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生活資訊
搜 索
饕餮盛宴難覓"安全"食用手冊講述如何保障飲食安全(綜合)
2011-05-18 10:02:55 來源:生活報  作者:宋揚 張立 汪洋 李偉俏 陳哲 汪洋 李偉俏 孫殿喜 孫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5月18日訊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衛生與安全關乎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

  我們總是在追求時尚,食品的時尚是什麼?健康、純粹、天然,纔是最本源、最理性的時尚。

  一段時間以來,接踵而至的『問題食品』事件不斷見諸報端,『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松香鵝』……面對著花樣繁多,經過精心『打扮』,甚至『全副武裝』的食品,我們望而卻步——想盡享饕餮盛宴,卻難覓『安全』二字。我們還能吃什麼?我們什麼時候能在端起碗、拿起筷子時,露出無懮的微笑?

  至少,我們還可以武裝自己的頭腦,用我們力所能及的方式,保護我們的飲食安全。《食為天 安全為先》食用手冊,幫您提高安全意識,熟練掌握蔬菜、熟食等選購方法,避免買到、吃到問題食品。

  昨起哈市清查市場無根豆芽

  『快來吧,我們樓下正在檢查批發豆芽的車輛,他們賣的全都是無根的毒豆芽。』今天凌晨,家住哈爾濱市香坊區橫道中心市場附近的市民張先生向記者報料。記者隨後趕到清查現場。據現場執法人員介紹,根據市民舉報,今天凌晨4時許,哈市農委執法人員對哈市香坊區橫道中心市場的豆芽批發經營進行了突擊檢查。檢查中,執法人員對多家批發豆芽的攤床及送貨的豆芽車進行了詢問和檢查,對部分疑似豆芽的生產渠道進行了追蹤。『如檢驗後發現有問題,將依法進行處理。』據了解,即日起,哈市將開展大規模『圍剿』問題豆芽行動。屆時,農委、公安、質監等多部門將聯合執法,確保百姓食用安全合格的豆芽。

  據了解,哈市農委從本月開始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農產品專項整治行動和豆芽菜生產情況的聯合執法檢查。

  哈市農委農產品質量監管處處長劉國洲告訴記者,豆芽整治行動開展以來,哈市共出動執法檢查人員140人次,檢查農產品生產、經銷企業120餘家,抽檢樣品450件(次),對相關制度落實不好的18家企業、經營業戶進行了限期整改。針對哈市市區內16個農貿市場銷售的豆芽、食用菌等情況,進行了重點巡查。走訪的16個農貿市場中,有13個市場,共計30個攤位銷售豆芽;有16個市場,共計32個攤位銷售食用菌。其中有2個市場批發豆芽。並抽取豆芽樣品4個、食用菌2個,分別進行了送檢。

  無根豆芽全是農藥催的

有根的正常豆芽

  運送無根豆芽的貨車

  記者調查

  日前,全國多個省市展開了一場圍剿毒豆芽的戰役。近日,記者接到多名市民的投訴:已經被各地圍剿的無根毒豆芽在哈仍有銷售。記者調查時發現,每天凌晨,生產毒豆芽的作坊用貨車將上千斤的毒豆芽運往哈市多個批發市場,批發市場再將這些毒豆芽賣給哈市多家飯店及自由市場的小商販。此外,知情人透露,目前哈爾濱市場上出售的無根豆芽都是用農藥催出來的。『正常生豆芽的時間至少在5-7天,農藥催出來的無根豆芽,4天就可以賣了。』

  多個自由市場  驚現無根豆芽

  『你們快來看看吧,我們家附近市場上賣的豆芽都是那種沒有根兒的。』日前,市民趙麗給記者打來電話。針對趙麗反映的情況,記者走訪了哈市市區多個自由市場。在道裡區松源街早市,記者發現兩家出售豆芽的攤床,記者發現這兩家攤床上的豆芽顏色非常白亮,不僅沒有根須,而且農藥味非常明顯。在道裡區新亭街附近的早市、香坊橫道街市場,記者均發現了沒有根須的豆芽。記者以進貨量較大為由,詢問攤販在哪兒上的豆芽。據這些攤販介紹,他們出售的無根豆芽,大多是從哈市幾家批發市場進的貨。

  毒豆芽『供不應求』  想買得預訂

  5月8日4時45分,一輛小貨車停在了橫道市場門前,幾個攤主立即圍了上去,紛紛將自己預訂的豆芽搬下車。記者表示要買一百斤,貨車上的男子告訴記者,『這些都是人家之前預訂的,不能賣給你。』記者注意到,該男子車上的無根豆芽分兩種,一種是短粗無根豆芽,長度在3厘米左右;另一種無根豆芽長度在5厘米以上。

  知情人透露:農藥4天催出無根豆芽

  『我曾經在生產豆芽的作坊打過三年工,市場上出售的無根豆芽都是用農藥催出來的。』9日,知情人小李給記者打來電話報料。

  據小李介紹,現在市場上出售的無根豆芽都是用農藥催出來的。正常發豆芽的時間至少在5-7天,農藥催出來的無根豆芽4天就可以上市銷售。

  『我之前打工的作坊,在去年由於動遷關門了。我的工作主要是負責為豆芽加水。這種豆芽從剛一開始發芽,老板就讓我們用澆花的噴壺給豆芽噴藥,但他從來不告訴我們噴的是什麼藥。我們在工廠裡吃住,但是我們廠從來不用自己發的豆芽做菜。豆芽發好後,老板會打電話給要貨的批發商販。後來我終於發現,原來給豆芽噴的竟然是農藥!』小李對記者說,短粗的無根豆芽大多被批發販子供應給哈市各大飯店,用於豆芽炒粉等菜品。『長度在5厘米以上的無根豆芽,主要被麻辣燙攤床買走了。』

    如何辨別毒豆芽                                        

  添加了化肥及農藥的豆芽,通體顏色亮白或暗黃,特別粗壯。長時間暴露於正常光線下無明顯變綠,將豆芽折斷時不清脆。在生吃或加熱加工後味澀苦,無豆香,口感皮實不清脆。

  自然豆芽有明顯的根,通體呈原白色。粗細適中、生命力旺盛。將豆芽放置在正常光線下較短時間會變綠。將豆芽在常溫環境下放置一至兩天後,根部有明顯須根長出。在生吃或加熱加工後,可嘗出明顯的豆香味,且有甜味,口感好。正常發的豆芽,根須至少在3厘米以上,而農藥催生豆芽則顯得乾淨整齊。


