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心村農民公寓
生活報5月11日訊 國家為了改善住房困難農民居住環境,投入大量資金在農村推行泥草房改造項目。然而,在依安縣中心鎮,以泥草房改造名義建造的農民公寓,居住者卻少有農民的身影,鎮裡的生意人、鎮政府乾部,甚至副鎮長也身在其中。
知情人說,農民公寓由開發商定價,那些真正有住房需求、符合購房條件的農民因房價過高被擋在門外。而在鎮子裡有頭有臉的人乘機堂而皇之住進了農民公寓。國家給予農民的政策和補貼被當地政府隨意支配和濫用。
當地農民氣憤地說,農民公寓成了有名無實的泥草房改造形象工程。
5月1日,當記者驅車抵達依安縣中心鎮中心村時,一眼便看見了采訪目標——白牆紅頂的農民公寓。
中心村是中心鎮的『鎮中村』。這座建築面積一萬多平方米的農民公寓當屬小鎮裡最顯眼的建築。
2009年5月,農民公寓項目開工建設。該項目是鎮政府以泥草房改造、解決農民住房問題的名義申請並獲得批復的。
2010年11月,農民公寓三棟樓相繼竣工並交付使用。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那些不是農民身份又有足夠資金實力的非農民卻成為了這座農民公寓的主人。
項目開始
就違規拆遷
徐曉東七拐八拐把記者帶到他租住的一間簡陋的平房內,在那裡,他向記者道出了這座農民公寓的秘密。
徐曉東,中心鎮人,曾在農民公寓所在地有一處門市房,公寓開建後,他的房子被拆遷。
其實,農民公寓居住者並非農民的事情在鎮裡已經是盡人皆知;實際居住者以農民的名義冒領泥草房改造補貼也不是什麼秘密。只不過是,公開站出來討說法的只有徐曉東一個人。
徐曉東說,『2009年4月,開發商王立志要扒我的門市房,我與王立志達成了拆遷協議。結果房屋竣工入戶時,我倆因拆遷協議產生爭議,按理我只要補交六萬多元房款就可以,可王立志卻要我補交30多萬元。』
徐曉東向有關部門反映王立志拆遷問題,結果,依安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拆遷辦查出開發商王立志屬於私自拆遷,沒有辦理拆遷許可證,拆遷辦對王處以六萬多元的罰款。
鎮政府乾部住進農民公寓
這次被罰後,徐曉東與王立志的矛盾愈發激化。2011年3月19日,王立志以『依安縣中心鎮中心村農民公寓』的名義給徐曉東發出『最後通知』,要求徐曉東30日內交納房款辦理入戶,否則,將徐的房屋轉賣。
這張蓋著『依安縣中心鎮中心村農民公寓』印章的通知書引起了徐曉東的格外注意。『這個項目不是王立志開發的嗎?怎麼又變成農民公寓了?』
『既然是農民公寓,為什麼住在裡邊的人卻不是農民?這裡一定有文章!』 徐曉東找到一份2009年3月發布的《依安縣農村泥草房改造工作實施方案》。
方案中說,『農民公寓是依安縣農村泥草房改造的三項重要形式之一,其餘兩種形式是整屯推進和整村推進。農民公寓農民建,入住農民每戶補貼資金1萬元。』
『方案還說,泥草房改造是以改善農村住房條件、以農村貧困戶、危房戶及其他弱勢群體的泥草房為突破口的。』徐曉東說,根據該方案,住進農民公寓並享受政府補貼的必須是原有房屋是泥草房的農民,且改造地是本人戶籍所在村屯。
根據以上條件,徐曉東發現中心鎮的農民公寓名不副實,住在裡面的絕大多數不是享受泥草房改造優惠條件的農民,而是社會上其他人員甚至是鎮政府機關的乾部。
鎮長:副鎮長是租農民房居住
徐曉東向記者提供了一份從有關部門獲得的52戶購買農民公寓並享受泥草房改造補助人員的名單,該名單還標注了與其對應的該房屋實際居住人的姓名。
記者注意到,名單中有31人是鎮政府以及鎮醫院、學校、信用社、派出所等部門的乾部,鎮政府副鎮長王洪民、鎮政府婦聯主席蘭玉傑、民政助理孫樹清、農稅專管張慶林、農服中心副主任雷明等人的名字也在其中。
對於農民公寓居住的並非全是符合泥草房改造條件的農民的說法,中心鎮鎮長閆立和並無異議,但他有自己的解釋。
記者在徐曉東提供的一段視頻資料中看到閆立和鎮長與徐曉東的一段對話,中心意思是:徐曉東反映農民公寓居住者多數不符合條件,其中包括副鎮長王洪民也住在其中,對此,閆鎮長的解釋是,王洪民是租住中心村農民安超傑的房子,至於徐曉東提供的以王洪民為用戶名交納電費的票據,閆鎮長稱並不能說明該房屋的產權問題。
記者調查:副鎮長的『房東』不符合買房資格
在接下來的采訪中,有知情人向記者提供了一份『中心村農民公寓樓補助資金發放表』。在這份表中,記者看到在『領款人』一欄中,簽有中心村農民安超傑的名字,領款金額是1萬元。其『購買』的住宅是正樓3單元5樓2號,這戶住宅,正是副鎮長王洪民的現居所。
隨後,記者找到了安超傑的住處,這是一處磚瓦結構的房屋,顯然不符合泥草房改造條件的規定,也就是說,不該享受泥草房改造的相應政策。而且鄰居還證實,安超傑一直居住在這裡,沒有搬走。
中心村會計老劉說,『實際上中心村上樓的也就五六戶』,而村黨支部書記梁忠新卻說,『上樓的就三戶。』
采訪中,一些村民的說法也印證了村乾部的判斷。『農民公寓由開發商定價,每平方米1400多元,最小面積的戶型也要十多萬元。這樣的房子我們怎麼能住得起啊?』中心村一位農民說。
然而,即便這樣,到目前為止,該農民公寓130多戶住宅和商服房已經基本售罄,入戶率超過了90%以上。可是,住在這裡又有多少是符合泥草房改造條件的農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