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雞西6月18日電 (記者 丁志軍)六月的雞西大地,郁郁蔥蔥,盡顯無限生機與活力。記者乘車疾駛在方虎公路沿線180公裡雞西市下轄的雞東縣、密山市、虎林市與牡丹江農墾分局所屬各農場共建的農業生產示范帶上,放眼望去,千裡沃野,作物茁壯。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早春四月,龍江大地到處還是寒意料峭之際,在雞西市與農墾分局所屬農場共建的智能化水稻浸種催芽大棚裡,卻已是一派繁忙了。這裡的農民跨積溫帶種上朝思暮想的『稻花香』品牌水稻,這在黑龍江省是最早的。
去年,黑龍江省委提出,加大場縣共建工作力度,全面推行『三代』新舉措。雞西市對此高度重視,天氣剛剛回暖,春耕生產序幕就早早拉開。他們在雞東、密山、虎林規劃出27個村,准備大中型農機具4204臺(套),與農場聯合組建了31個農機作業合作社。春耕期間,實施『三代』的面積達到224萬畝。其中,水稻代育苗4萬畝、代插秧38萬畝,大田代耕145萬畝、代播37萬畝,同時,實施春季航化作業35萬畝。『今年的春耕又好又快,場縣共建幫了俺們大忙。』虎林市迎春鎮鎮西村一位農民深有感觸。
作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黑龍江省一直把農業生產放在至關重要的地位抓在手中。去年春,黑龍江省委書記吉炳軒在雞西調研時提出,要充分發揮龍江特有的農墾現代化大農業的優勢,為地方農民實施代耕、代播、代收『三代』服務,減少農民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普及推廣現代農業技術,進一步擴大農業產業化規模,使全省農業生產邁上一個大臺階。從而實現區域內資源共享、政策共用、優勢互補,逐步拓寬合作共建領域,形成區域經濟一體化格局。
作為全省糧食生產主產區,雞西市轄區內包括農墾分局下屬的12個大型農場,共有耕地1400萬畝。如何更好地發揮出農場所擁有的先進的耕作技術、管理手段、大型機械等優勢和地方所擁有的人力資源、自然資源等優勢,使農場人力資源等不足及地方農業管理、技術的相對落後得以相互彌補,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步伐,為全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做出應有貢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雞西市創新推出場縣共建新舉措,並取得豐碩成果。
農場技術武裝地方春耕
用農場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武裝地方,雞西市通過推廣農墾水稻的品種優質化、壯苗模式化、全程機械化和本田葉齡指標管理的『三化一管』栽培模式,促進地方水稻產業實現了種植的科學化與標准化。近兩年來,地方種植業標准化率達到90%以上,水稻單產由50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大豆單產由140公斤提高到165公斤,畝綜合效益平均提高100多元。
4月9日,在虎林市楊崗鎮智能化水稻浸種催芽大棚裡,工作人員把最後一批種子裝進有氧恆溫催芽機。30臺催芽機從3月17日開始浸種催芽,已運行兩批次,覆蓋水田3萬畝。該鎮六人班村水稻種植戶徐永慶高興地說,以前在家催芽,200畝水田1000公斤種子,年年是芽在炕上,人睡地上,日夜折騰,芽還出不勻乎,傷熱了還要瞎些種子。今年,他選好種子送到鎮上集中催芽,到日子來取,省事,芽還齊整。3月27日,他已播種完畢,育苗期比往年提前一周。
楊崗鎮鎮長張臣講,今年,雲山農場援助他們建起9處智能化水稻浸種催芽大棚,111棟大、中育苗棚,鎮政府購置電動播種機統一播種,標准化、機械化、工廠化催芽,播種面積達到3.5萬畝,佔全鎮水田面積的50%。農戶既節約了費用支出,又節省了人力物力。張臣介紹,智能化水稻浸種催芽技術采用計算機及專用軟件管理,實現水稻種子溫度控制、供水間隔時間、噴淋調溫等智能化管理,9天可一次性完成水稻浸種、催芽作業,不僅育苗時間大大提前,而且秧苗質量明顯提高,苗齊,根壯,自然就會分?多、產量高。初步測算,可增加積溫200℃,實現跨積溫帶種植,預計水稻畝增產150公斤、增收400元。今年,他們訂單種植了2000畝『稻花香』,首次嘗試跨積溫帶種植晚熟品種,秋後以每公斤高出市價0.3元的價格收購,這是對農民的一種前期引導。明年,在農民普遍認可的基礎上,將大面積種植。