  食用手冊——蔬菜

  『你這菜沒農藥吧?不是打激素纔長這麼大的吧?』無根毒豆芽的出現,讓冰城市民把關注的目光再次投向蔬菜的安全問題。接受采訪的絕大部分市民都表示,買菜時詢問最多的就是蔬菜的安全問題。那麼,冰城市場的蔬菜安全是否有保證呢?記者了解到,目前哈市正在推進蔬菜質量監管體系建設,但田間地頭和零售市場的蔬菜暫時還存在監管空白。相關專家表示,病蟲害防治是農業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市場上不打農藥的蔬菜很少,所以市民要學會選購無毒蔬菜,以提防『毒』從口入。

  田間地頭、早市和小菜市場檢測存空白

  學會挑菜 纔能吃著放心

  市民:蔬菜安不安全很難辨別

  14日,在哈市道裡區建國公園早市上,正在買菜的王女士告訴記者,退休後她開始負責家裡的後勤工作,從買菜到做飯她一手操辦,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蔬菜的安全問題。『小攤上擺的菜看上去都差不多,很難辨別安不安全。』王女士說。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很多市民都有和王女士一樣的顧慮。許多市民在購買蔬菜時,通常的選擇標准是選擇外觀好看的蔬菜,也就是說購買顏色好看的、新鮮的、比較嫩的蔬菜,至於所選購的蔬菜有沒有農藥殘留和添加物,根本無法分辨。

  菜農:只有認證的無公害菜纔檢測

  蔬菜安不安全,市民很難辨別,那麼在銷售時是否有人把關呢?記者從哈市農委獲悉,針對蔬菜不同的銷售途徑,哈市設立了不同的檢測網絡:在哈達蔬菜批發市場,設立檢測點,每車必檢;在超市設檢測點,每日自行檢測;在農貿市場實行抽檢。

  但記者發現,目前哈市早市、小菜市場的蔬菜安全檢測尚存空白。『蔬菜新鮮就行,不檢測一樣賣。』在盧家街附近一處早市賣蔬菜的商販說,他的菜都是雙城大棚種植的,上回來直接銷售根本沒有什麼檢測。隨後,記者走訪了哈市多個農貿市場、早市,大部分攤主都表示,他們賣的菜都沒有進行安全檢測。

  此外,道裡區太平鎮的菜農老李告訴記者,蔬菜采摘後會有很多商販來地裡『抓菜』,然後運到市區裡銷售。談到對於農藥殘留的檢測,老李表示,『蔬菜都是自家種的,沒那麼多說道,只有認證的無公害高價菜纔需要檢測。』

  專家:市民要學會挑選無毒蔬菜

  『其實,市場上很少有不打農藥、激素的蔬菜。人病了要打針吃藥治療,對於蔬菜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病蟲害防治是農業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省農科院園藝分院蔬菜資源專家詹雲表示,市民應學習一些相關知識,學會挑選無毒蔬菜,防止『毒』從口入。

  據詹雲介紹,農藥使用分季節,一般冬春季節蔬菜蟲害輕,噴農藥較少;大棚菜所噴的農藥也少一些。

  此外,蔬菜種類不同農藥殘留情況也不同,青椒、黃瓜、豆角、蘿卜等根莖類蔬菜,以及西紅柿、櫻桃、油桃等一些薄皮類的果蔬,農藥殘留要少一些;土豆、洋蔥、紅薯、花生等直接埋在土裡生長的果蔬,農藥殘留會更少;茴香、香菜、辣椒、芥藍等有異味的果蔬農藥殘留最少。『蔬菜安不安全,關鍵得看菜農是否按照標准使用農藥。』詹雲說。

  蔬菜去『毒』 

  流水衝洗最管用

  省農科院園藝分院蔬菜資源專家詹雲表示,清除蔬菜農藥殘留最管用方法是,用流水衝洗蔬菜10分鍾以上,這樣能除去約95%的細菌、60%的農藥殘留和幾乎全部的寄生蟲卵。還有一種方法就是開水燙漂,可去除蔬菜表面的一些農藥殘留。對於許多市民比較認同的浸泡清洗去『毒』法,詹雲表示不是很有效果,有些種類的蔬菜被浸泡後農藥殘留反而會增加,另外,長時間浸泡也會使蔬菜喪失營養。

  選購蔬菜時

  有藥斑的不要買太漂亮的不能買                                        

  【豆芽】  一定選購有根的

  用尿素等違法添加劑泡發的豆芽一般又短又粗、沒有根須,加熱後有明顯的尿騷味。選購豆芽一定要選有根的,芽莖不要太粗壯。沒施農藥的綠豆芽,豆芽皮是綠色的,施過農藥的,豆芽皮是棕黑色的。

  【西紅柿】  別買頂部帶尖的

  購買西紅柿要看形狀和色澤,個頭大的未必質量可靠,尤其一些有棱有角、奇形怪狀或中間有乳頭狀凸起的畸形西紅柿,一定不要買,因為這樣的西紅柿可能使用了過量激素。

  【黃瓜】  打彎的更放心

  很多市民買黃瓜就選頂花帶刺的,一些菜農為了滿足市場對黃瓜新鮮度的需求就在黃瓜上涂抹激素,讓黃瓜看上去更新鮮,所以頂花帶刺的黃瓜不一定就好。其次,打彎黃瓜比直黃瓜更令人放心,因為出於賣相好看的考慮,一些菜農就使用藥物讓黃瓜長得筆直順溜。

