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踐行醫學人文精神的模范——記哈爾濱醫科大學黃於博同學先進事跡
2011-06-12 17:14:50 來源:東北網  作者:牟青山 郭文廣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12日訊 黃於博,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基礎醫學院2008級精神醫學本科專業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學生。

  三年的大學生活,他時刻牢記『木直中繩,博學載醫』的校訓,牢記『除人類之病痛,祝健康之完美』的醫學生誓詞,勤勤懇懇學習,實實做人,與同學結下了深厚的友情,讓社會對大學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優秀學生乾部、哈爾濱醫科大學『優秀共青團員標兵』、 『見義勇為優秀大學生』、2010黑龍江省大學生年度人物、2010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入圍獎,榮譽的光環下,黃於博仍然是那麼普通,那麼平和當頂,對他說來說,榮譽只是一個過去時,未來的路還是要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

  捨身只為救人,榮譽面前從不自滿

  2010年10月6日下午4點左右,山東省菏澤市。

  利用十一長假探望同學的黃於博和他的好友剛逛完街,騎著電動車回往同學家。經過環城河附近時,聽人說有個孩子落水,黃於博連衣服都沒顧上脫就『撲通』一聲跳入河中救人。

  當時正是初秋時節,3米多深的河水已經開始變得冰冷,河面上漂浮著即將衰敗的水草。潛水打撈、竹竿探查,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黃於博體力也一點一點地消耗著,幾乎筋疲力盡。4分鍾的時間仿佛如4年那麼長,所有人的心都緊繃著。幾翻努力,黃於博終於發現了落水者。他用雙腳夾住落水者,費力地游向岸邊。由於環城河的堤壩是用石頭砌成的,非常濕滑且異常陡峭。黃於博幾次試圖靠近岸邊,都因堤壩陡峭無法用力被水衝了回來。這時的他已經體力不支,自己也隨時有生命危險,可黃於博還是死死夾著落水者。幸好民警及時趕到,將黃於博和落水者一起拽上岸。

  急救人員開始對落水少年進行急搶救,人們屏氣凝神,等待著,期待著……黃於博也在心中默默地祈禱著。但由於溺水時間過長,一個年輕的生命已悄然逝去。

  『如果我再早一點到,如果我游泳技術再好點,如果搜救時再快一點,如果……』見到落水少年的親人後,黃於博痛心地對他們說。

  『孩子,謝謝你。俺家孩兒命薄,這怪不得你。要是您再出點什麼意外,那我們就要悔恨一輩子了!』遇難者的三位親人齊齊地跪倒在黃於博面前。這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讓他腦中一片空白,說不清那一刻是感動還是難過。黃於博眼泛淚光,急忙扶起落水者的親人。

  在做詢問筆錄時,民警問黃於博:捨己救人,精神難能可貴。但你也付出了努力,甚至是以生命為代價的。是否需要遇難者家屬向你提供些經濟補償呢?聽到這話,黃於博想都沒想就搖了搖頭,說:『作為一名醫學生,我只是想挽救他的生命。』

  國際醫學會(WMA)制定的《日內瓦宣言》中提出:『一定要把病人的健康和生命放在一切的首位、一定要保持醫生職業的榮譽和高尚的傳統;對於人的生命,自其孕育之始,就應保持最高度的尊重。』

  黃於博同學用實際行動展示了當代大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精神風貌,是當代大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優秀典型,是哈醫大學生的優秀代表。黃於博的所作所為,讓人們真正起感受到了青春的激情和理想,感悟到醫學生應該承擔的責任和使命,感動於敬畏生命的奉獻精神和忘我情懷!黃於博同學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是醫學人文精神中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少年既有壯志,從小樂於幫助他人

  許多人認為黃於博成為英雄,只是一個偶然。但是他之前的經歷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必然。

  高中的時候,就多次被評為三好學生。高三備考最緊張的時候,有一次在放學的路上,黃於博看見一位老奶奶從一輛裝了半車白菜的三輪車上摔下來,他趕緊過去幫忙。『我的腳受傷了,好像走不了路了。』黃於博二話沒說就把老奶奶背上了三輪車,費力地朝最近的醫院騎去。到了醫院,他還為老奶奶付了門診費。經醫生檢查,確定沒有什麼大礙,只是扭傷,黃於博纔放下心來。