去年秋季,雞西市領導帶領縣(市)、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到農墾分局與分局領導、農場場長、作業區負責人進行對接,依托農場先進技術,根據農村實際需要,確定『三代』面積570萬畝,其中農墾為地方開展『三代』面積380萬畝;地方在農場承包土地190萬畝,全部按農場的標准進行生產。備耕期間,他們把計劃落實到縣(市)、鄉、村和農戶,做到『六清一落實』,即村屯農戶清、地塊位置清、作業項目清、作業面積清、質量標准清、收費價格清,落實責任人。同時,從去冬今春起,各級政府先後邀請農場農業專家、技術人員到鄉、村講授農業新技術和現代農業管理方式,重點對農民進行水稻智能化育苗技術培訓。場縣還互派18名乾部交叉掛職,互派34名農技人員開展交流合作,為備春耕增加科技儲備,提供智力支橕。
作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黑龍江省一直把農業生產放在至關重要的地位抓在手中。去年春,黑龍江省委書記吉炳軒在雞西調研時提出,要充分發揮龍江特有的農墾現代化大農業的優勢,為地方農民實施代耕、代播、代收『三代』服務,減少農民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普及推廣現代農業技術,進一步擴大農業產業化規模,使全省農業生產邁上一個大臺階。從而實現區域內資源共享、政策共用、優勢互補,逐步拓寬合作共建領域,形成區域經濟一體化格局。
作為全省糧食生產主產區,雞西市轄區內包括農墾分局下屬的12個大型農場,共有耕地1400萬畝。如何更好地發揮出農場所擁有的先進的耕作技術、管理手段、大型機械等優勢和地方所擁有的人力資源、自然資源等優勢,使農場人力資源等不足及地方農業管理、技術的相對落後得以相互彌補,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步伐,為全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做出應有貢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雞西市創新推出場縣共建新舉措,並取得豐碩成果。
農場技術武裝地方春耕
用農場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武裝地方,雞西市通過推廣農墾水稻的品種優質化、壯苗模式化、全程機械化和本田葉齡指標管理的『三化一管』栽培模式,促進地方水稻產業實現了種植的科學化與標准化。近兩年來,地方種植業標准化率達到90%以上,水稻單產由50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大豆單產由140公斤提高到165公斤,畝綜合效益平均提高100多元。
4月9日,在虎林市楊崗鎮智能化水稻浸種催芽大棚裡,工作人員把最後一批種子裝進有氧恆溫催芽機。30臺催芽機從3月17日開始浸種催芽,已運行兩批次,覆蓋水田3萬畝。該鎮六人班村水稻種植戶徐永慶高興地說,以前在家催芽,200畝水田1000公斤種子,年年是芽在炕上,人睡地上,日夜折騰,芽還出不勻乎,傷熱了還要瞎些種子。今年,他選好種子送到鎮上集中催芽,到日子來取,省事,芽還齊整。3月27日,他已播種完畢,育苗期比往年提前一周。
楊崗鎮鎮長張臣講,今年,雲山農場援助他們建起9處智能化水稻浸種催芽大棚,111棟大、中育苗棚,鎮政府購置電動播種機統一播種,標准化、機械化、工廠化催芽,播種面積達到3.5萬畝,佔全鎮水田面積的50%。農戶既節約了費用支出,又節省了人力物力。張臣介紹,智能化水稻浸種催芽技術采用計算機及專用軟件管理,實現水稻種子溫度控制、供水間隔時間、噴淋調溫等智能化管理,9天可一次性完成水稻浸種、催芽作業,不僅育苗時間大大提前,而且秧苗質量明顯提高,苗齊,根壯,自然就會分?多、產量高。初步測算,可增加積溫200℃,實現跨積溫帶種植,預計水稻畝增產150公斤、增收400元。今年,他們訂單種植了2000畝『稻花香』,首次嘗試跨積溫帶種植晚熟品種,秋後以每公斤高出市價0.3元的價格收購,這是對農民的一種前期引導。明年,在農民普遍認可的基礎上,將大面積種植。
去年秋季,雞西市領導帶領縣(市)、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到農墾分局與分局領導、農場場長、作業區負責人進行對接,依托農場先進技術,根據農村實際需要,確定『三代』面積570萬畝,其中農墾為地方開展『三代』面積380萬畝;地方在農場承包土地190萬畝,全部按農場的標准進行生產。備耕期間,他們把計劃落實到縣(市)、鄉、村和農戶,做到『六清一落實』,即村屯農戶清、地塊位置清、作業項目清、作業面積清、質量標准清、收費價格清,落實責任人。同時,從去冬今春起,各級政府先後邀請農場農業專家、技術人員到鄉、村講授農業新技術和現代農業管理方式,重點對農民進行水稻智能化育苗技術培訓。場縣還互派18名乾部交叉掛職,互派34名農技人員開展交流合作,為備春耕增加科技儲備,提供智力支橕。