  【生菜】  早春食用最放心

  相比其他葉菜,生菜相對蟲害少些。尤其是3月早春的生菜,根本不需要用農藥。同時,生菜也是不用化肥的蔬菜,因為一旦使用化肥,就會『只長棵不長球』。

  【生姜】  去皮食用最安全

  生姜在窖藏時是埋在沙土裡的,所以要想買到放心的生姜,最好是選擇上面沾點泥的。正常的生姜顏色發暗,而『問題生姜』一般都是用硫磺熏制的,顏色發亮,皮很薄輕輕一搓就掉了。如果不會辨別,最好的方法是把生姜去皮吃,因為硫磺熏制只會對姜皮造成影響,對姜肉影響不大。

  【蘿卜】  不選帶黑斑的

  新鮮的蘿卜外表光滑,色澤清新,水分飽滿。如果表皮松弛或出現黑斑,則表示已經不新鮮了。

  【土豆】  綠土豆不能吃

  買回的土豆放幾天就容易變綠,土豆變綠後綠色的皮中龍葵鹼含量很高,人食用後易中毒,因此,發芽和表皮發綠的土豆不能食用。

  蔬菜尤其是四葉菜表面有藥斑,或有不正常、刺鼻的化學藥劑味時,表明可能有殘留農藥,絕對不能選購;有些蔬菜的樣子畸形、超大,盡量不要選購;太漂亮、表面太光滑的蔬菜也要謹慎選購。此外,買菜時最好多聞聞,聞一聞蔬菜是否有農藥味或其他異味。


  食用手冊——水果

  個頭碩大的草莓、外表光滑亮澤的苹果、賣相極好的香蕉……這些水果市場上的暢銷品種,有些卻是仰仗膨大劑和催化劑的效果。口感欠佳是小,如果添加劑添加不當,還可能給身體帶來危害。什麼季節該吃什麼水果?怎樣挑選水果?怎樣去除水果表面的農藥和添加劑?這些問題常常讓人感到困惑。

  記者采訪了專家和長期經營水果的業內人士,為市民提供吃水果的參考。

  專家表示,食用本地當季的水果最安全,並介紹了多種常見水果的成熟時間。

  挑水果勿貪戀『美色』
 

  苹果

  買苹果,不能只盯著賣相好的,可多選購一些外表『朴實』的

  調查:進口苹果打蠟再賣

  近日,曾女士買了油亮的進口苹果,回家洗了幾遍還是黏糊糊的,她懷疑這些苹果被打了蠟。

  14日,在道裡區一家大型超市,銷售人員告訴記者:『不光是苹果,一般的進口水果在包裝時就已經打了蠟。』記者買了一個苹果,用小刀刮下一層薄蠟。

  據從事水果批發8年的陳女士介紹,苹果在上市前通常都會打蠟,這一做法已有幾十年的歷史。

  現狀:

  工業蠟冒充食用蠟

  李樹林介紹,給水果打蠟是國際上允許的保鮮方法。苹果在生長過程中,會在表皮上形成蠟;另一種則是人工加上去的果蠟,應該有嚴格的程序,多從螃蟹、貝殼等動物中提取,對身體並無害處,但價格較貴,因此也有一些人涂用工業蠟。

  工業蠟中含汞、鉛、砷等成分可能滲透進果肉,經常食用,記憶力和免疫功能會下降,還可能出現貧血等狀況。

  挑苹果:聞氣味 看賣相 用紙擦

  買苹果,不能只盯賣相好的,可選外表『朴實』的。聞聞香味,如果很淡,就說明蠟很厚。

  用手或餐巾紙擦拭苹果,如留下淡淡的紅色或綠色,可能是工業蠟,千萬別買。可以用小刀輕刮水果表皮,如果有白色蠟狀碎屑,一般就打過蠟。

  吃涂蠟的水果前最好去皮,用熱鹽水仔細清洗也能有效去除水果皮上的蠟,要想帶皮吃,可用溫水多衝洗幾次。

  草莓

  個頭偏大、外形不規則的草莓

  可能噴灑了膨大劑

  調查:市場上草莓個頭懸殊

  現在市場上的草莓有大有小,個頭相差懸殊。

  13日,在哈市道裡區某市場一個掛著『牛奶草莓15元兩斤』的攤位上,記者看到兩種草莓,一種個頭小像栗子那麼大、形狀規則,另一種個頭奇大、形狀不規則。通過品嘗,記者發現,大個的草莓味道很淡,而小個的草莓則很香甜。

  據了解,現在市面上賣的個頭小的草莓一般是哈爾濱周邊的地產草莓,個頭大的一般來自遼寧、山東等地。

  現狀:

  大草莓可能噴了膨大劑

  黑龍江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李樹林教授告訴記者,一般每個草莓重25-30克,最重不超過60克。市面上又大又好看的草莓,有可能是噴灑了膨大劑,也就是人們說的草莓激素,建議市民謹慎購買。

  長期食用含膨大劑的果實,可能對腎髒造成潛在危害。

  挑草莓:觀、摸、嘗

  使用膨大劑的草莓個頭超大,有不規則凸起,顏色青紅分明,掰開後多為空心;正常草莓個頭如鵪鶉蛋或鴿子蛋大小,果肉結合緊密不易掰開,且掰開後多為實心。

  使用膨大劑的草莓泛青部分摸起來很硬,而全部發紅的草莓摸起來很軟;正常生長的草莓摸起來有彈性。

  使用膨大劑催熟的草莓吃起來淡而無味;而自然生長的草莓甜中帶酸,食用後口留餘香。


  食用手冊——米和面

  米和面是老百姓每天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然而染色饅頭、回爐面包、染色大米等食品安全問題給老百姓的『米袋子』罩了一層神秘面紗。於是,許多市民認准淡黃色的本色饅頭,並親眼看過制作過程纔放心購買。

  如何辨別染色饅頭和染色米?如何能吃上放心安全食品?如何在家裡制作放心饅頭?近日,記者走進市場,帶您一探究竟。

  學會四招 吃到香饅頭

  14日下午,記者在哈市道裡區金安地下的華聯超市見到了正在面食櫃臺前選購饅頭的市民賈女士,賈女士對記者說:『現在人天天都是大魚大肉的,粗糧攝入得太少,所以我買主食時專挑玉米面、黑米面的饅頭買。可自打知道「染色饅頭」後,就再也不敢買了。』銷售人員告訴記者:『現在賣得最好的是原色小麥饅頭,為了讓消費者吃得放心,我們公開了操作間。』透過大大的玻璃窗,記者看到面點師傅正站在櫃臺後面揉面。

