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鐵局為職工編制『保障網』 生產工作無『後顧之懮』
2011-05-25 14:51:24 來源:東北網  作者:王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在烈日暴曬下辛苦工作的哈鐵局工務機械段的基層職工 東北網記者 王蕊攝

記者被外觀清新的工程宿營車所吸引 東北網記者 王蕊攝
綏化公寓為乘務員配裝當日的午餐 東北網記者 王蕊攝

  東北網5月25日訊 題:哈鐵局為職工編制『保障網』 職工生產工作無『後顧之懮』

  記者 王蕊

  編者按:近年來,伴隨著鐵路改革的推進、生產布局的調整,職工跨地區生活難等問題逐漸凸顯。哈爾濱鐵路局把鐵道部提出的著力改善民生作為一件大事來抓,集中力量加大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解決一線鐵路職工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努力編織等同於全局生產網同等規模,以食堂、吃水、住宿等為主要內容的生活網和以乘務員飲食、野外住宿、生活服務為內容的保障網,改善職工生產生活條件,在全局內實現生活保障網整體化、全覆蓋,為21萬名職工謀福祉。

  

客車乘務員在乘務員休息室『享用』公寓送來的飯菜 東北網記者 王蕊攝

  為值乘的機車及列車乘務員供應『小飯盒』 流動工作人員用餐得保障

  20日中午11時許,地處綏化車務段的界山站站區食堂裡飄出了陣陣的飯香,廚師齊景晨按照食堂管理員的安排,剛剛做好了今天的午餐,炸帶魚、?豆腐泡、木須瓜片,香味撲鼻,齊景晨趕緊把熱乎乎的飯菜打地滿滿的裝入盒內。隨著一聲鳴笛後,從鶴崗途經南岔開往哈爾濱的50182次列車在界山站緩緩停下,44歲的哈爾濱機務段南岔車間副司機王洪敏跳下列車,接下了當日中午送餐員閆更新送來的餐盒,利用停車時間返回機車室吃飯。

  據王洪敏回憶,他從1988年開始跑車,現在1個月也要出來六七趟。在送餐前吃飯很成問題,用餐都是自己帶飯,每趟至少要帶2頓以上。機車乘務員是高度集中的工作,路上不能放松警惕,不方便熱飯,總是涼涼地吃到胃裡,很不舒服。『現在吃飯及時、飯菜量足,食堂的飯菜及時換樣,不求大魚大肉,熱乎的家常菜我就很滿足。』


公寓聘請了專業廚師為職工們准備一日三餐 東北網記者 王蕊攝

  據宋海清介紹,界山站屬於鐵路系統的四等站,為摘補機作業站。據介紹,界山站每天要經過94列、47對列車,每日可摘補機28列,在飯口時停靠的車輛極多。作為一個送餐點,為機車乘務員送餐是自去年11月1日正式開始,目前,界山站最少為機車乘務員送餐32份/天,最多58份/天。

  從2010年11月1日起,哈爾濱鐵路局在改善了站內職工食堂用餐情況後,把解決流動作業的機車乘務員的用餐困難成為哈鐵局下一步的重點工作。考慮到乘務員的工作性質,哈鐵局利用站區食堂覆蓋全局的有利條件,確定了像界山站一樣的407個送餐點,在一日三餐的用餐時間段,由調度所下達計劃,為全局8000餘名機車乘務員在值乘期間免費提供三餐。目前,截至2011年5月24日,全局累計送餐50多萬份,日均送餐5000份,為運輸安全工作的核心崗位提供強有力的後勤保障。

  55歲的哈爾濱鐵路局南岔機務車間機車乘務員孫耀軍說道,『平時從早7點工作到半夜2點,經常自己帶飯或者吃泡面,很不准時,經常飢一頓飽一頓。自從開始送餐後,只要在規定的用餐時段內到站停車,食堂就能給送餐,現在一日三餐都有著落了,帶飯盒都扔了。』

  今年5月開始,隨著全局為機車乘務員送餐的全覆蓋,為值乘中沒有連掛餐車的列車乘務員的送餐工作也轟轟烈烈的開展了。

  20日中午11點,只有16名職工的綏化站區公寓食堂忙得不可開交,今天在中午11點43分到站的K7063次列車就發來了42份的『訂單』。據哈爾濱鐵路局生活服務有限公司綏化公寓主任馬躍東介紹,這些訂單以職工卡劃卡結算,送餐人員手持pos機直接讓列車長在站臺刷卡。每名職工享受到局裡1元錢的餐費補助,同綏化站一樣,42個站區食堂,哈爾濱、綏化、北安等24個乘務員公寓被列為送餐點,為局管內午餐車旅客列車乘務人員值乘送餐,讓包括列車員、車輛檢車員、發電車乘務員、餐售人員以及乘警等列車乘務人員解決了值乘中就餐困難。