  當黃於博准備送老奶奶回家時,老奶奶感動地說:『孩子,謝謝你,我現在不能回去,白菜還沒有賣完,沒有錢給老伴治病啊。』

  聽著老奶奶的話,黃於博心中不禁泛起一陣心酸。他和老奶奶來到了集市,幫著她賣起了白菜。

  這一天黃於博睡得很晚。做的是同往常一樣的功課,但收獲的卻很多很多。

  真誠幫助同學,金錢面前無所為動

  在學習上,黃於博少了一些現在學生的急功近利,多了一些踏實認真;在和同學們相處中,他又比別人多一份熱心和真誠。

  2008年,黃於博考入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後,一直擔任寢室長工作。雖說這是學生當中最小的『官兒』,但他盡職盡責,把同寢的哥幾個團結得就像一家人一樣,誰有個大事小情他都熱情相助,班級、學校的活動他都帶頭參加。

  在幫助他人的時候,還能細心體貼地顧及到他人的感受。

  有一名同學家庭十分貧困。每次當黃於博看到他自己一個人在食堂只吃最便宜的菜時,心裡都很不是滋味。他就經常邀請這位同學和自己一起吃飯,還盡量多打些好菜。

  為了不傷及同學的自尊心,黃於博偷偷地給同學的飯卡裡充了幾百塊錢,還把自己的新衣服上的標簽摘下來,送給他穿,騙他說這些都是自己穿著大小不合適的。

  為受災地區捐款捐物,黃於博總是第一個響應。雖然自己家裡也不是十分富裕,但一想到有那麼多人需要幫助的時候,黃於博從不吝惜,每次都伸出援手。

  每學期助學金評定,黃於博的申請表都是空的。不是他沒有資格申請,因為他想把機會留給那些更需要的同學。他還多次把自己得到的其它補助交給班級做班費。

  黃於博說:『能幫助別人,就盡量多幫一些,這樣我自己也會感到很踏實』。在他看來,這一切都是自己應該做的。這種從心底裡散發出的人性光輝,正是當代大學生首先應該具備的優秀品質之一。

  修身不為一己,處處閃現人文光輝

  一種優秀品質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個人的修養、家庭影響、學校的教育和社會的熏染,都決定了其發展方向。

  黃於博從小就很獨立,父親身上所特有的軍人的那種剛毅、正直、勇敢的品格,從小就滲透到他的骨子裡。

  黃於博的父親曾經對他說:『做人要做踏實的人、可靠的人、正直的人。』這句話黃於博一直牢記至今。

  如果說黃於博崇拜他的父親,倒不如說他崇拜軍人。軍人簡單的生活,保家衛國的責任這些都是他所向往的。高中畢業時他曾想當兵,後來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實現願望。不過黃於博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大學畢業之後,也許他還會繼續他追逐自己夢想。

  大學是黃於博心中最神聖的殿堂。在哈醫大大慶校區的兩年大學生活,讓他的思想得到一次次昇華。學校對大學生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讓他學會了如何尊重生命,也讓他對友愛、真誠、人生價值都有了新的理解。

  多年來,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理念,在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學習、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更加注重醫學人文精神的熏陶,注重發揮思想道德教育在培養合格醫學人纔中的主導地位。學校在對學生進行醫學專業知識傳授的同時,更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在弘揚醫道主義精神的同時,也強調要發揚道德先鋒作用。黃於博同學見義勇為壯舉的出現,不是偶然的。他是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80後、90後大學生充滿理想、大有可為、值得信賴的『承百年報國志,做世紀棟梁材』的具體體現;是以黃於博為代表的哈爾濱醫科大學校優秀大學生沐浴著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陽光,追求進步、樂於奉獻、全面發展、健康成纔的有力展示;更是學校黨組織堅持『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以及大力實施醫學人文精神教育的顯著成果!

  可以想見,在這樣的學習、生活環境中,黃於博捨己救人的行為就容易為人所理解了。

  當有人說社會越來越冷漠的時候,當有人迷失愛的方向的時候,當人們一次次遭遇誠信危機的時候,黃於博在別人危難之時伸出援手,為所有的疑惑畫上了一個句號。

  黃於博只是一個人,在他身後卻站立著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7000多名師生,站立著全國千千萬萬的莘莘學子。

  當某些媒體一次又一次地評價80後、90後是垮掉的一代時,我們在黃於博身上看到的卻是一份擔當與責任。

  也許他們身上還有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是,當他們以德之名,托起生命的天空時,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是舉起祖國未來的人。

責任編輯:高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