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黑河
搜 索
代耕代種代收加速黑河市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2011-06-21 10:14:29 來源:黑河日報  作者:呂 游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黑河6月20日訊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黑河市積極探索墾地合作,利用農墾現代化大農機和農業技術優勢,充分發揮各類農機合作社的作用,逐步實現了由農戶自耕、自種、自收的傳統小型機械作業舊模式向農墾代耕、代種、代收的現代大型機械作業新模式的轉變,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全面加快了我市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創新『三代』模式拓展農業合作空間

  黑河市把擴大、提高農墾代耕、代種、代收面積和質量,作為全面提高農村科學種田水平的重要途徑,制定了3?5年『三代』推進計劃,逐鄉、逐村、逐年分解落實任務。計劃通過與農墾合資共建、合作共建、協作共建等方式共建合作社156個,作業能力達到1000萬畝,到2015年把1000萬畝耕地納入到合作共建農機合作社經營和農場跨區作業范圍。目前,合資共建農機合作社12個,合作、協作共建農機合作社30個,共建合作社作業能力250萬畝。

  針對農墾總局指導價格較高的實際,全市各縣(市、區)紛紛出臺優惠政策。愛輝區對跨區深松、起壟、應用農場栽培模式、土地規模經營等給予補貼,最高每畝補貼達20元,對推進力度大的鄉(鎮)、村屯分別獎勵5萬元、兩萬元。嫩江縣對代耕的規模經營種植小麥、玉米、馬鈴薯的由政府免費提供良種,采用大壟密植栽培的每畝補貼30元,農場模式化整村推進的每畝補貼20元。2010年,全市共給予農民『三代』補貼總額達到2000萬元,完成『三代』面積600萬畝。2011年,計劃完成『三代』面積700萬畝,計劃給予農民『三代』補貼2500萬元以上。

  目前,全市已完成『三代』作業面積385萬畝,其中,農場跨區作業105萬畝,共建合作社采用農場模式作業220萬畝,農場承包經營60萬畝。

  踐行『三代』模式助推農業現代化發展

  『三代』工作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通過『三代』模式,農場的現代農業科技派上了用場,農場的先進大型農機有了用武之地,加快了全市農業標准化實施進度,使科技直接轉化為生產力。

  北安市實施了總投資兩億多元的現代農業場縣共建整縣推進試點項目,10年合資共建的8個合作社已全部完成機械采購,正在進行場庫柵建設,提高了地方大型農機合作社建設速度和建設標准。孫吳縣依托農場模式化栽培技術,在沿江、群山、腰屯和孫吳鎮4個鄉鎮分別建立一個5000畝的德美亞玉米高產科技示范帶,在7個山區鄉鎮分別建立千畝以上的水飛薊示范區,與農場合作建立120畝的農業高新科技示范園。五大連池風景區積極與區域內農場、部隊農場聯手加強環境整治工作,實現共同保護、共同建設、共同發展、共享資源。2010年,墾地共建農業科技示范園區20個、面積2.2萬畝,輻射推廣農場模式化栽培技術500萬畝。2011年,墾地聯合建設的25個、2.5萬畝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已全部啟動,推廣農場模式化栽培技術550萬畝;航化作業計劃實施20萬畝。

  農墾『三代』以及共建農機合作社,促進了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目前,全市流轉土地520萬畝,佔農戶承包土地面積的56.8%,同比增長13%,流轉農戶8.76萬戶,佔承包農戶的44%;規模經營面積905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50.8%,同比增長21%。

  嫩江縣雙山鎮將全鎮4.7萬畝耕地全部流轉給鶴山農場,解放勞動力4010人。五大連池市新發鄉德安村由合作社統一經營耕地,與農場對接,將其中5200畝轉包給農場經營,其餘耕地由農場機械代耕。遜克縣新鄂鄉所提供的耕地全部為成片、面積大、壟長的地塊,既提高了作業效率,又提高了作業質量。愛輝區愛輝鎮外四道溝村利用龍門農場先進的農業技術,引進18套大馬力機械,整村推進農場大壟密栽培模式和農場模式化栽培大豆大壟密技術,取得良好效果。

  推進『三代』模式引發『四項』可喜變化

  在黑河市,『三代』模式呈現出了蓬勃生機,給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

  促進了農民思想觀念轉變。在『三代』中,農墾把標准化生產方式、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式帶到地方,樹立了現代農業樣板,農民在切身感受中轉變了思想觀念,現代農業發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促進了農業標准化水平提昇。農墾機械化生產和適時精量播種等標准化生產使農民大開眼界。目前,早熟密植高產栽培技術、大機械深松整地、毯式育苗等標准化生產技術得到廣泛推廣,與地方的大豆生產技術綜合組裝、消化融合,進一步促進了地方種植業標准化水平的提昇。

  促進了農民科技素質提高。共建中采取農場在重要生產季節向鄉鎮派農業技術人員、聯合組建專家講師團、選派農村農機人員到農場跟車學習等方式,對地方農民進行培訓和指導。近年來,我市與農場合作舉辦培訓班20多班次,聯合培訓農機駕駛人員350人,培訓科技示范大戶100餘戶,培訓專業技術人員200餘人,培訓農民2.5萬人次。

  促進了農村經營機制創新。通過承租、使用權流轉、入股等方式,使土地逐步向種田大戶、科技能手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集中,促進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推動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合理配置,收到了『不增土地增產出、不增資源增實力』的效果;強化農村雙重經營體制『統』的功能,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也使更多農村富餘勞動力從土地中轉移出來,促進了農民增收。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