  在道裡區一面食店,老板向記者介紹說,『現在無論是玉米面饅頭、黑米面饅頭,還是菠菜面、胡蘿卜面等帶色的蔬菜面,大家都不認了,賣得最好的還是小麥饅頭,8成以上的顧客都買這種饅頭。』據店主介紹,除染色饅頭外,透白透白的大饅頭目前也少人問津了。

  染色饅頭遇水掉色

  欒兆乾研究員表示,顏色太艷、外表光滑、松軟暄騰的饅頭並非就好,選饅頭要學會以下幾招:

  聞:好饅頭會有一股天然的糧食香氣;帶添加劑的饅頭則有刺鼻的化學氣味或濃重的香精味。

  看:玉米粉比面粉粗糙,如果掰開饅頭發現玉米饅頭與普通面粉饅頭一樣光滑,那這種玉米饅頭就值得懷疑了。

  泡:把饅頭掰碎用水泡,先觀察水的顏色,如果水與饅頭的顏色不一樣,則是染色饅頭,顏色越深染色越重;再觀察饅頭形態,正常饅頭遇水泡會變塌並散開,而松散帶水的饅頭如果還有彈性或化不開,則有添加劑。

  吃:入口後,有質感且有嚼頭的饅頭因加工工序較完備,一般為酵母發酵;而膨松、無味、沒嚼勁兒的饅頭一般使用了膨松劑。

  在家輕松蒸饅頭

  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後,許多市民熱衷在家裡做饅頭,那麼如何自制饅頭?

  和面:在35℃至37℃的溫水中加入適量酵母粉,化開攪勻,放入適量糖、雞蛋和花生油(根據個人口味添加)攪勻,最後放面粉,揉成團,至柔韌不粘手為宜。

  發面:30℃左右為宜,時間為兩小時左右,至面團體積增大一倍左右即可。

  揉面:將面團裡的氣揉出,揉至無氣孔為宜(可切開看看)。

  分劑子:將面團分成大小均勻的若乾面團,並將面揉至成形。

  醒面:成形的面團在30℃左右的室溫中放置半小時左右,至面團稍微變塌。

  蒸:中火蒸20分鍾左右,關火,燜5分鍾左右,出鍋。

  『再生面包』口感很混雜
 

  近日,某媒體報道,廣州甜心客使用過期面包,回爐改頭換面熱賣,稱制作者先把回收的面包切成小塊,倒進容量堪比儲物箱的白色面包箱,加入混雜了熟苹果片、酥油、牛奶、芝士和提子的醬汁,充分拌勻。吸飽醬汁的面包碎塊被排成長棒狀,上下分別鋪上芝士片和新鮮蛋糕,再用丹麥面皮包裹,撒上杏仁片,烘烤45-50分鍾,切件出售。對此,記者采訪了業內人士,據了解,哈市目前沒發現一起『再生面包』案件,但廣州的案例讓人警醒。

  食為天·米袋子

  咋辨別『再生面包』

  哈爾濱市農科院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欒兆乾表示,因『再生面包』是將回收來的過期面包進行回爐攪拌加工,所以吃起來口感很混雜,根本區別不出是什麼口味的面包。同時,與新鮮面包相比,『再生面包』不那麼膨松,彈性不大,口感稍硬。

  另外,因富含纖維,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吃全麥面包。如何挑選全麥面包呢?專家表示,全麥面包的特點是顏色微褐,肉眼能看到很多麥麩的小粒,質地粗糙,但有香氣。由於它營養價值比白面包高,B族維生素豐富,微生物特別喜歡它,所以比普通面包更易生霉變質。

  專家提醒消費者,顏色發褐,未必表明產品是全麥面包。有些企業為了讓消費者更愛吃,會用白面粉制作面包,然後加少量焦糖色素染成褐色,看起來色澤有點『暗』,但本質仍是白面包。一定要看到足夠多的麥麩碎片,纔能認定是全麥面包。

  哈一口氣 好米有清香味

  為了解開范先生心中的疑問,記者聯系到了哈爾濱市農科院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欒兆乾。欒研究員表示,黑米在清洗的過程中出現掉色屬正常現象,『黑米表層含有水溶性色素花青素,所以淘洗過程中水會變成紫褐色或紫紅色,但如果泡出的水像墨汁一樣,就是假黑米了。』他隨後教了記者幾招識別方法:

  看:除了看淘米水的顏色,還要看黑米的光澤和形態。正常的黑米,米粒均勻,不含雜質;而劣質黑米色澤暗淡,米粒不勻,飽滿度差,有結塊。

  刮皮:由於染色黑米的黑色集中在皮層,胚乳仍為白色,因此消費者可將米粒外面皮層刮掉,觀察米粒是否呈白色,若不是白色,極有可能是人為染色黑米。

  聞:手中取少量黑米,向黑米哈一口熱氣,然後立即嗅氣味。優質黑米具有正常的清香味,無其他異味;微有異味或有霉變氣味、酸臭味等不正常氣味的為劣質黑米。

  嘗:可取少量黑米放入口中細嚼,或磨碎後品嘗。優質黑米味佳,微甜,無任何異味。沒有味道、略有異味、酸味、苦味及其他不良滋味的為劣質黑米。

  小實驗:在泡米水中加入少量醋,如果水變成玫紅色或鮮紅色,則是純正黑米;如果黑米水遇到醋不變色,則為染料所致。這是因為黑米表層含有花青素,在酸性溶液下會呈玫紅色。

  淘米水呈黑紫色
 

  近日,記者接到哈爾濱市民范先生打來的電話,懷疑自己買到了染色黑米,『我在家附近的一個小超市裡買了兩斤黑米,洗了十多遍,淘米水仍發黑。我買的是不是染色黑米?』范先生說,他找過超市,超市稱黑米是從正規渠道進的,不會是染色黑米。

