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五心』工程『實打實』 真心服務惠民生
2011-07-26 14:18:34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五心』工程『實打實』真心服務惠民生

——五大連池市青山街工委創先爭優紀實

  近日,年近七旬的李傳東老人從上海回五大連池市探親時驚訝的發現,幾年沒回來,老家已經『大變樣』,休閑廣場多了,活動室、棋牌室多了,這回可不愁沒有地方去健身、娛樂了,老人逢人便說『真是沒想到』。這樣的情景,是五大連池市青山街工委實施『五心』工程的一個縮影。

  在創先爭優活動中,青山街工委按照市委的總體部署,緊緊圍繞『創先為民科學強街、爭優提質和諧發展』,深入開展以排懮解難暖民心、淨化環境順民心、轉變作風貼民心、豐富生活樂民心、維護穩定安民心為主要內容的『五心』工程,奏響了打造和諧社區、建設幸福家園的新樂章。

  排懮解難暖民心

  『群眾利益無小事,我們一定要把群眾的小事當回事,只要能為黨委政府分懮、為居民群眾解愁,再苦再累也不算什麼。』這是青山街工委李明岩書記常說的一句話。

  青山街工委轄6個社區,共有13601戶、39346口人,街道、社區服務面廣、工作量大,日常工作繁雜而瑣碎。聯通社區一個居民區的下水管線由於老化破損嚴重堵塞,髒水溢滿了巷道,嚴重影響了居民日常生活,但因為相關住戶對維修意見不統一,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看到幾十戶居民焦急的目光時,李明岩書記對班子成員和社區負責同志說:『這事兒咱得管,而且要管好,不然對不起大伙對我們的信任。』於是,街道、社區組織老黨員一對一的做居民思想工作,進東家、串西家,講事實、擺道理,僅居民代表會就召開了5次。通過黨員們真誠細致的工作,32戶居民最終達成一致意見,每戶出資200元重新鋪設了管道。下水通暢了,困擾幾個月的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居民們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青山街工委轄區有1000多名『五七工』、『家屬工』,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他們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當得知我省把『五七工』、『家屬工』納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范圍的消息後,盼望了多年的老人們急切地湧到了街道,諮詢相關政策,辦理參保登記手續,大門連續被擠壞了4次。街工委急群眾之所急,抽調了50名工作人員,每天從早忙到晚,考慮到冬天路滑,他們在辦公樓的樓梯鋪上了地毯;對於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安排人員把他們背到樓上或直接到老人家裡登記,並收集相關證明材料。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黨員衝在前、做在前,克服了諸多困難,保證了辦理工作順利完成,讓1000多名『五七工』、『家屬工』第一次領上了養老金,感受到了黨的關懷和溫暖。

  還有一件件的『小事』,讓居民深深為之感動。2011年春節,街工委組織六個社區黨支部開展了『送年夜飯』活動。參加送年夜飯的社區工作者都是女性,在家中既是兒媳,又是母親,她們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把包好的餃子送到了社區貧困戶的家中。當來到三社區一戶居民家中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他托著因意外事故致殘的左腳坐在炕頭,年幼的孩子坐在父親身旁,年長的孩子蹲在地上燒火,鍋內的水滾開著,屋內沒有一件像樣的物品。當被問及准備吃什麼年夜飯時,年幼的孩子稚嫩地說:『家裡沒有准備年夜飯』,『沒關系的,看,我們帶來了餃子』。餃子下鍋了,陣陣香味飄滿了整個屋子,面對如此特別的年夜飯,孩子的父親哽咽著說不出話來,他們一家人臉上露出了笑容。

  在創先爭優活動中,青山街工委為社區無業人員聯系工作,實現就業537人,辦理優惠證243個、求職登記證267個,辦理小額貸款242萬元,為439名下崗失業人員辦理社會保險補貼52萬元,為1700個低收入家庭發放生活補貼8.5萬元。協調市就業局對有一定文化的青年進行技能培訓,並提供就業崗位,2010年勞務輸出1085人次,實現勞務收入870餘萬元。為困難戶、殘疾人、孤寡老人開展送溫暖活動,今年上半年,走訪慰問貧苦戶500餘戶,為他們送去了米面等生活用品,組織黨員和居民為患有先天性心髒病的兒童張叡欣捐款1萬餘元,協助房產部門為低保戶發放了住房補貼,協調民政部門為13戶重病居民進行了大病醫療救助。

  淨化環境順民心

  創造一個乾淨、整潔的生活環境,是社區居民群眾的共同期盼。

  環境衛生管理,一直是街道工作的『老大難』。青山街工委在環境衛生整治工作中不斷創新思路,抓好薄弱環節,使街頭巷尾『淨』了起來,轄區路段『綠』了起來,展示出了清潔、整齊、優美、文明的形象與魅力。

  街工委招聘了70名保潔員,對轄區內364條巷道全天候保潔,實行周檢查、月評比、年考核,建立了環境衛生管理長效機制。城鄉結合部的49條巷道髒亂差,是環境衛生整治的重點,每年五、六月份,街工委都協調市直部門對巷道進行全面整修,街道社區黨員和居民也積極參與整修,清垃圾,挖邊溝,鋪砂石,切實改善了居民生活環境。

  青山街工委從滿足居民群眾的生活需求出發,在小區、樓院實施了綠化、美化、香化工程,動員黨員群眾800餘人見空植綠、見縫插綠,在社區巷道種上了花、草。這項工作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的花苗剛出來就被雞鴨拑了、被垃圾埋了、被雨水衝走了,社區黨員不厭其煩地多次補種花苗、看護、澆水,勸阻著亂倒垃圾的居民。每年夏季,看到巷道裡處處鮮花、充滿花香,他們的心情格外舒暢。

