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輝映致富路七裡地村奔小康——記海林市橫道河鎮七裡地村黨支部書記鄭太勝
憨厚、真誠的性格,豪爽、坦蕩的胸懷。雖然兼任橫道河鎮副鎮長,他的身上仍散發著濃厚的農民氣息,傳承著農民那種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優良品質。他11年如一日,為村民增收致富尋出路、為集體經濟拓財路,帶領村民走上了一條村興人旺、幸福和諧的致富路。他就是海林市十大富民書記、優秀共產黨員鄭太勝同志。
十一年前,他在群眾期望的目光中當上了村支書,十年後,七裡地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1年前的七裡地村,致富沒出路,發展沒思路,吃水靠肩挑,幾條『水泥路』。人心散,士氣低,這個僅有86戶,210口人的小村莊,人均收入不足千元,債務卻高達40多萬元,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省級貧困村。鄉親們知道鄭太勝有帶領大家走出貧困,奔向小康的本領,在換屆選舉時一致選他當村支書。11年間,在他的帶領下,七裡地村一年甩掉窮帽子,三年過上好日子,五年當上榜樣村,十年走上幸福路。如今的七裡地村,標准的水泥硬質路、一排排紅磚瓦房、健身房、垂釣園、迷你高爾夫球場、文化長廊、佔地8000平方米的抗聯廣場、偶有幾座別墅點綴其間,給整個村子增加了幾許動感,平添了幾分靈氣,儼然一個生態優良、環境秀美的度假山村,令人心馳神往。每年接待游人7萬多人次,旅游收入150餘萬元,2010年村民人均純收入8742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垂釣村、生態村、文明村、牡丹江地區規模最大的數字電視使用村。榮獲牡丹江市級旅游業『一品村』、牡丹江市級十佳魅力鄉村,鄭太勝也榮獲海林市十大富民書記、牡丹江市級先進支部書記光榮稱號。面對成績和榮譽,他很謙虛,一再強調,都是黨的好政策、好領導、社會各界幫助、村裡百姓共同努力,纔有七裡地的今天。
七裡地村一窮二白的狀況,決定了老鄭走的是一條艱難的起步之路。
七裡地村一窮二白的狀況,決定了老鄭走的是一條艱難的起步之路。上任之初,老鄭很是頭疼,他說:『當時感覺真像是接了個燙手的山芋,天天考慮尋找一條脫貧致富之路,讓鄉親們盡快富起來。』他帶領村委通過對村情的深入分析,意識到七裡地村發展旅游業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區位、資源和文化優勢。於是,把村子發展的出路定位在生態旅游村上。在鎮黨委、政府的引導和幫助下,向旅游業方面發展。那時村裡的基礎設施太薄弱了,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村裡誰家娶媳婦,要先把坑坑窪窪的『水泥路』鏟鏟、墊墊,要不新媳婦都接不進村。村裡車都進不來,談何發展旅游產業?於是修路就成為他上任以來謀劃的第一件大事。修路是好事,可沒有錢,怎麼辦?他就發動群眾,按每家人口劃分長度,包乾到戶。只要你是這個村的村民,只要你從這條路上走,就要修。對於個別不修的,鄭書記也有招。他找來一塊牌,誰家不修路,他就在牌上寫上那家戶主的名字,訂在路旁。大伙走在路上就會邊走邊議論,這是老張家沒修、那是老李家沒修,不修路的人家臉上掛不住了,就把自己責任內的路段修上了。
他說:『一件事兒看准了,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
