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我省柞蠶放養量居全國第二
2011-07-28 09:12:47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曲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7月28日訊 27日,省商務廳組織召開的全省繭絲綢工作會議在牡丹江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2010年,全省實際利用柞坡資源110萬畝;育苗栽桑15萬畝,同比增長50%。放養柞蠶11000把,柞蠶放養量居全國第二,生產柞蠶繭13000噸,同比增長33%,柞蠶蛹產量居全國第二;桑蠶繭發種量2.5萬張(盒),同比增長25%,桑蠶繭產量1000噸,同比增長25%。蠶業生產實現了由農民自發向有組織推進轉變,蠶農收入穩定增長,市場配置資源格局基本形成,行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呈現出桑蠶、柞蠶同步加快發展的良好態勢。

  帶動了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全省蠶業生產已經成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項目,為農村富餘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崗位,加快了農村勞動力轉移。截至目前,全省蠶業生產已覆蓋到54個縣(市)吸納勞動力就業30萬人,蠶業總產值3.5億元,蠶農純收入2.86億元,戶均純收入1.36萬元。其中,柞坡資源放養柞蠶種卵3萬公斤,產繭20多萬擔,柞蠶農收入約2.4億元,居全國第2位;年產桑蠶繭1.6萬擔,桑蠶農收入約4600萬元。據統計,牡丹江、五大連池等市縣通過發展養蠶,有5000戶農民脫貧致富。

  促進了繭絲綢業技術進步和產業昇級。經過不斷探索,我省已研發出一整套適合寒地桑蠶生產的高產綜合技術,培育出4個適宜高寒地區栽植的桑樹品種,在全省生產上廣泛應用。2010年,桑、柞蠶單產分別達到45公斤和1000公斤,分別比1987年提高2倍和3.3倍,柞蠶平均單產高於全國12個百分點。蠶業技術推廣體系已初步形成,有省市縣農技、經作、蠶業局(站)40多個,從業人員600餘人,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人員161人。

  加快了繭絲綢業產業化經營步伐。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3個寒地桑樹良種繁育基地、2個現代化蠶種場、5個年產2000噸蠶繭生產基地縣、2個年產生絲800噸的繅絲龍頭企業。制定蠶桑生產標准20餘項,涵蓋蠶桑生產、加工、銷售全過程,實現了蠶桑生產及管理的標准化體系。全省已建設蠶繭收調站45個,桑蠶產品全部實現訂單生產。蠶產品主要銷往江蘇、浙江、遼寧等省,並出口韓國、印度、日本、美國。桑蠶綜合開發利用開始破題,全省已開發出系列桑茶產品。

  據省商務廳副廳長鄒竹麗介紹,近年來,在商務部『東桑西移』政策指引下,我省蠶業保持了較快的發展勢頭,產業發展的突出優勢和巨大潛力進一步凸顯,表現為宜蠶資源豐富,桑蠶繭質量優勢突出,珍稀蠶桑資源豐富,獨有的抗寒、耐旱桑樹種質資源四大優勢。『十二五』時期是我省繭絲綢產業發展的關鍵期,我省將采取扶優扶強,培育龍頭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進步步伐,樹立品牌意識,加強行業管理等措施,加快促進我省由繭絲大省向繭絲綢強省轉變。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