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7月2日訊 『我的房子在地段街上,現在租出去了,一個月1500元,然後我和老伴用這筆錢住到了福利院,這裡吃住都有人管,一點也不操心。』1日,記者在哈市安康社會福利院見到許會影大娘時,她正和老姐妹們開心地聊天。
許大娘今年已經84歲了,老伴李大爺87歲。許大娘說,自己有兩個兒女,都已經到了五六十歲的年紀,孩子們都很孝順,也願意接他們過去住,但考慮到別給兒女添麻煩,她和老伴一商量,每個月從退休金中拿出1800元,再加上房租錢,兩人可以住到哈市最高檔的福利院裡,大家都省心,這裡還有很多老人做伴、聊天,日子過得挺快樂的。
和許大娘相比,同住在安康福利院的崔煥琴大娘更想得開,她和老伴乾脆將房子賣掉了,將福利院當成了自己的家。
崔煥琴講,她今年61歲,身體多病,要靠輪椅行走,平時全靠老伴照顧。她一個月僅有1000多元的退休金,原本想把房子出租,但租金少不夠住養老院的費用,去年她把房子以29萬的價格賣了,這筆錢夠他們倆在這裡住個十年八年的了,攢下的退休金可以用在身體的康復上。
據哈市安康福利院負責人介紹,該院入住的200多位老人中,有三分之一是出租或賣掉房子住進這裡的,既減輕了兒女的負擔,又能得到全方位的照顧。
年輕時人養房老年後房養人
『以前老人在家一天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現在住到老年公寓有吃有喝,還有人聊天,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哈市民眾老年公寓經理劉彩霞從事養老事業十幾年,她說,以房養老是這兩年纔開始在哈爾濱流行的養老方式,說白了就是年輕時人養房,老了後房養人。
家住安埠小區的孫大娘來民眾老年公寓前獨居,兒女一周纔能來看一次,孫大娘白天對著房頂發呆,晚上看電視解悶,感覺非常孤獨。年初老人腿摔傷了,因為救治不及時沒少遭罪,後來兒女決定把房子租出去,用租金送老人住公寓。現在孫大娘和兩個老姐妹住在一個屋,每天唱歌、打牌、遛彎,精神狀態都不一樣了。
記者走訪了解到,很多市民對以房養老持肯定態度,而且認為這是未來人們養老的一個趨勢。其中丁克一族表示非常歡迎,他們認為自己沒有子女牽掛,將房子出租或賣掉,加上養老金,退休後去養老院,有時住,有時出去游山玩水,生活會很幸福。
以房養老有經濟賬可算
香坊區居家養老服務協會秘書長閻錫昌介紹,哈市目前正在香坊區幸福鎮建設首個敬老社區,前來諮詢的老人非常多,目前已報名的200多位預訂者中,很多都是以房養老者。因為該社區的入住條件就是以租賃為主,老人可以用自己的房子等值置換,也可以用抵押方式來這裡養老。
閻錫昌說,以房養老是一種舶來品,在國外又被稱為住宅的期貨化、住房反向抵押貸款,在國內主要演變為老人將自己的產權房出租變賣,到老年公寓接受養老服務的一種方式。
閻錫昌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以62歲的李大爺為例,他獨居一套35平方米的老式住房,這套房子如果出租,每月可收入1200元,目前哈爾濱老年公寓平均每個月基本花費800元,老人每個月就可有400元節餘,再加上1300元的退休金,生活相對比較寬裕。如果李大爺將房子賣掉,可以獲得30多萬元的收入,花上十幾萬元將來就能在敬老社區獲得一套使用權幾十年的租屋,而餘下的十幾萬老人可以存銀行吃利息,也可以作為冬天去南方當『候鳥』的費用。
哈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處長石大慶介紹,哈市目前各類養老機構入住的老人多數都有自己的住房,一部分老人之所以選擇把房子出租,住進老年公寓,是因他們想改變生活環境,用租金支付住老年公寓的費用,而每月的退休金用於購買日常用品和改善生活,使老人生活有保障。
賣房養老
存在觀念障礙
據哈市有關房產專家介紹,老人若想以房養老,首先必須擁有對房子的產權;其次,無子女的老人容易接受,有子女的老人過不了感情關,怕鄰裡說三道四。
石大慶說,以房養老在國外非常普遍,主要是采取銀行『倒按揭』,國內上海、南京等城市也嘗試過這樣的方式,但都沒有成功,主要還是市民的觀念問題。『但存方寸地,留於子孫耕。』對於老人來說,房子住了大半輩子,都有感情了,將自己居住多年的房產抵押變賣,而無法留給子女,這樣的現實,一下子難以接受,而子女也會阻止老人賣房來養老。
在哈市,政府部門雖沒有正式推出此項服務,但民間以房養老卻早已悄然興起,並且多以出租房屋的形式。石大慶認為,在如今房子持續昇值的情況下,晚年通過房子保障自己的生活,會是不錯的選擇,也是很值得探索的一種養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