路修好了,老鄭又開始琢磨改善村民生活質量,2001年,他提出引山泉水上山,安裝自來水。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山裡的七裡地人怎麼也不相信,這通往山頂全是石頭路,怎能鋪設管道?年歲大的人更是搖著頭下了結論:『安裝自來水?弄不成!』面對反對和質疑,老鄭沒有退縮,他挨家做工作,苦口婆心的談,通過艱苦的思想工作,有40多戶看面子,算是同意出資安裝。5月份開工,弄來風鎬,找來炸藥,通過『打眼下藥放炮蹦、風鑽打石連夜轉』的方式,用螞蟻啃骨頭的精神,硬是鋪就了一條通往山上的管道。11月份2000米主管道鋪成後,許多村民找到鄭太勝,紛紛表示:『我家也要接自來水。』就這樣,到12月份,全村都吃上了自來水。大伙信服了,這個小鄭還真能乾點事!老鄭就是這樣一個敢於向『不行』叫板,善做『行』字文章的人,他說:『一件事兒看准了,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
面對村民期待的目光,他失眠了。
2000年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以後,禁止林業采伐,斷了七裡地村靠山吃山的老路。怎麼辦?鄉親們把期待的目光對准了他們信賴的鄭書記,面對鄉親們期待的目光,老鄭失眠了。村裡地少,山再指望不上,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謀出路了。老鄭帶領著鄉親們出山了,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沒有名氣,對基建活一點也不懂,只能到到工地找些不起眼的小活乾,有時還要和老板好說歹說,陪笑臉,纔能找到活。但老鄭認准一個理,不論多苦,掙錢就行,有時掙夠飯錢就行,乾小活也不嫌。有一年去通江出勞務,那的天冷啊!有的村民凍的受不了,思想動搖了,禁不住嘀咕:『不行咱回去吧!』臨陣脫逃不是老鄭的性格。他鼓勵村民說:『來了,就好好乾,咬咬牙就挺過去了。』堅持下來以後,收入都不錯,活乾完了,每人收入都在7000元以上,要知道,那可是當時村民一兩年的收入,大家都很高興。就這樣,經過長期艱苦的磨練,後期慢慢琢磨,特別是老鄭帶的隊伍乾活肯賣力,重信譽,逐漸打開了局面。現在每年都能找到活乾,全村有80多人利用農閑時間外出勞務,每年收入都在萬元以上。
修佛手山旅游環線,是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這活沒人乾,咱自己乾!
2008年,老鄭和班子成員認識到修佛手山旅游環線,對村裡旅游發展的長遠有利。可是施工隊來了一瞅,這山太陡,活沒法乾。施工隊請來了一撥又一撥,就是沒人願乾。老鄭的倔勁再一次爆發,沒人乾咱自己乾!村支部將村民代表和經驗豐富的老年人請到村委會,集思廣益,共同制定了『全民動員、分兵多路,發揮特長,分組共建』的方案,組建了6個小分隊,成立了黨員突擊隊。年輕力壯的修山坡路、年齡大的修平地路、婦女做飯送水。白天乾完活不管多累,晚上班子成員碰頭,商議一下進度、村民代表,大伙百姓坐到一起嘮嘮怎麼能統籌安排,按時完工。到了施工後期,在上不去機械設備的情況下,每塊重達150多斤的石板,平地抬都相當吃力,更別說往山上抬了,上年歲的主意多,找到了四個人在中間抬著,前面的人把石頭綁上拽著,後面的人推著的方法,冒著烈日酷暑,忍受蚊蟲叮咬,6公路環山甬路,20天完工,創下橫道鎮歷史上修路的奇跡。
想乾點實事,可又沒錢,他說:『日子窮,咱有窮算計。』
6公路環山甬路,20天完工,修個村場所卻整整乾了兩年半。這老鄭是怎麼了?辦事如此拖拉?原來,村裡沒錢,一分錢憋倒英雄漢,鄭太勝陷入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境地,但這也難不倒老鄭,他會『撿』。他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纔智,把建築工地扒房子的舊磚舊瓦撿回來重新使用。由於房子靠近山根需要修築護坡,當時301國道有一段路面改造,老鄭搶先包下了這項工程,白天修路,晚上把刨下來的水泥塊拉回去修護坡,既賺到了錢,又解決了護坡問題。就這樣,一年打基礎,二年落框架,足足用了兩年半時間纔建成。現在租給北蟲草種植基地,年租金收益2.8萬元,拓寬了七裡地村的財路。