  剛剛享用了送餐服務的K7063次旅客列車長張穎說道,平時車上工作已經很多了,非常辛苦,好不容易到了吃飯點,還要惦記吃啥。取消餐車後,要麼自己帶飯,准備出5、6頓飯的量,夏天容易壞,冬天容易涼;要麼買點牛奶、面包、八寶粥等,而一杯泡面還得花上4元,又貴又不好吃,時間久了,大家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胃病。 『現在好了,一頓飯有4-5個菜可以吃,纔要4元,吃的好又省錢。送來的飯菜非常及時,我們可以盡快吃上熱乎飯,再盡快投入到各自的崗位上。』

  隨著111趟無餐車列車近萬名乘務人員的吃飯難問題被解決,『吃飯難、吃飯貴』已經成成為了哈鐵局的歷史。經過哈鐵局在送餐組織、送餐定編、調度指揮、餐費結算、設備采購、檢查考核等各個關鍵環節的工作的巨大投入和理順,確定了407個站區食堂、25個公寓送餐點,建立了配送體系,配齊了送餐人員,開展了專業培訓,統一配發了送飯車、保溫箱、餐具等備品。針對送餐中出現的問題,先後十餘次召開送餐單位、部門協調會強力推進,使送餐工作逐步走入正軌,目前日送餐近6000份,有效保障了流動工作人員的及時、方便用餐。


 

  深入邊遠地區配送『生活車』 遠在漠河的職工也可吃到哈市鮮蔬

帶嶺站的職工們從6229次旅客列車尾部的哈鐵局生活物資配送車上卸下預定的蔬菜和做菜配料。東北網記者 王蕊攝

帶嶺站的職工們從6229次旅客列車尾部的哈鐵局生活物資配送車上卸下預定的蔬菜和做菜配料。東北網記者 王蕊攝

  21日上午,掛在6229次旅客列車尾部的哈鐵局生活物資配送車正點到達帶嶺站。帶嶺站站長孫寶玉與幾名員工一起從車上卸下姜、蒜等配料,尖椒、黃瓜等14樣20餘件物資。據哈爾濱鐵路局生活物資配送中心黨支部書記韓彬介紹,6229次列車共配有包含28個品種共2113公斤重的物資。列車沿途總共停靠45個站點,其中36個站點需要配送,沿途還將為康金井、興隆鎮、東津等三四等的小站配送。

  據孫寶玉介紹說,帶嶺站位於邊遠山區,本地產量非常小,價格貴,菜樣單一,路不好,還容易把菜品顛壞。到了冬季,食堂只吃一些儲存的白菜、土豆、蘿卜、酸菜、咸菜等。『現在生活車配送來的菜很齊全,質量非常好,職工們吃的放心。只要提前3天上報所需物資,每周都會來送一次,很及時、方便。今年春節期間,職工們還吃上了紅腸、小肚、肘子等5、6樣出自名牌熟食店的食品。』

  哈鐵局管轄橫跨黑龍江、內蒙兩省區,各地區物價相差懸殊。為了讓職工都能吃上物美價廉的飯菜,哈鐵局組織技術人員利用舊車體改造了11輛生活車,專門為邊遠地區送去新鮮的蔬菜、米面油和配料等生活物資。

深入邊遠地區的哈鐵局生活物資配送車上配有5個貨櫃、6個冰櫃 東北網記者 王蕊攝

  『生活物資的進貨渠道非常正規,都是從各類食品的專業定點廠家定點大宗批量采購,在采購回庫後,鐵路系統的防疫站還將對采購食品進行質量檢查監督。經檢測合格後,方可將優質、廉價的米、面、油和新鮮蔬菜運送走。』哈爾濱鐵路局生活公司配送分公司配送站站長張春和向記者介紹說。

  去年11初開始,加掛在旅客列車上的11輛生活車滿載著質優價廉的米面油和新鮮蔬菜,從哈爾濱出發,分別駛向了邊遠站區。其中,11條線路覆蓋管內濱洲線、富嫩、嫩林、伊加、牙林、濱北、齊北、綏佳、湯林、佳富、福前、濱綏、圖佳、林密、密東、拉濱線409個三等以下的車務系統的站區食堂和工務系統的508個工區食堂。其中,沿途經過神樹、雙龍山、林口等4、5等的小站,耗時最久的哈爾濱至古蓮站需50餘小時的路程。


哈爾濱生活物資配送站點 東北網記者 王蕊攝

  據配送公司業務經理孫繼良介紹,為了確保將蔬菜、肉類送到站時新鮮,配送站分節令想辦法使其保鮮。『冬季,車上有發電機供暖,並配有熱篷布、電暖氣等,可使車上溫度控制在零上四度至10度左右,夏天,米面油等有少許庫存,蔬菜、肉類等則采用當天采購當天配送的方式,同時,在配送車上配有6個冰櫃。』