  根據范先生的報料,記者在該超市買了一斤相同黑米,洗米後發現黑米掉色,水呈葡萄紫色。記者隨後在其他超市又買了一些黑米,均存在掉色情況。


  食用手冊——奶油

  逛街時,突然被櫥窗裡鮮艷欲滴的奶油蛋糕吸引,忍不住跑進店裡,買一塊蛋糕回家解解饞。這種經歷相信很多人都有過。但我們卻不知道,那入口即化的奶油其實暗藏危機。現在,很多蛋糕、冰激凌、餅乾等食品中都廣泛使用一種『植物奶油』(氫化油的一種)。其中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會增加食用者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15日,記者走訪哈爾濱的食品市場時發現,植物奶油等氫化油在冰城應用也很廣泛,但消費者對植物奶油的真面目卻知之甚少。

  植物奶油少吃為妙                                     
 

  廣泛用於蛋糕、咖啡、巧克力等食物

  可導致肥胖、心髒病、糖尿病等疾病

  『鮮奶蛋糕』不用奶  用的是『植物奶油』

  15日,在哈市道裡菜市場一樓的一家蛋糕店裡,記者透過玻璃窗看到了一名蛋糕師制作蛋糕的全過程。她先從冰箱裡拿出紙質的杯裝奶油倒入攪拌機,加入一些清水攪拌後,奶油逐漸濃稠。十分鍾後,奶油形成軟尖峰,表示已經調好了。經過涂抹奶油、上色等過程後,一個誘人的蛋糕就完成了。

  在一旁等候多時的消費者表示,看到蛋糕上可口的奶油,她真想立刻就吃上一口。『您知道奶油是什麼制成的嗎?』記者問。那位女士思考了半天說:『應該是鮮奶吧。』但該店工作人員表示,店內的『鮮奶蛋糕』采用的是『植物奶油』。

  隨後,記者又走訪了哈市多家蛋糕房,發現植物奶油在該行業中應用廣泛。

  植物奶油叫法多樣

  日常食品中廣泛應用

  哈爾濱市營養協會理事宋硯告訴記者,哈市糕點店很多都在使用植物奶油,『可以說,糕點行業的蓬勃發展,植物奶油功不可沒。』不光奶油蛋糕中大量使用植物奶油,紅棗麥片、威化餅乾、曲奇、派、小面包、夾心餅乾等烘焙類食品,以及薯片、速溶咖啡、珍珠奶茶、巧克力、冰激凌等日常食品中,都有氫化油的身影,名稱也五花八門,有『植脂末』、『精煉植物油』、『起酥油』『食用氫化植物油』『部分氫化油』等說法。

  為什麼『遍地』都是植物奶油?宋硯表示,植物奶油是以大豆等植物油和水、鹽、奶粉等加工而成的,相比於從牛奶中分離脂肪獲得的動物奶油,植物奶油的價格要便宜一半或三分之二,而且口感好,容易保存和定型,所以很受商家歡迎。

  植物奶油危害大

  可致肥胖和心髒病

  被廣泛應用在食品中的植物奶油究竟存在什麼問題?

  宋硯表示,植物奶油等氫化油都是利用氫化過程,將液態植物油改變為固態,用來替代動物油脂。其制作原理是在加熱植物油時,加入金屬催化劑,通入氫氣,使液體油脂變成半固體油脂。在『氫化』過程中,部分脂肪改變為反式脂肪。

  據哈醫大二院營養科專家介紹,一般的脂肪吃進身體裡7天就能代謝,反式脂肪則需50天,所以長期食用反式脂肪酸容易造成肥胖,極有可能導致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另外,研究認為,反式脂肪酸會抵制促進人類記憶力的一種膽固醇;懷孕期或哺乳期的婦女,過多攝入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會影響胎兒健康,因為胎兒或嬰兒可以通過胎盤或乳汁被動攝入反式脂肪酸,比成人更容易患上必需脂肪酸缺乏癥,影響生長發育。

  慎購含反式脂肪酸食品  

  別反復加熱食用油

  目前,反式脂肪酸沒有列在現行的食品營養標簽中,是否有其他方法確定產品中含反式脂肪酸?宋硯說,主要看食物標簽,如果其中標有植物氫化油、人造黃(奶)油、人造植物黃(奶)油、人造脂肪、氫化油、起酥油等字樣,說明其中含有反式脂肪酸。

  宋硯認為,延續中國傳統飲食習慣,別食用過多油炸食品,基本可以避免攝入過多的反式脂肪酸。在選購食物時,應盡量避免購買含有植物氫化油、人造黃(奶)油等成分的食物。

  另外,烹飪加工也會使食用油產生反式脂肪酸,所以要減少油脂的反復使用,戒除一些不良的飲食習慣。

  新聞鏈接

  我國兒童食品禁用『植物奶油』

  丹麥、瑞典、美國、意大利、荷蘭等國已經明令禁止使用反式脂肪酸,但是我國還沒有相關禁令。不過,衛生部2007年12月出臺《食品營養標簽管理規范》,規定反式脂肪酸含量可以標示在『脂肪』下面,當反式脂肪酸含量不超過0.3克/100克食品時,可標示為『0』或聲稱『無』或『不含』反式脂肪酸。此外,衛生部2010年4月發布的GB10765《嬰兒配方食品》明確規定,原料『不應使用氫化油脂』,且終產品中『反式脂肪酸最高含量應小於總脂肪酸的3%』;在GB10767《較大嬰兒和幼兒配方食品》、GB10769《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GB10770《嬰幼兒罐裝輔助食品》中,也明確規定原料『不應使用氫化油脂』。


  食用手冊——肉

  在最近的食品安全事件中,鴨肉、豬肉加入羊肉精變身『羊肉』、豬肉涂抹牛肉膏變身『牛肉』等成為市民最關心的事件。冰城肉類銷售市場情況如何?豬肉、鴨肉是如何變身『羊肉』和牛肉的?羊肉精和牛肉膏到底是什麼?市民從市場上怎樣纔能買到真正的豬牛羊肉制品?連續幾日,記者針對市民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度采訪。

  哈市多處市場、攤點肉類監管存在空白

  牛肉膏、羊肉精 炮制致癌『變臉肉』                                      
  資料片
 
 

