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七臺河
搜 索
七臺河市衛生事業構築92萬人民健康屏障
2011-07-06 09:58:58 來源:東北網-七臺河日報  作者:趙雲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周雪鋒攝

  東北網7月6日訊 從『赤腳醫生』到接受高等教育的專業醫護人纔,從破舊低矮的老建築到設備齊全的醫院,從『病急亂投醫』的治標到『預防保健為主』的治本,一路走來,我市無論是醫療環境,還是治療手段,都發生了質的飛躍。現在,市民看病可以選擇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可以選擇去醫院,農民看病可以不出村,居民看病可以不出街道,特別是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民得到大病醫療救助,經濟負擔大大減輕。可以說,幾十年來,我市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受惠最大、最多的是普通老百姓。

  醫療條件越來越好

  翻開七臺河衛生事業的歷史畫卷,自1958年10月,煤礦籌備處衛生所建立,它開闢了七臺河衛生事業的新紀元。之後,我市的醫療衛生機構漸漸發展起來,但由於建設起步晚,資金投入不足,城市醫療衛生單位經濟虧損,設備短缺,房屋破舊,人員不足,鄉鎮衛生院更是舉步維艱,聽診器、血壓器、溫度計老三樣很難滿足人民群眾求醫治病的需要。

  從醫幾十年的村醫耿守民在窗明幾淨的鐵山鄉鐵東村衛生所裡,講述了他親身經歷的農村醫療從無到有、從有到好、從好到強的巨變。那時鐵山大隊有4名赤腳醫生,耿守民就是其中的一名,他們負責鐵山、鐵西、紅星小七隊3個自然屯醫療工作。耿守民常常背著小藥箱,走村串戶為村民看病。上世紀70年代末,冬季易發克山病和一氧化碳中毒,耿守民所在的衛生所沒有病床,只有一鋪大炕,來打點滴的村民就坐在炕上。點滴用具和現在的不同,為掌握好點滴速度,耿守民只能用女同志用的黑色發夾夾著點滴管,用它來控制快慢。如今,在省、市、區財力的支持下,一座新的衛生所——鐵東衛生所按照『三網四化』的要求建成了。鐵東衛生所與其他農村衛生所格局統一,潔白的牆壁,嶄新的鋁合金藥櫃,乾淨的被褥,為患者提供了溫馨的就醫環境,衛生所基本可以做到小病不出村、急診能處置,可以進行常規的兒童免疫接種、孕產婦保健以及計劃生育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成了村民們的『健康驛站』。

  全市城鄉衛生環境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全市村村有標准化衛生所,每個鄉鎮有一所標准化的衛生院,每個街道有一個標准化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備和人員均達國家標准。新建市人民醫院、市縣疾控中心、120急救中心,勃利縣新建縣中醫院、縣人民醫院,正在籌建中的2萬平方米的市中醫院、市婦幼保健院等一批亮點工程,成為七臺河的一道道風景,更新和增加了CT、核磁等先進的大中型醫療設備,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群眾的就醫環境,緩解了百姓就醫難、看病貴。

  據市衛生部門統計,全市現有衛生醫療機構658個,比2001年的616個增長了6.8%,其中醫療機構272個,公共衛生服務機構16個,村衛生所(室)370個。城市和農村的醫療條件都提高了。市人民醫院門診綜合大樓、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勃利縣人民醫院等一批標志性建築相繼建成投入使用,美國超導核磁共振、高壓氧倉、德國西門子16排螺旋CT等一大批高新醫療設備被廣泛應用。全市醫療衛生基礎設施落後的面貌得到了改善,醫療整體服務功能得到了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城鄉衛生為主體、社區衛生為輔助、民營個體衛生為補充的新型醫療衛生服務網絡。

  百姓看病越來越方便

  年近七十的李大爺家住彩城社區。前些日子,他覺得不太舒服,就到市人民醫院看病。量血壓,做B超檢查,開處方,整個過程只用了半個多小時。『這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李大爺說。