  『每次運來的蔬菜都很新鮮,量也很足,吃過之後從來沒有壞肚子過。』帶嶺站站長孫寶玉介紹道。經宋寶玉計算,生活車運來的蔬菜價格與在當地購買時比較,成本縮減了一半左右,如白菜,生活車運送來的要價僅4-5毛/斤,而當地要價為1元左右。

  業務經理孫繼良帶記者來到配送站,指著擺在一邊的庫存物資介紹說,由於多從定點廠家進行大宗批量采購,生活物資的定價都是最低的。『如配貨公司購買的五花肉和精肉可達23.4元/斤,比市價為28元/斤便宜了4.6元/斤。另外,通過生活車購買的生活物資,哈鐵局采取了補貼制度,其中大米每斤補貼2毛錢,蔬菜每斤補貼5毛錢,油每桶補貼5元。』

  為了方便哈鐵局各站上報所需物資,目前,在哈爾濱鐵路局供應網上列有最新的物資價格表,各車站可根據此報價,參考當地菜價,再考慮上報需要的物資內容。

  截至今年5月中旬,哈鐵局的生活車已為邊遠站區配送餐料448噸,價值231萬元。這些物美價廉的生活物資,解決了偏遠站區職工食堂購餐料難、價格貴、不新鮮的難題,讓邊遠站區徹底告別了『四季吃乾菜』的歷史。

  昔日『加蓋平板車』變星級的流動『大篷車』 婦女們唱著歌去乾活

  『原來是破舊、簡陋的平板車、舊貨車,現在成了星級的流動「大篷車」。』哈爾濱工務機械段換軌大修9車間管理員程相玉至今仍感慨這短短半年來自己一直居住的工程宿營車的變化。

  哈爾濱鐵路工務機械段副段長劉豐提起新工程宿營車,更是喜上眉梢。『感覺職工們像是從泥草房住進了新蓋的高樓,變化太大了。』

  宿營車、辦公車、多功能車、浴池車、工具車、炊事車,從供水管到側牆保溫,從防火牆到防蚊紗窗,從空間的科學分割到配套設施的合理配置等方面,建設人員都進行了細致、周到的考量。今年4月份,哈爾濱工務機械段換軌大修9車間的工程宿營車投入使用,內設有16個車廂,其中9個住宿車廂,已容納257人入住。

工程宿營車內整潔的『四人間』 東北網記者 王蕊攝

工程宿營車上的一節洗浴車廂 改變了職工們洗澡不方便的現狀 東北網記者 王蕊攝

  程相玉說道,他是88年參加工作,那時候與現在的條件沒法比了,變化更大的還有職工們。從前住宿條件不好,職工們生活習慣很邋遢,早晨起來不疊被,髒衣服到處亂扔。洗漱還要排隊,想洗澡就得到附近的街裡去洗,勤快點半個月洗一次,趕上冬天不願意往外跑,甚至半年洗一次。宿捨的味道非常熏人。『現在不用排隊洗漱了,每周至少能洗三次澡,衣服統一由服務員洗。如今大家甚至積極地爭取每周『優秀寢室』的流動小紅旗,勤快起來了。』

  提起『新家』,位於哈爾濱鐵路局王楊站的換軌大修九車間的防護員呂桂芳的高興勁兒溢於言表,『以前睡得是加蓋的平板車或舊的綠皮車,是上下通鋪,人多。每次來施工前,還得自己帶行李、被褥、墊子等。現在把原先的軟臥車廂改成了宿營車,四人一「屋」的房間,變成了公寓式行李,睡的是軟臥床,從被褥到暖瓶、茶杯、臉盆,單位都給備齊了,還有一臺液晶大電視更是充實了休息時間的生活。姐妹們都高興地唱著歌去乾活。』

  哈爾濱工務機械段換軌大修9車間負責車間信息內業的劉善軍,09年進入單位,今年26歲的他在剛看到當時的住宿條件時,甚至對這份工作都打了退堂鼓。他住的宿營車是平板車改過的,上下大通鋪,房間內汗味、菜味混雜在一起,氣味難聞逼人。冬天燒爐子,煙灰大的直嗆人。衣服也要自己洗,而用水還要打100米遠的地方去用扁擔挑水,條件很艱苦。『現在環境優越多了,有了專門的洗漱間,不用再燒爐子,公寓裡配了空調和電暖氣,根據當天的天氣情況,隨時調節車廂溫度。不再因為住宿環境不好而影響工作情緒,就想在這安心工作,把這都當成家了。』

  據悉,哈鐵局工務機械段共有6000多名職工,包括有18個移動作業車間,3000多人需要在野外作業。為了改造線路大修職工工程宿營車,半年多來,哈鐵局投資近千萬元,投資改造的4列工程生活車先後投入使用,先後為600多名職工改變野外工作的職工艱苦的生活條件,讓更加燦爛的笑容洋溢在哈爾濱工務機械段職工的臉上。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