  A 現狀:凌晨肉市場銷售火爆管理真空 

  5月9日4時許,記者在哈市香坊區橫道中心市場外的大街上看到,豬下水被露天擺放在塑料桶裡,在兩輛廂式貨車裡堆滿了帶著血污的豬肉、牛肉。記者注意到,一些被浸泡在塑料桶裡的豬大腸、豬血腸、小肚等內髒,泛著刺眼的白色。記者詢問攤主,這些塑料桶裡泡下水的是什麼水?攤主立即用警惕的眼神盯著記者說,『我們這都是批發的,不零賣』。

  記者在現場看到,不斷有拉貨的微型車停到路邊,成桶的豬下水及豬肉、牛肉被扔到滿是污漬的車廂裡。據一位知情人介紹,這些在路邊批發的豬下水監控起來難度很大,因為如果是整頭豬,必須有檢疫部門的屠宰檢疫戳,而這些內髒類的制品則很難找到源頭。

  B 調查:街邊烤肉串用肉質量無人把關

  『我家孩子學校門口有很多烤肉串、炸肉串的小商小販,一到放學時孩子都蜂擁購買,這肉是哪來的,質量有無保證,根本就沒有人來監管。』在本報記者采訪食品安全系列報道時,收到了市民吳穎的一封信,其在信中反映了道裡區共樂小學門外食品攤床聚集,危害學生健康的問題。

  按照其提供的線索,16日中午,記者來到共樂小學門外,看到附近小攤聚集,賣餡餅、卷餅、肉夾饃、烤肉串、盒飯的小攤一字排開,到了中午學校放學時,大批孩子前往購買。現場生肉下鍋炸串、肉餡餅現場制作,一些生肉制品在這裡加工後銷售。

  『這肉質量能保證嗎?』現場記者詢問一位做餡餅的商販,其表示,『我這肉都是在北二市場裡的一些攤床買的,都是正規的肉』。隨後記者又詢問一位賣烤羊肉串的商販,肉串來自哪裡,其則表示自家串制的。在現場記者看到,其銷售的肉串有羊肉、牛肉兩種,但都是經過醃制的,生肉串上撒了一些辣椒等作料,看著都是紅紅的,憑肉眼根本辨別不出是什麼肉。記者詢問一位現場食用肉串的市民,肉串是否是羊肉做的,對方表示嘗不出來,『這裡的羊肉、牛肉串好像都一個味』。

  對此,記者了解到,食品藥品監督、工商、商務局等多個部門,除了對生肉類銷售進行管理外,這些街邊小食品攤和一些小飯店的肉類監控還是空白,在哪購買的、來源是哪兒、是否合格都尚未監測,所以只能提醒市民盡量不食用街邊食品。

  C 專家:『變臉肉』 長期食用可能致癌

  據省政府科顧委專家、省食品添加劑生產應用工業協會秘書長車朝日介紹,牛肉膏是一種復合添加劑,屬於食用香精的一種,在用量上國家有嚴格限制,若超量和長期食用可能致癌。

  豬肉、鴨肉變身『羊肉』,則主要得益於羊肉精。將豬肉、鴨肉切成片之後,放入羊肉精、孜然粉等調料進行醃制,醃制一段時間後,鴨肉、豬肉就聞不出原有味道了。這種方法主要用在烤肉店、燒烤攤、火鍋店等一些使用羊肉的店裡。

  那麼添加羊肉精是否對人身體有害呢?車朝日表示,羊肉精添加也是有標准的,如果長期大量食用會加重肝髒負擔,加速人體衰老,誘發多種疾病。

  『瘦肉精』是藥物殘料,市民肉眼無法辨別豬肉是否含有『瘦肉精』,只能靠專業方法檢測。據哈市商務局食品監督處田濟靈處長介紹,從4月22日起,哈市35家A證生豬定點屠宰企業已全部開展『瘦肉精』殘留快速檢測。該負責人表示,針對市民比較關注的『瘦肉精』問題,哈市畜禽屠宰監督管理處要求A證屠宰企業全部配備『瘦肉精』殘留快速檢測設備,最大限度保證市民的吃肉安全。而對於危害,其則表示,人食用後重者出現心慌、肌肉震顫等癥狀,長期食用可致染色體畸變,誘發惡性腫瘤。

  D 如何辨別肉類真面目

  沒有注水的豬肉脂肪潔白,肌肉有光澤,紅色均勻,外表微乾、未濕潤,按壓後立即恢復、彈性好。最簡單的檢測方法就是,把餐巾紙放在豬肉表面,如果豬肉沒有注水,餐巾紙會粘在豬肉表面,反之則被洇濕。同時,注水豬肉的肌肉色澤暗淡,呈淺灰紅色,還有的偏黃色。

  正常牛肉的顏色較深,注水牛肉的色澤則較為暗淡。同時,牛肉脂肪呈白色或乳黃色,比豬肉的脂肪明顯要少。

  哈市商務局食品監督處田濟靈處長提醒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市民還有可能會碰到母豬肉,這樣的豬肉顏色發黃,氣味也和正常豬肉有所不同。因此,市民在購買豬牛羊肉時,最好到具有一定規模、信譽度的銷售企業購買。此類企業大多有正規的進貨渠道,一旦出現問題,市民有據可查。


  食用手冊——熟食

  曾幾何時,熟食早已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一道道美味佳餚,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然而,近年來,頻頻出現在媒體報端的一起起令人瞠目的事件,一個個令人傷痛的數字,把這樣一個平時不為人們注意的名詞——『亞硝酸鹽』帶到了消費者的面前。亞硝酸鹽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它為何能如此輕易地侵入到人們的生活中來?它與熟食等肉制品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連帶關系,並且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15日,記者輾轉聯系到了一位在冰城肉制品加工行業『潛伏』了13年的張先生,隨著他將該行業的內幕爆料而出,讓我們了解到了熟食的真面目。

  顏色鮮亮多為加了亞硝酸鹽和色素

  買熟食 盡量挑黃色和褐色                                      
 

  慘劇:

  『毒鹽』熟食頻釀事故

  5月12日,記者報道了哈爾濱市5歲男孩小軍因食用亞硝酸鹽超標的熟食,發生嚴重休克,經醫生四個多小時的搶救,纔脫離生命危險。據小軍父親張先生介紹,9日晚,他下班回家經過哈西服裝城,看到路邊有人推車賣豬蹄,就買了兩個。晚飯時小軍吃完豬蹄不久後就說肚子疼,頭暈惡心,十幾分鍾後竟休克昏了過去,家人立即將小軍送到哈醫大二院搶救。大夫檢查發現,小軍屬於亞硝酸鹽中毒,立即使用亞甲藍對其進行解毒,四小時後小軍纔脫離危險。

  據哈醫大二院急診科副主任陸瑩介紹:『亞硝酸鹽在食物中毒病例中最常見,我們科差不多每周都要搶救一名過量或誤服亞硝酸鹽中毒的患者,最多時一周能收治十多人。』據專家介紹:一般來說,對人體引起危害的亞硝酸鹽含量為:一次性攝入0.2-0.5g可引起中毒(中毒劑量),一次性攝入3g即可致死(致死劑量)。

  醫生表示, 亞硝酸鹽為強氧化劑,進入人體後,可使血中低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使其失去運氧能力,致使組織缺氧,出現青紫而中毒。同時,亞硝酸鹽中毒的臨床表現為發病急速,一般潛伏期為1-3小時,嚴重者15分鍾之內就可發病,而亞硝酸鹽中毒的危害就在於此,如果不及時搶救很可能就失去了好的時機。醫生表示,如果消費者出現中毒癥狀,應立即就醫。

  爆料:

  美味『毒』熟食是這樣出爐的

  小小熟食為何竟然擁有如此大的威力?稍有不慎便能將人毒死呢?在哈市肉制品加工行業工作了13年的張先生向記者揭開了謎底:許多熟食中都添加了亞硝酸鹽。

  張先生告訴記者,如今他已經離開肉制品加工行業,而原因不想詳談。但他表示,他在該行業工作的13年裡,在熟食中添加亞硝酸鹽早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亞硝酸鹽在制作熟肉過程中能發揮巨大的作用:1、可以縮短煮肉的時間,讓肉很容易被煮熟或者煮爛。2、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肉的縮水掉秤情況。3、能起到護色的效果,人們在市場上購買的生肉常常發粉紅,可是煮熟後就會變黃,而加入亞硝酸鹽後,煮熟的肉制品顏色依然粉紅,色澤鮮亮好看,能誘發人的食欲。』 張先生表示,人們在市場上看到的那些顏色鮮亮,肉香濃郁的熟食制品幾乎都是添加了亞硝酸鹽的結果,加到菜裡烹調會產生同樣的效果,且會增加口感。

  張先生表示,最危險的是一些不正規的熟食店的加工工人由於沒有經過正規培訓,對好多添加劑沒有正確的認識,不了解食品衛生規范的最大限量,大部分人都是估摸著添加,完全憑感覺,再加上對添加劑的存放缺乏管理措施,很容易造成誤放或多放現象引發中毒。

  『放入了亞硝酸鹽後,一般還會加入防腐劑,這也幾乎是必需品。』張先生向記者爆料,防腐劑就是制作『毒』熟食的第二道工序。他表示,很多熟食店加工完的熟食短期內賣不完,而肉制品存放時間非常短,尤其到了夏季高溫天,很容易變壞,因此商家就打起了防腐劑的主意,尤其是一些小商販,還存在濫用防腐劑的問題。

  『第三道工序關乎顏色的問題,熟食顏色不好,賣相差,肯定沒人買啊!那就得用色素來調節了。』張先生表示,使用色素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很多允許使用的天然色素效果不好,持久性也很差,常常是等不了幾個小時就變花了,於是一些商販使用化工合成色素,這樣做出來的熟食顏色鮮艷漂亮,持久性好。

  『最後,除了樣子好看外,還要味道好,這就要使用香精來調味了。』張先生表示,香精的種類有很多種,有時熟食加工過程要加入十幾種香精調料,『現在很多肉的原料就不好,沒有那麼香的肉味,可是為什麼有的熟食做好後卻肉味十足呢,那肯定是加香精了!』張先生也提示消費者,那種香氣很濃的熟食一般都是香精的產物,盡量不要購買。

  調查:市民購買熟食存在誤區

  15日上午,記者走訪了哈市幾家菜市場以及部分早市發現,由於人們缺乏對熟食的了解,在選購熟食產品時,往往喜歡選擇色彩鮮艷的。在哈市香坊區一處早市上,記者看到銷售熟食的攤位前排了好幾位顧客,遠遠就聞到肉香撲鼻。而制作好的熟食顏色粉紅,油光?亮,賣相不錯。記者詢問一位正在選購熟食的女士,一般會選擇什麼樣的熟食呢?該女子思考了一下表示,一般會選擇顏色鮮艷的,這樣的肯定比較新鮮,而顏色暗淡的估計是剩的,或者已經不新鮮了。

  而在哈市香坊區紅旗大街上的一家大型商場裡,在一樓一處銷售麻辣鴨脖子的櫃臺前,記者看到粉紅色的鴨脖子的確很吸引人,當記者上前詢問鴨脖子為何會是粉紅色時,女銷售人員回答『辣味的,就是這個顏色。』『那我在家裡也做個辣味的,而且也用過辣椒什麼的,也不是這個顏色啊?』面對記者的詢問,女銷售人員只應了一句『你用的辣椒不好』,便不再理會記者。記者隨後又提出了幾個問題,女銷售人員佯裝沒聽見,根本不予理會。

  這樣的熟食纔安全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忙碌的都市人喜歡從超市直接買熟食制品。那麼,消費者購買的時候有什麼注意事項呢?業內人士介紹了相關內容。

  聞味看色 鑒別質量

  質量好的產品外觀顏色應自然適中。不要挑選色澤太艷的產品,這些漂亮的顏色很可能是人為加入的人工合成色素或是亞硝酸鹽,而沒有添加的熟食應是黃色和褐色。 

  最好到大商場、大超市去購買包裝產品,盡量避免購買小販處易受污染的散裝熟肉制品。

  看包裝  選QS

  要看包裝有無破損,有無正規標簽。盡量選購加貼『QS』(食品質量安全)標志或規范食品企業生產的產品。產品標簽應標明品名、廠名、廠址、生產日期、保質期、執行的產品標准、配料表、淨含量等。 