在水稻種植上,雞西市提出以提高育苗標准化為突破口,將場縣共建的根『挖』到『芽』上,積極學習引進農場智能化水稻育苗新技術。為此,從去年秋季開始,這個市邀請農場幫助,按照農場標准,建設水稻育苗大棚4369個,並全部完成了秋建棚、秋備土、秋作床。從今年2月23日開始,全面啟動水稻大棚清雪扣棚工作,3月25日,6.5萬棟水稻育苗大棚全部扣完,比去年提前10天。全市新建11個智能化水稻浸種催芽小區,全部由856農場青山機械廠設計、施工,並由農場負責農民培訓。虎林市投資1240萬元,在農場的指導幫助下,新建9個智能化浸種催芽系統樣板小區和13個水稻標准化育苗園區,水稻催芽覆蓋本田面積30萬畝;密山市楊木、興凱等6個鄉鎮委托857農場、8511農場代催芽、代育苗,覆蓋本田面積23萬畝;雞東縣投資3494萬元,建立新華現代農業水稻示范區,在8510農場的幫助下,建2000平方米催芽基地1處,上催芽機10臺,示范區育苗48000平方米,也引進了『稻花香』等系列新品種。
『鐵牛』幫大忙 『合作』成時尚
黑龍江墾區的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處在全國前列,機械裝備力量強,標准化生產水平高,是全省農業生產的樣板。深入推進場縣共建,關鍵之一,就是要依托墾區的大型機械和先進技術,在各農場與相應縣(市)展開合作,發揮出先進機械的潛在效能。
在場縣共建工作中,雞西市積極推進農機化共建優化昇級。以大機具跨區作業為載體,去年,農場跨區作業共出動大型農機913臺套,為地方完成代耕、代播、代收作業面積283.7萬畝,其中旱田155.9萬畝,水田127.8萬畝。整村代耕17個,整屯代耕10個。場縣共建農機合作社35個。8511農場為地方培訓農機駕駛員420人,推廣了整地機、氣吸播種機、水稻高速插秧機、水稻割曬機等農機新技術10項。農墾分局通過開展農機實際操作培訓,推廣農業農機新技術90項,推廣農業農機新技術88萬畝。
『農墾機械力量強,標准化生產水平高,無論是旱田還是水田,生產技術標准都要優於農村。』虎林市農業局局長肖培武介紹說。為了在春耕生產中應用農場管理理念和技術優勢,虎林市今年與域內農墾六大農場、兩個森工企業實行了場縣共建,農場對地方代耕代播代育作業總面積達153萬畝。農場不但為農村提供生產物資和農業機械支持,還開展全程技術指導。
談到場縣共建這個話題時,虎林市農業局的一位乾部認為,場縣共建其實是互助與互幫。他向記者介紹,在共建中,如果沒有地方充足的勞動力支持,農場的正常生產也無法想象。以虎林為例,每年當地農民承包農場的耕地多達40餘萬畝。地方勞動力在支持農場生產過程中,其經營土地的水平也得到了提昇,他們『包地』的過程,就如同經歷了一次次『專業培訓』。若乾年下來,農場離不開他們,他們也緊緊依靠農場『長粗』了自己的經濟腰杆兒,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掌握了現代農業的種植標准。他用一句很形象的話描繪道:場縣共建的文章寫在大地上,豐收的果實揣在農民的腰包裡。
虎林市寶東鎮共樂村200多農戶家家購買了旱田作業的成套農機具,在附近農場承包土地3萬多畝,每年農機跨區作業收入可達200多萬元。在共樂村村頭一塊1.6萬多平方米平整的場地上,排列著百餘臺大中小型農機具。這是擁有農機優勢的共樂村與850農場成立不久的迎墾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的農機停放場。從虎林市農機總站站長孫錫超的口中記者了解到,該市將組建場縣合作農機專業合作社16個,現已有13個合作社完成了工商注冊。16個合作社農機擁有量3092臺套,覆蓋38個村、6019戶,可實現代耕面積47.96萬畝,作業量達到93.5萬畝。
『墾區農業大機械優勢就是明顯!』這是記者一路采訪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大機械一次可以完成耙茬、深松、碎土、整平作業,提高勞動生產率,每畝可以節約機械作業費20多元,深松深度能達到35公分,打破農村長期以來形成的犁底層,增強土壤通氣性和透水性,可以大大提高糧食產量。如今,在毗鄰農場的廣大農村,加入農機合作社已成時尚。
今年雞西的春耕生產,農業機械『唱主角』,春整地機械化程度達99.2%,機械化播種程度達95.4%。據雞西市農機總站負責人介紹,農機部門在強化組織領導與技術指導服務的基礎上,將全力抓好全年性補貼指標落實。同時,加強在建合作社的達標工作,爭取合作社新建項目;抓好以等離子體種子處理技術為重點的農機新技術示范推廣應用,特別要抓好示范帶農機綜合配套技術的應用,為今年農業豐產增收助力。
