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7月23日訊 全省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現場會於21~22日在牡丹江市召開。會議提出我省將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新領域,開闢農民增收新渠道,千方百計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副省長呂維峰出席會議並講話。
據了解,2004年以來,我省農民收入實現連續7年快速增長,但目前仍存在全省農業結構不盡合理、農民增收任務艱巨等問題。會議要求各地在今後工作中做好以下幾點:
加快種植結構調整,挖掘糧食增收潛力。各地要不斷優化種植結構,擴大玉米、水稻等高產、高效作物種植面積。全省力爭用3~5年時間實現玉米9000萬畝、水稻5000萬畝、大豆5000萬畝的『955』種植結構,打造規模大、標准高、產能強的優質糧食生產帶,使糧食生產能力得到更大釋放。
發展畜牧業,實現過腹轉化增收。要加快培育養殖大戶和現代化飼養場,發展專業化養殖小區,促進飼養方式轉變,提昇畜牧業規模化養殖水平。今年,全省要完成新建奶牛規模場380個、生豬規模場1196個。同時,推進肉牛、肉羊及家禽的規模化養殖,力爭全省規模化比重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推廣奶牛群體改良、青黃貯、全混日糧和肉牛改良等先進實用技術。重點啟動省級100個標准化示范場的認證工作,加快養殖基地區域化布局。
發展設施農業,提昇資源產出效益。各地要緊緊圍繞市場需求,發展棚室蔬菜、林果、花卉等高品質、高附加值和反季節、超時令農產品生產。對於已建完的棚室,要提高利用率,防止出現棚室閑置問題。鼓勵各類經營主體注冊商標,申報地理標志,提高龍江無公害、綠色有機品牌的市場競爭力和佔有率,把我省蔬菜產業做大做強。
發展特色產業,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全省各地要從資源稟賦、區位條件和產業優勢出發,引導和支持農民加快發展特色種植業、特色養殖業、特色手工業和休閑業,具備條件的地方要加快整村、整鄉(鎮)、整縣(市)推進,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發展格局。
發展勞務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隨著我省大機械普及應用,勞動生產率提高,種植業生產需要勞動力將進一步減少。各地要加大政策扶持和轉移服務力度,加快農村勞動力常年轉移。到2015年,全省要轉移農村勞動力560萬人以上,勞務收入佔農民收入比重達到3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