  李大爺向記者講述了自己親身經歷的看病情形:『我兒子八九歲那年的一個晚上,他突然肚子疼得厲害,我背著他,在漆黑的夜裡深一腳淺一腳來到村醫家中。受醫療條件所限,村醫只能看頭疼腦熱的小毛病。無奈之下,我連夜又背著兒子趕到10裡外的鄉衛生院去診治。』他說,那個時候農村醫療條件太差,看個病走路遠不說,還不一定能治療。『現在可好了,小毛病,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就可以治,一些稍微復雜的病上醫院就行了。』

  建市以來,我市城鄉醫療衛生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醫療綜合服務功能大為增強,社區衛生服務水平顯著提高。近年來,在大力提高醫療技術水平的同時,我市著力打造基本醫療服務圈。

  『現在,醫院集醫療、保健、防疫為一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能開展以前只有大醫院纔能開展的四肢骨折、闌尾炎切除、胃腸道穿孔修補等手術,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事。』衛生局有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健康意識越來越強

  曾經有一句順口溜形容看病難:小病拖,大病捱,不行纔往醫院抬。這話不假,那時候,人們即使得了病,吃點去痛片頂一下,就算治病了。

  以前新生兒的破傷風,嬰幼兒的麻疹、天花,都被誤認為是做人必經的門檻,不算病。市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劉莉告訴記者,那時還沒有麻疹疫苗,老百姓都認為麻疹和天花是每個孩子都會得的。小孩子只有出過一次疹子,以後纔不會再得。那時老百姓根本就沒有預防的觀念,告訴他們應該給孩子打預防針,還有很多老百姓不願意打。劉莉說,那個年代老百姓認為只有生病了纔需要打針,經常有人看到去打預防針的醫生就跑。現在人們預防保健意識明顯增強了,居民只要感覺到身體不舒服,就會立即到醫院、診所進行及時的檢查和治療,平時做各項體檢和采取預防措施也積極主動了。

  百姓實惠越來越多

  『現在看病比從前容易了,花的錢也少了。村村都建了衛生所,乾淨、衛生,讓人放心。我幾天前在這裡治好了重感冒,只打了3天針,花了百八十塊錢。這兒的大夫開的都是最便宜的藥。』家住桃山區的王淑萍女士告訴記者。

  不僅王淑萍感受到了我市醫療環境和條件的變化,不少市民也發現醫院的診療費用降下來了,不少檢查項目取消了收費,醫院藥品價格與外面的藥店持平,醫務人員的服務態度也更好了。

  對這些變化,衛生局有關負責同志將其歸結為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平穩推進。作為黑龍江省唯一的全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市,我市按照『老百姓得實惠、衛生事業有發展、醫務人員待遇和積極性有提高、人民群眾醫療有保障』的醫改思路,先後出臺了試點方案和17個配套文件,安排專項經費,制定優惠政策,全面推進試點工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醫改措施是實施了『3215』惠民工程,緩解了百姓的看病『難、貴』問題。實施了『十免、十降、十提高』三大惠民措施,免收患者普通門診掛號費、門診靜點費、市內120急救車輛轉運費等十項費用;降低核磁、CT、彩超、大生化等十項大型設備檢查費;提高大病救助報銷最高支付限額、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金最高支付限額、城鄉居民人均公共衛生服務經費等十項費用標准。同時,啟動城鄉衛生一體化、『三保合一』兩個試點。實行市、縣、鄉、村一體化管理,將全市所有縣、鄉醫療衛生機構全部由市級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管理,將村衛生所(室)全部納入鄉鎮衛生院管理。將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統籌管理,努力實現經辦機構、服務流程、政策體系、網絡平臺『四統一』。實行社區首診、雙向轉診、醫師多點執業、臨床路徑管理、醫療信息公開五項制度。據不完全統計,通過開展路徑管理,患者平均住院費用降低近20%,平均住院日縮短了2天,得到廣大患者的一致贊譽。

  在居民的眼中,我們深深體會到衛生事業一點一滴的變化都和老百姓有著密切的聯系。回首過去,更要面向未來。今後衛生事業的發展將以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為目標,重點加強農村和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防控重大疾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強化醫療衛生監管和法制建設,提昇醫療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努力實現全市衛生事業跳躍式發展,建立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和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的,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現代衛生服務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樣化的醫療、預防、保健需求,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為全市經濟發展和人民健康服務。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