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殖櫻桃谷鴨助郭學芬等貧困殘疾人脫貧致富.東北網記者 印蕾攝
東北網5月15日訊(姜玉深 記者 印蕾)5月15日是第二十一個『全國助殘日』。今年的活動日主題是:『改善殘疾人民生 保障殘疾人權益』。
目前,我省有各類殘疾人近220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5.72%。作為社會中一個特殊的群體,殘疾人需要全社會的關愛,也需要人們的尊重與理解。近年來,全省上下積極推進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改善殘疾人民生,成效初顯。助殘日前夕,記者走近了這個特殊的群體。
近年來,我省殘疾人扶貧解困工作紮實有效推進。省殘聯與省扶貧辦密切配合,將解決農村貧困殘疾人問題納入到扶貧開發工作計劃之中。推廣殘疾人扶貧基地加殘疾人農戶的扶貧模式,發揮龍頭基地的示范帶動輻射作用,安置殘疾人就業,帶動殘疾人脫貧致富。
來到通河縣鳳山鎮和平村,村民郭學芬養殖的幾千只櫻桃谷鴨又快出欄了。郭學芬是一名肢體殘疾人,由於家裡地少,自己因為身體原因,作不了其他工作,孩子還在上學,家裡的日子過得很緊巴。
2010年,省殘聯將養殖櫻桃谷鴨作為殘疾人扶貧項目引入了通河縣,通河縣與哈爾濱一家公司建立了『公司+基地+養殖戶』的產業鏈條。公司送雛鴨、送技術進村,出欄後直接回收商品鴨。該項目周期短、見效快,短期內可大批量生產,容易形成產業化。投入勞動力少,技術簡單,疫病相對較少,易於殘疾人掌握。當年,通河縣46名殘疾人加入了養殖櫻桃谷鴨行列,投資參股了17棟鴨捨。
采訪中,郭學芬為記者算了一筆賬。建一棟鴨捨需投入4萬元資金,政府補貼2萬元。餘下的2萬元由鴨捨抵押進行貸款。出欄一茬鴨子的收益大致在6000——7000元,一年可出鴨7—8茬,一年保底收入大致在4萬元左右,當年就能收回成本。『現在看來,養鴨效益挺好的。今年,我還想再建一棟鴨捨。』郭學芬告訴記者。
記者從省殘聯獲悉,『十二五』期間,我省將緊緊圍繞提高貧困殘疾人自我發展能力這個關鍵,變輸血為造血,因地、因人開展形式多樣的扶貧工作。在每個縣(市、區)建立培訓、就業和扶貧『三位一體』的殘疾人扶貧永久性示范基地,以培訓促就業,以就業促扶貧。加強對有勞動能力和勞動意願的貧困殘疾人技能的培訓,整合各種培訓資源,提高他們發展生產和轉崗就業的技能。在安排扶貧開發項目時,充分考慮到貧困殘疾人家庭情況、個人身體狀況和特殊需求,選擇和落實能使殘疾人直接受益的種植、養殖、加工等項目,有針對性地安排適合殘疾人的項目。同時,通過建立資源整合、基地輻射、技能培訓等殘疾人扶貧工作長效機制,從項目選擇、技術培訓、資金籌措、產品銷售等方面對貧困殘疾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努力提高貧困殘疾人自我發展能力。繼續開展志願者扶殘助殘、『一幫一』、『眾幫一』、『單位包戶』等各種形式扶殘助殘,整體推進殘疾人扶貧工作,幫助更多的貧困殘疾人打開致富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