攜手探索小城鎮建設新途徑
在雞西市,場縣共建,『三代』是核心,而由『三代』模式再次『孵化』,便進一步延伸拓寬了共建的更深層次和更多內容。
充分發揮地方與農墾各自優勢,支持新農村建設,打造場縣共建亮點;加快小城鎮建設,探索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新路子;關注民生工程,推進社會事業共同發展;共同開發旅游資源,打造興凱湖旅游品牌……如今,在雞西大地上,已然呈現出一派熱鬧非凡、幸福和諧的『共建』新圖景。
雞西市委書記王兆力認為,省委『三代』概念的提出,為我們指出了一條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新路子。我們要以『三代』為平臺,在更深層次上研究和實踐共建的領域和內容,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的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促進小城鎮建設,最終實現經濟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不久前,雞西市與農墾分局推出了今年的《場縣共建實施方案》,按照『強化引導,市場運作;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突出重點,共促發展;聯手共建,互惠雙贏』的方針,著手建設場縣共建示范區。除農場為地方開展『三代』,共建農機合作社,農墾分局為地方培訓農民,在方正—虎林路上共建農業科技示范帶,對三縣(市)38個鄉鎮農業示范園區、362個村的科技示范田建設開展技術指導,共建水稻育秧大棚小區,互派掛職乾部外,各農場與地方鄉鎮統籌考慮城鄉規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勞動力就業轉移和社會管理,不斷拓寬合作領域,提昇共建層次,合作共建項目由以往的8項拓展到目前的58項。
雞西市下轄的雞東、密山、虎林三縣(市)的許多鄉鎮、村屯與農墾分局各農場、連隊『插花』式居住,他們鄰裡般的生活、一家人似的交往,無疑成為共建文明富裕小城鎮的堅實基礎。
密山市的裴德鎮與農墾分局的雙峰農場就是其中的『典范』:雙方交叉分布,房連脊,地挨邊。去冬今春,在雙峰農場,共建的數十棟樓房拔地而起,新建起的小城鎮粗具規模。裴德鎮的農民望著即將入住的新家,喜不自禁。
裴德鎮與雙峰農場共建小城鎮被列為全省試點,各項試點工作穩步推進。去年10月21日,雙峰農場與裴德鎮聯合召開乾部大會,宣布乾部任職決定,場鎮一套班子,兩塊牌子,一體化進入實體運作,聯合成立一體化試點五個推進工作小組,明確了工作任務與職責。裴德鎮居民拆遷一期安置工程,建設農民住宅小區16棟248戶19756平方米,二期工程23棟326戶27046平方米。248戶樓房已基本完成建設任務,今年完成二期安置工程。依托興凱湖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興凱湖管委會與農墾分局積極開展對接合作,加快興凱湖旅游名鎮建設步伐。興凱湖旅游名鎮一期工程於去年10月開工建設,累計完成投資5000萬元,計劃今年8月底前完成居民安置小區、萬國風情園旅游接待中心建設工程。虎林市的局鎮、場鎮共建工作有了新的突破,於2010年11月正式啟動東方紅鎮與東方紅林業局、迎春鎮與迎春林業局、東城鎮與慶豐農場的小城鎮共建工作。
走進虎林市迎春鎮,映入記者眼簾的是:街道寬敞整潔,樓房鱗次櫛比。而以往則是:因該鎮與854農場、迎春林業局相互交叉混居,很多事情你『推』我『讓』,多年來,髒、亂、差的城市形象曾令三方頭疼不已。
實行場縣共建,新理念引來了新變化,三方和和氣氣,沒有難住的事——共同規劃、出資200多萬元,鋪設了2.25公裡長的混凝土中心路;林業局出資300萬元,建成了佔地1.6萬平方米的休閑廣場、兩處景色宜人的休閑小區;鎮政府主動把環衛、自來水收費等權項交給林業局社區,鎮政府的相關開支也一分不少一並交出。如此運作,迎春區域內城建共投入1200多萬元。這筆支出,以鎮政府現有財力,攢上十年也未必拿得出來。
扳指算算,場縣共建用於城鎮建設方面的投入著實不在少數,雙方互惠互助,百姓深得其利。僅以修路為例,雞西地方與農墾近年共同籌資8億多元,共建200多條、1800多公裡通場通鄉通村公路,全市場縣道路已基本實現硬化『路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