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4日訊(姜玉深 記者 印蕾)5月15日是第二十一個『全國助殘日』。今年的活動日主題是:『改善殘疾人民生 保障殘疾人權益』。
目前,我省有各類殘疾人近220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5.72%。作為社會中一個特殊的群體,殘疾人需要全社會的關愛,也需要人們的尊重與理解。近年來,全省上下積極推進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改善殘疾人民生,成效初顯。助殘日前夕,記者走近了這個特殊的群體。
和健全人相比,殘疾人在就業、創業處於劣勢。然而,有這樣一群殘疾人,他們在社會各界的關懷幫助下,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自信的工作,快樂的生活。
助殘街上就業忙
5月的一個普通的中午,記者來到位於通河縣民富路的助殘就業一條街上,跟隨兩名顧客來到侏儒癥患者滕琪開設的修鞋店。
『你那雙鞋不好修,沒弄好,下午晚點再過來吧』,滕琪送走了顧客,和記者聊了起來。

位於通河縣民富路的助殘就業街,集中安置殘疾人就業。東北網記者 印蕾攝
十年前,滕琪就在這條還沒有名字的小街上支起小棚廈修鞋。修鞋棚陰暗低矮,冬天需要燒爐子取暖,對於身體不方便的滕琪來說,每天加煤、點爐子是件特別困難的事,即便這樣,四處漏風的板棚子還是把人凍得夠嗆。夏天棚子漏雨,常常是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
2010年,通河縣在加快民生工程建設進程中,把『殘疾人修鞋一條街』列入重點建設項目,解決殘疾人集中就業問題。當年4月,縣政府首先在縣城繁華商業區劃出現在這條街,政府投資120萬元,集中建設了41個統一樣式的商鋪,每戶建築面積9平方米。商鋪主體為磚木結構,外牆用的是保暖材料,每個商鋪都安裝了暖氣和上下水。2010年10月,項目竣工,所有商鋪提供給41名殘疾人無償使用,他們在這條街從事著修鞋、修理自行車、理發、家政等服務行業。

殘疾人滕琪在助殘就業街上開設的修鞋店生意紅火。東北網記者 印蕾 攝
『現在一個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比低保金高多了,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現在我正琢磨著擴大業務范圍,今年爭取把皮鞋美容的業務做起來!』滕琪高興的告訴記者。
通河縣殘聯理事長管耀輝告訴記者,今年通河縣還將建設兩條助殘就業街,幫助更多的滕琪實現就業夢想,讓殘疾人有業就,有收入,有保障。
福利企業昇職加薪
坐落在哈爾濱經開區杭州路上的天手食品有限公司是平房區一家安置殘疾人就業的福利企業。總經理趙祥山,也是一名殘疾人。在天手公司的210名員工中,殘疾人佔到了60%。
三年前,患小兒麻痺癥的張麗來到企業,在生產車間做起了工人。一年後,憑借自己的努力,張麗昇任辦公室做統計工作。有了工作,融入了社會,還能獲得晉昇,張麗告訴記者,沒想到自己從來不敢想的事情現在都變成了現實。
為了給殘疾人工作生活創造好的環境,公司修建了食堂、宿捨,配備了通勤車。經常舉辦適合殘疾人參加的各種文化娛樂活動,讓殘疾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學到『自強、自立、自愛、自信』的理念。生活上關心,工作上愛護,待遇優厚,人格上尊重,使殘疾職工有所學、有所得,有所樂。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這裡工作,殘疾人的月收入可達1500——2000元左右,公司還為其繳納『五險一金』。就業一人,幸福一家。對於很多來自於農村家庭的殘疾人員工來說,這筆收入使其家庭經濟狀況得到了極大改善。
公司負責人趙祥山還告訴記者,企業的不斷發展,還將幫助殘疾人就業的步伐邁出了省外。現在企業已在北京、遼寧、山西開設了分公司,可安置當地的殘疾人就業。
多彩蠟雕豐富生活
位於哈爾濱市平房區的哈南工業新城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有一間藝術工作室,走進工作室,奧運福娃、象棋、名人肖像等作品惟妙惟肖。工作室的主人叫王建華,人們很難想象,這些極具想象力的藝術作品竟出自一名殘疾人之手。
不到一周歲時,王建華因患小兒麻痺後遺癥,腿就不再聽『使喚』了,但王建華沒有放棄對生活的熱愛。一次,他發現了一幅駿馬圖印刷畫,各種不同姿態的駿馬在草坪上悠然吃著青草,遠處的大山、瀑布……讓王建華覺得一切都太美了。他決定同蠟雕的方式把這幅作品雕出來。一個月後,王建華的第一個蠟雕作品誕生了。此後,更多的作品從王建華的手中誕生了,有的還被省內外各種藝術展上進行展出,拿到了大獎。

殘疾人王建華創作的蠟雕藝術作品。東北網記者 印蕾 攝
可由於自身經濟條件的限制,購買原料的成本也高了,王建華不得不把這個業餘愛好放到一邊。平房區殘聯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為他協調解決了工作室場地和原料,支持他繼續創作。王建華再次拿起刻刀,越來越多的作品在全國各地參展時,受到了參觀者的喜歡,有的還被當場購買。在殘聯的扶持下,王建華的業務愛好還給他帶來了經濟收入。
記者從省殘聯獲悉,『十二五』期間,隨著『兩個體系』(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建設的加快推進,我省還將通過采取政府采購、購買服務等方式,促進殘疾人穩定就業。而省、市、縣三級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建設,將為殘疾人提供職業指導、介紹、適應評估、就業和失業登記等服務。多渠道、多舉措為殘疾人開闢出就業的廣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