡』三個字始終與破舊、落後、城中村等字眼兒相連。作為我市規模最大的棚戶區,這片有著百年歷史的居民聚集區,終將脫胎換骨。日前,記者走進『白家堡』,目睹『城中村』拆遷前的最後場景。

  『闖關東』人的落腳地

  72歲的唐玉芝老人,已經在『白家堡』住了半個多世紀。1958年,他們全家從山東『闖關東』來到哈爾濱,住在這個當時叫做『白家窩堡』的地方,一直到現在。唐大娘說,當時這裡基本都是荒地,只有幾十戶人家,其中大多數都是從山東、河北『闖關東』過來的。

  唐大娘家住的是低矮的平房,30多平方米的小屋住著老少三代八口人。擁擠、陰暗、潮濕,這樣的生活場景,在『白家堡』隨處可見。

  白家堡社區主任修宏志介紹,『白家堡』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據說當時有一個姓楊的財主先搬到這裡住,由於財主自稱是滿族鑲白旗,後來人們就把這裡稱為『白家窩堡』,後叫到現在的『白家堡』。修宏志說:『這裡戶籍人口有兩千多戶,但實際居住人口有四千多戶。由於住房太過密集,根本無法安裝下水管線。還有一大半的居民家沒有自來水。』

  老『七十二行』的聚集地

  走進『白家堡』,又能感受到些許的懷舊———彈棉花、焊洋鐵壺、吹玻璃、加工鐵皮桶……民間72行中的老手藝,在這裡仍可以找到,並依然是這些手藝人養家的行當。

  39歲的李精武是肇東人,十多年前偶然學會了彈棉花後,便帶著老母親住進了『白家堡』,靠彈棉花為生。他說:『在這裡兩塊錢彈一斤棉花,再加工棉被什麼的,一個月也能掙個千八百元。』

  記者看到,在李精武彈棉花店的這條街上,密密麻麻的小店鋪、洋鐵鋪、吹玻璃、燒雞店、小吃鋪等等一應俱全。修宏志主任說,這些店鋪的經營者幾乎都是外來打工者,基本上都是家庭作坊式的經營。

  農民工最多的居住地

  記者走進『白家堡』時,試圖找尋這裡最大的胡同『西三胡同』和當年的楊家大院,在居民們多次的指引下,也很難辨認出當年的景象———四處都是低矮破舊的棚廈子、鋪著爐灰渣的狹長小道、散發著臭氣的污水溝和隨處可見的垃圾、污物。

  在這裡住了40多年的孫常紅回憶,從上世紀70年代起,這裡的居民開始將自家的土坯房改建成了磚房,由於當時居民也就有百餘戶,周邊也沒有顯得這樣破敗。但也從那時開始,『白家堡』的住戶開始多了起來,起初是阿城、賓縣、呼蘭等地來哈的農民。由於房租便宜,一間房每個月不到百元,於是這裡成了農民工聚集區,居民有八成以上都是從全國各地來哈打工的農民工,並且以建築工地工人為主。每天早上五點鍾開始,道邊都會聚集著成百上千的農民工等待用工車,這也成了『白家堡』獨特的一景。

  老棚戶區將建科技園

  記者了解到,剛剛啟動的『白家堡』棚改項目也被稱作『哈爾濱理工大學國家科技園』項目,這意味著『白家堡』從哈爾濱的城市地圖上消失後,將被一座現代化的科技園區和功能型社區所取代。

  據了解,此次『白家堡』改造項目位於學興路、延興路、規劃長壽路、學府花園圍合區域,用地面積21.9萬平方米。擬規劃建築面積49.2萬平方米,總投資規模約35億元,項目預計於2013年竣工。

  此外,在『白家堡』舊址,還計劃修建5條規劃道路,分別是學興街、長壽路、延興路等,並修建國家科技園區、教職工住宅、安置房、商品房的高層建築。屆時,這裡將通過建設相關的配套生活服務體系,建成為集居住、商務、文化休閑功能為一體的大型功能型社區。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