  轉變作風貼民心

  『開展創先爭優活動,重點要在『創』和『爭』上下功夫,創建先進基層黨組織,主要體現在為居民服務上;爭當優秀共產黨員,重點是在居民黨員中樹立典型,用身邊的人、身邊的事來感染和帶動居民群眾』。這是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劉銘到青山街工委檢查工作時,對街道開展創先爭優活動提出的要求。

  2010年趕上了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市區近4萬人口中,拆遷戶多,空掛戶多,流動人口多。面對復雜的普查情況和高質量的任務要求,建安社區黨支部書記姜本艷說,『我是共產黨員,工作就是要咱乾在前面,再苦再累,咱們也得往前衝!』。從摸底調查工作開始,姜本艷與普查工作人員一道,秉著不重不漏一戶的原則,挨家挨戶走訪、詢問,記錄人口普查摸底調查的基本資料,累計加班時間超過150個小時。為了不打擾居民的休息,她們放棄休息時間,在晚上、雙休日及住戶上班前半小時入戶,提高了入戶率和成功率,使普查工作得到了迅速推進。

  2010年7月底,五大連池市連續遭受強降雨的襲擊,多處民宅發生積水內澇,尤其是市郊靠近防洪大壩的平房受災嚴重,屋內積水最深處達60公分。面對又髒又臭的積水,街道、社區黨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毫不猶豫地把鞋子一脫、褲腿一挽,趟入積水中搬運被淹物品,轉移受災居民。很多居民看到街道社區黨員身先士卒,深受感動,也紛紛加入到搶險隊伍中來。

  居民吳長勝家的房屋地勢較低,每年雨季都被水淹。吳長勝有智障,他的母親70多歲,精神不好,常年不出屋。街道、社區黨員去勸說老人抓緊轉移,她舉棒就打,一次,兩次,三次……不知勸了多少次,但老人仍固執己見,就是不肯離開。看到積水已經快到炕沿了,情況十分危急,黨員李廣軍頂著老人的打罵,迅速將老人背了出來。在場的居民看了,豎起大拇指說,『非親非故的,為老百姓受這樣的委屈,你們真是不容易呀。』

  豐富生活樂民心

  『老王頭,吃完飯了嗎,咱們跳舞去!』每天晚上,住在移動社區的林大爺總會招呼樓下的退休乾部王學軍去休閑廣場跳舞、休閑,這已成為了他們生活的一種習慣。

  為了解決社區活動場所少的問題,青山街工委積極爭取市委、市政府支持,幾年來,市裡投入2000萬元進行了青山公園昇級改造,新建、擴建了總面積3.3萬平方米的3個休閑廣場,投入640萬元建設了多功能體育館,並引導民間資金興辦了一批活動室、棋牌室,為社區居民健身、娛樂創造了良好環境。各社區依托青山公園、休閑廣場等場所,積極組織居民開展健身操、秧歌、太極拳、交誼舞等活動,每天早、晚參與活動的居民群眾近萬人。

  今年以來,街工委相繼舉辦了以『擁有健康,擁抱明天』、『建和諧社區』、『創先爭優促發展,城鄉攜手慶七一』、『紅歌飄過90年』等為主題的廣場演出,黨員乾部和居民群眾同臺演出,每次都有幾千名居民群眾觀看表演。

  依托老年活動室、社區文化活動室和市體育館等場所,街道、社區積極開展書法、棋牌、球類等活動,並舉辦花卉展、老少同樂趣味運動會、鄰裡百家宴等活動,豐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針對移動社區位置偏遠、無活動場所的實際,經街工委研究,騰出社區一樓大廳作為文化活動室,開設棋類、牌類、琴類、書畫等居民喜愛的活動項目,免費對社區居民開放,每天吸引近百人前來活動,受到了居民的普遍歡迎。

  維護穩定安民心

  青山街工委打造社區『安居』工程,群眾拍手叫好。為了保證社區居民安全及社會秩序穩定,各社區主任、治安員、黨員志願者始終堅持工作在維穩工作一線,每年排查化解多起家庭矛盾、鄰裡糾紛、信訪案件,對轄區法輪功練習者及時做好矯正、幫教。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佩戴袖標的社區治安員,他們為鄰裡紛爭化乾戈為玉帛,為迷途的老人尋找親人,他們的辛勤工作,讓群眾感受到了和諧與安寧。

  今年4月份,麗都小區居民反映一樓居民王喜文在家中經常放水、點火、敲牆,嚴重影響鄰居的生活。據了解,他常年不出門,孤身一人,白天睡覺,晚上擾民,可能患有精神病。街道社區乾部協同公安、民政工作人員立刻趕到現場,冒著被打傷、砍傷的危險迅速將其控制,隨即送往北安做了精神病鑒定。在確定其病情後又與民政、信訪部門聯合為他聯系精神病院,經過治療他的病情有所好轉,小區居民們的生活又恢復了平靜。

  『我一定好好學習,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移動社區居民李某接過社區書記送來的一份職教登記表,激動不已。他是刑滿釋放人員,由於沒有一技之長,出獄後常常四處碰壁,找不到穩定的工作。了解他的情況後,社區黨支部書記主動上門與他談心,鼓勵他重拾生活的信心,並幫助他聯系職教中心免費培訓電焊技術,以自食其力、服務社會。培訓結束不久,他就找到了一份電焊工作,有了穩定的收入,現在他已經組建了幸福的家庭。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