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6日訊 一片片低矮破舊的房屋轟然倒下;
一幢幢嶄新的棚戶新樓拔地而起。
2008年以來,大興安嶺地區緊緊抓住國家實施棚戶區改造這一政策機遇,適時啟動棚戶區改造工程245.5萬平方米,其中2008年20萬平方米,2009年110.5萬平方米,2010年115萬平方米,累計投入改造資金17.68億元,已竣工投入使用156.44萬平方米,回遷安置棚戶區居民30488戶。同時加大農村泥草房改造工作,全區共完成泥草房改造4100戶,完成投資17523萬元,圓滿完成了省下達的泥草房改造任務。
超前謀劃啟動快
為全力抓好集中連片棚戶區、零散平房住宅及農村泥草房改造工作,棚戶區改造工程啟動之初,大興安嶺堅持高標准規劃,成立了『一棚一平一草』改造辦公室,超前謀劃認真做好棚改前期工作,集中力量、集中時間對住宅現狀、居民意願及經濟承受能力進行了兩次調查摸底。
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地區適時制定出臺了棚戶區、泥草房改造實施方案,明確了改造原則、改造標准及各項優惠政策,在國家計劃未下達之前,及時下達了棚戶區預安排改造計劃,各地依此著手進行了改造前的准備工作,對工程質量、工程進度和驗收工作進行監督,對拆遷、回遷安置等相關政策進行指導,有效地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
由於重點區域拆遷難度很大,為保證拆遷工作順利進行,地區棚改辦公室成立專項工作組,多次深入加區、漠河、塔河對拆遷工作進行現場督辦,指導基層抽調人員實行拆遷包戶,對工作中出現的矛盾進行現場解疑,要求各地通過幫助困難群眾解決租房、子女求學、就醫、搬家等諸多難題,引導群眾支持拆遷、支持棚改。據統計,3年來,全區共完成棚戶區拆遷197萬平方米、3.73萬戶,確保了棚改項目實現全部當年開工。
棚改政策暖民心
實施棚戶區改造、泥草房改造工程是第一號民生工程。
站在這一認識高度,為了讓困難群眾能夠住得上、住得起、住得好,大興安嶺從實際出發,制定完善各種措施,不斷完善棚改惠民政策,使人民群眾真正得到了實惠。
在安置房屋設計中,為使回遷樓房面積標准符合被拆居民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各地根據調查摸底和百姓的意願,在征求拆遷居民意見的基礎上,設計之初科學確定戶型安置住房標准,確保了棚戶區居民的回遷率,受得了人們的歡迎。
據介紹,為了保證棚戶區改造工程質量,在大興安嶺地區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各地紛紛從實際出發,制定出臺了各種配套措施和管理辦法,加強對工程的監管,並隨時對工程質量進行檢查和抽查,發現問題就地解決,有效地保證了工程質量。目前,新建的回遷樓房室內都進行了簡單裝修,滿足了居民入住的基本使用需要。對於低保家庭回遷實行『拆一還一』免收300元結構差價,超面積部分每平方米減收200元購房款,確有困難的允許欠款入住、分期付款。
隨著棚改的深入推進,不斷創新的惠民舉措更為部分困難群眾『量身定做』,處處體現了人文關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員、下崗失業人員、住房困難群體等問題均得到了一一解決,使棚改工程真正成為了暖心工程。
科學規劃保進度
把責任擔在肩上,動真情,辦實事,竭盡全力推進棚改工程,己成為各級領導乾部們的自覺行動。
在棚戶區改造過程中,各地適時制定了棚戶區改造工程資金撥付管理辦法,對棚戶區改造資金需求進行了認真測算,積極做好貸款申請的配合工作。做到了資金管理有序,資金撥付及時,保障了棚戶區工程的資金安全運營。地區、各縣區、局積極與中規院、黑龍江城市規劃設計院等單位協調工作,先後為加區、漠河等重點區域及早編制了修詳規劃,組織地區設計院及時進行可研、初步設計編制、施工圖設計工作,做到了及時報批。同時,為保證棚戶區工程按期開工,各地采取合理壓縮公告時限、條件具備即時開標等措施,在施工期到來前順利完成了招投標工作,為工程的如期開工創造了條件。
根據行署確定的棚戶區改造工作納入目標管理並實施『以獎代投政策』,地區棚改辦公室及時制定了『以獎代投』實施辦法和進度推進計劃,細化了項目管理及考核方式,並依此對各地的工程進行考核、評比、獎勵,加快了棚戶區改造工程的建設步伐。
針對農村泥草房分布比較零散、農民參與改造積極性不高的實際狀況,棚戶區改造辦公室配合建設局、三縣、加區積極運作,向省廳爭取政策與資金的支持,將我區泥草房改造工作的重點放在農民改造積極性較高的整村推進上,受到了農民的歡迎。目前漠河洛古河村、塔河依西肯村、呼瑪懷柔村、韓家園村均實現了整村改造,面貌煥然一新。在此基礎上,有關部門還指導基層將泥草房改造與棚戶區改造緊密結合起來,把棚戶區拆遷的舊材料盡量用到泥草房改造工程上,有效地降低了泥草房改造成本,減輕了農民負擔。
棚改,一份漂亮的民生答卷徐徐展開,一座耀眼的民心工程在興安大地上高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