  看清儲藏溫度

  購買時一定要看清儲存溫度要求,尤其是高溫季節更應注意。食用無包裝的熟肉制品前應做好高溫消毒,以降低風險系數。

  一次購買量不宜過多, 已開封的熟食制品一定要密封,最好在冰箱中冷藏保存,盡快食用。


  食用手冊——添加劑

  染色饅頭、牛肉膏、瘦肉精……頻繁出現的食品安全事件,讓冰城市民對食品添加劑談之色變,而采訪中大部分市民也都認同食品添加劑是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不可食用。對此,相關專家卻向記者表示,食品添加劑並非洪水猛獸,它是現代食品加工業必不可缺少的物質,合理使用是不會危害人體健康的,重要的是要把住『添加關』。

  專家:食品添加劑不是洪水猛獸

  合理使用不會危害人體健康,重要的是要把住『添加關』                                     

 
 
 

  現象:化工原料『搞臭』添加劑

  『蘇丹紅、瘦肉精、毒粉絲、三聚氰胺等近幾年發生的問題食品事件,沒有一件是和食品添加劑有關的,鬧出問題的都是化工原料而非食品添加劑。』省政府科顧委專家、黑龍江省食品添加劑生產應用工業協會秘書長車朝日告訴記者,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要擦亮眼睛。

  按國家要求食品添加劑是可以食用的,它們對人體是無害的。百姓之所以害怕食品添加劑,從一定程度上是產生了概念上的混淆,將食品添加劑與食品中添加的非食用物質混淆了。食品添加劑是用於改善食物品質、口感的可食用物質,比如,食鹽不加添加劑就結塊,醬油不加添加劑就會長毛,面粉裡的添加劑可以防潮、防霉、防腐……而非食用物質是禁止添加在食品中的,像三聚氰胺、蘇丹紅等都不是食品添加劑,而是化工原料。

  釋疑:某些食品添加劑有利於健康

  『人們喝的各種飲料中有香精、甜蜜素,各種熟食中很可能會添加亞硝酸鹽,就連早餐的油條中也有添加劑……初步統計,每天進入口中的各種食品大約會涉及20種添加劑。』車朝日對記者說,『食品裡添加食品添加劑是正常的,有的也是必需的,比如β-胡蘿卜素、氨基酸鋅等具有的功能性、營養性成分,都是可補充身體所需的成分,有利於健康。』 

  車朝日介紹, 目前在國家公布范圍內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共有22大類2500多個品種。黑龍江省內具有合格生產標准、准許生產的共有約47個生產廠家。

  『哈爾濱有全國最大的食品添加劑銷售市場——道外區的景陽街。百餘家專門經銷食品添加劑的企業,不僅滿足了整個黑龍江省的需求,周邊省份的生產企業也到這裡進貨。』車朝日對記者說。

  調查:添加劑用量全憑『一手抓』

  黑龍江省每年都要發生幾起亞硝酸鹽中毒事件。老百姓最為熟知的就是各種熟食、熏醬制品中需要亞硝酸鹽來進行防腐護色。對於亞硝酸鹽的使用劑量國家有明確的規范和用量,但在實際的生產操作中,完全按照國家標准來進行操作的生產企業則不多。

  車朝日告訴記者,添加劑可以說是市民每天都在食用,對於人來說有益而無害,關鍵是把住『添加關』,即添加劑的用量是否符合國家標准,且在使用過程中必須符合衛生標准,按照其說明的適用范圍和劑量使用。目前我國規定可以食用的添加劑都是經過反復試驗論證、安全可靠的。而且有些食品如果不用添加劑,反而對人體健康不利。可以說,每種添加劑國家都有嚴格的使用范圍,比如用在肉中的不用在酒的制作中,而用於調味的更不能濫用騙人,像用豬肉抹牛肉膏當牛肉賣都是不可以的。所以添加劑本身並不可怕,關鍵是如何正確使用食品添加劑,按『標』使用添加劑纔是關鍵。

  但添加劑在使用時的情況又如何呢?車朝日則表示這是他最為擔懮的:目前,哈市一些小加工廠、小餐館根本不按國家規定的每克、每公斤的標准去添加去稱重,使用全靠『一手抓』,這樣就難免帶來一定的隱患。例如胭脂紅是一種國家批准使用的33種人工合成色素之一,但胭脂紅中也含有少量的砷,如果大量攝入會引起肝脾髒的損害,甚至引起癌癥。

  16日,記者走訪了哈市道外區沿江附近的一些飯店,發現銷售的熏制品、灌制品的色澤和樣式都極為可人,但細問起制作中食品添加劑使用劑量時,銷售者均表示不知情。一家飯店老板告訴記者,他家的熏豬手是自家配方,添啥不能說。而采訪中記者也了解到,一些大飯店、糕點生產廠家在做食品時經常會使用到一些香料、著色劑、甜味劑等添加劑來改變食品的外觀,使其增強食欲。制作者在制作中根本不稱重,而是用手隨意添加。

  對策:買賣添加劑將實行實名制

  針對頻繁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哈市也展開了有關的整頓和治理。哈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現在起至10月15日,哈市工商系統將全面整治流通環節食品添加劑的銷售和使用,依法打擊流通環節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行為。工商部門除了將加大對食品添加劑經營者的日常監管力度外,還將督促食品添加劑經營者建立銷售臺賬,實行實名購銷制度。對食品經營者不按規定落實查驗記錄制度,記錄不真實、不完整、不准確,或未索證索票、票證保留不完備的,責令限期整改。對提供虛假票證或整改不合格的,一律停止相關食品的經營。

  此外,對於食品制作環節添加劑的使用,哈市也開始專項整頓行動,哈市香坊區衛生監督所正在進行前期准備,將在該區200餘家餐飲企業中先行試點推行原材料公示活動,要求餐飲企業在菜譜中標明制作菜餚的原材料和添加劑具體名稱。同時,餐飲服務單位還將簽訂保證書,做出食品安全承諾,餐飲服務單位自制的調味料也將進行公示和備案。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