老鄭不但會撿,他還能『偷』。02建廣場一期工程時,他帶領班子成員,天天泡在工地上跟著乾,邊乾邊偷藝,等廣場建了一半,他也學會了修建廣場的技術。他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對不起,這活不用你們乾了,我們自己來,把施工隊給辭了。後來,組織村民把另一半4000平米完工,這一下就節約了上萬元的施工費。再後來,甚至周邊地區修建廣場他們能出去攬活掙錢了,大伙對他的聰明勁佩服得不得了。
面對困難群眾,他感到痛心,他說:『百姓有難,咱不幫,誰幫?』
老鄭不是帶領村民在外忙著富餘勞動力轉移的事,就是忙著村裡的事,偶爾在家也經常是接到電話披上衣服就走,家裡的事一點也指望不上他,日子久了,妻子難免報怨,說他對這個家沒感情。可說他無情,村民們不願意了,任桂傑老人更是一百個不同意。有一年,老人腿摔折了,醫療費要一萬多元。家裡困難,沒錢手術,鄭書記就號召全村黨員、群眾為她捐款。村民也不太富裕,捐了3700元還不夠,手術做不成,鄭書記就找院長說情,院長為難的說:『我們醫院是面向全市的,都像這樣要我們照顧,也照顧不過來呀!』老鄭就醫院、鎮上、民政局挨個部門跑,經過多方奔走,後來手術是做了,出院時又因為拖欠醫療費,主治醫生不讓出院,老鄭又多次找院長軟磨硬泡,終於感動了院長,點頭減免了部分費用。老鄭一直就是這樣,不論誰家遇到困難,他都要幫一把,他常說『百姓有難,咱不幫,誰幫?』
他從來不報銷旅差費,他說:『村裡現在還不是很富裕,就那麼地吧!啥時村裡富有了,再說。』
為了村裡的發展,他經常出門在外,但他從來不報銷差旅費,從當上村支書起一直到現在,用他的話說,村裡現在還不是很富裕,就那麼地吧!啥時村裡富有了,再說。可是,大家都很清楚,他沒想過真的要報銷。
乾了11年的村支書,村民的腰包鼓了,村裡的發展有出路了,他的財路卻受到損失。前些年,他有一個林蛙場地,養林蛙,很好的產業,用他的話說,明擺著是光掙不賠的買賣。但當時村裡的事多、活多,甚至連兩口子打架了,也要他出面調解,事事離不開他。特別是當時村裡建廣場,顧了林蛙這頭,顧不上村裡的工作,他一咬牙,狠狠心把林蛙場地賣了。當時看就損失了40多萬,按現在眼光看,損失更大。
看著村裡的黨員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他感到非常欣慰。
這些年,黨的富民政策好,村民得到的實惠多。從老鄭為首的班子成員和村裡黨員的身上,看到了黨的先進性,黨員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積極向黨組織靠攏。老鄭沒有被年輕後生取而代之的危機感,他由衷的笑了。這些年,他嘗到了黨員多了好乾活的甜頭。記得有一年,年三十,山上流下來的水漫到了路面,結成大冰壺,影響村民出行。這讓村乾部很為難,大三十的讓誰去刨冰?村乾部為難地把電話打給了老鄭,問他怎麼辦?老鄭想了想說:『給黨員打電話,所有黨員都來刨冰。』問題解決了。平時工作有什麼難處,就把黨員召集起來,大伙合計。這時黨員就感覺自己身份不一樣,是黨員,很光榮,要事事衝在前頭,還要影響和帶動大家統一思想。就這樣,通過黨員凝聚了人心,增強了戰斗力。為此,村黨支部每年都要新發展2名黨員,並始終堅持每月開展一次『黨員學習日』活動,哪怕是到大慶、通江等地施工時,也要組織黨員利用工閑時間學習,不斷提昇黨員的理論素質和思想意識。
面對未來,老鄭有自己的思路,他很謙虛地說:『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還要建一個游泳池,建一個人工瀑布,重點解決游客來了留住不人的問題。』雖然前方的道路依然不平坦,但是困難壓不倒以鄭太勝為首的七裡地人,七裡地村正在發家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