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七臺河
搜 索
七臺河:管理體現服務中 民生做到貼心處
2011-07-29 08:59:46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文天心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7月29日訊 乘公交、坐出租,走進棚戶區改造工程工地,看街路整治,下社區了解情況……到七臺河市采訪民生工程,有兩個字一直在記者的心頭縈繞,那就是『貼心』。

  民生工程做到貼心處,需要的是一種情懷。

  七臺河市委書記張憲軍的一番話,耐人尋味:『民生問題無小事,只有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人民群眾纔能安居樂業。加強社會管理、解決民生問題,必須注重在服務上下功夫,必須從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入手。黨委、政府定下來的事,要一抓到底;說出去的話,要確保兌現。』

  大處著眼 做足細節

  『改善民生,不僅需要宏觀層面的「大手筆」,更需講究微觀層面的「針線活」。』張憲軍一語道出了七臺河民生工作的特點。

  先說『大手筆』。

  棚戶區改造是七臺河民生工作的『一號工程』,目前,170萬平方米新建棚改小區已完成征地拆遷;3個棚改小區續建工程已竣工54.23萬平方米,9月末竣工後可安置居民1.5萬戶。

  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進,廉租房補貼標准由每月60~80元提高到90~150元,新增保障補貼家庭2000戶。

  農村泥草房改造任務已落實到區縣政府,目前已拆除農村泥草房286戶,在建360戶。

  在七臺河市市長郭新雙的大力倡導下,今年3月,七臺河市政府與國家開發銀行簽署了《開發性金融合作備忘錄》,『十二五』期間,七臺河市和開發銀行將在『城市服務功能、基本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產業結構優化』等領域開展融資合作,意向融資額度為100億元。首批15億元用於支持中央下放地方煤礦棚戶區改造工程項目貸款,將在7月底前到位。

  郭新雙說,社會管理的本質是以人為本,宗旨是為群眾謀福祉,安居纔能樂業,住有所居是人民群眾最大的願望,必須更多地關愛困難群眾,紮實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解決好他們的住房困難。

  4月起,一場旨在推進城市化進程、提昇城市整體形象、改善民生條件的『十項環境整治』戰役在全城打響。不是簡單的衛生掃除,而是城市清潔全覆蓋、無死角;不是表面的粉刷裝飾,而是形成統一的城市風貌和景觀視覺;不是『雷聲大、雨點小,虎頭蛇尾』,而是建立常態性機制,真正為改善民生服務。

  今年,七臺河社會保障標准進一步提高,失業保險待遇標准提高到490元,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月人均提高140元,城鄉低保財政補助水平月人均提高20元,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准由人均120元提高到200元,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准由人均18元提高到28元,市內定點三級、二級醫院住院醫保患者實現及時結算,單病種報銷由2009年的5種提高到25種,城鄉參保居民住院報銷比例提高到65%以上。

  再說『針線活』。

  出租車亂漲價,群眾意見大。張憲軍親自坐出租車體察,隨後,全市開展出租車違價專項整治行動,出租車改色、車頂燈更換,安裝GPS衛星定位系統、稅控計價器,8月底前可全部完成改裝。

  七臺河煤場眾多,常年煤塵飛揚,不僅為地方煤礦帶來不小的經濟損失,更污染環境,一直被群眾所詬病。5月起,各煤場開始增設『防塵網』。此舉,不僅能最大限度減少煤塵污染,也會把因煤塵飛揚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由3.2%降到6%。。

  平安,百姓期盼。社會面管控在重點時段部位有盲點,出租車司機和保潔員的工作流動性強、工作時間長、接觸面廣,從6月起,七臺河在全市聘請100名出租車司機和500名保潔員兼任『義務治安員』。他們既當治安員,又當信息員,在維護社會穩定中發揮著獨特作用。

  公共服務部門的專業服務隊伍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建;整合各類投訴和求助電話建立公共服務電話中心,正在進行軟件調試……

  一件件小事、難事的辦好、辦實,化為當地群眾最真切的民生體驗,流淌在當地社會生活的每一處。

  傾聽呼聲 廣納民意

  群眾的事,就要傾聽群眾的呼聲,是共識。問題是,要有抓手。

  七臺河,有一個民情懇談制度。市委常委、副市長每年至少組織召開兩次懇談會,區縣一級至少每季度開一次懇談會,特殊情況隨時召開。

  今年2月18日,市委、市政府舉行了一次民情懇談會。會上,群眾代表『炮轟』公交車車次少、候車時間長、司乘人員服務態度不好。郭新雙親自坐公交感受『乘車難』。很快,七臺河市投入70萬元對正在運行的公交車車容車貌進行了整修,增加了公交車客運班次,50輛新公交車投入運營。

  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已組織召開了6次民情懇談會,群眾代表在會上共反映問題131件,當場解決問題65件,除少數不具備解決條件的,全部落實責任單位解決。

  6月8日,張憲軍一大早就來到市信訪局二樓會議室,從早8時至13時半,接待了6起上訪案件的群眾代表。他認真聽取涉訪有關部門的情況匯報,耐心地向上訪群眾解釋相關文件規定,督促有關部門落實解決問題,直到上訪群眾滿意離去,連中午飯都沒有顧上吃。

  傾聽群眾呼聲,尊重群眾意願,滿足群眾訴求,已成為這個市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出發點。

  信訪積案解決不好,影響黨群關系。七臺河市把今年定為『積案化解年』,要求『清倉見底』,7月底前,涉訪有關單位要出具答復意見給上訪人,還群眾一個說法。

  重心下移,貼近群眾,該市建立起領導定期深入基層制度。縣處級以上乾部每月至少安排2天作為『群眾工作日』,每年下基層不得少於30天。

  他們還倡導『四個一』工作法:領導乾部每個季度至少乘坐一次公交車或出租車,進一次公共場所,走訪一戶居民,深入一戶企業,針對群眾和企業需求面對面辦實事解難題。

  市委做出決定,今後,擬提拔乾部和縣處級後備乾部都要到群眾訴求服務中心掛職鍛煉半年。

  宋立新,原是七臺河市糾風辦正科級副主任,掛職近兩個月,很是感慨:『我在這裡學會了從群眾的角度考慮問題,學會了換位思考,這對今後的工作會大有益處。』這,也是七臺河市委的良苦用心所在。

  根紮基層 化解矛盾

  因管道老化,水壓不足,七臺河市文苑社區房產小區的42戶居民自3月起就陷入『吃水難』境地,先後找相關部門協商多次未果。居民們找到社區黨支部書記王晶,王晶協調水暖公司和有關部門,解決了困擾他們2個多月的吃水難問題。 42戶居民化怨為喜,將感謝信貼到了社區辦公室門口。

  群眾的意見得不到及時有效受理,對群眾反映的問題漠然置之,使一些小事變大了、容易的事變難了、簡單的事變復雜了,致使個別矛盾糾紛向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甚至是群體性事件轉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七臺河市關口前移,將矛盾糾紛消滅在萌芽狀態,把各種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預測走在預防前、預防走在調解前、調解走在激化前。

  從完善綜治工作網絡入手,實施『聯調聯動』,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聯合調解;街道辦事處建立了由綜治、公安、司法、信訪、組織、紀檢、民政、計生等部門組成的『大調解』工作中心,社區建起了調解工作站,工作站下設民生聯絡員』,街道、社區、居民聯絡員三級聯動,構建矛盾糾紛『大調解』工作體系。

  以人民調解為基礎,發揮行政調解的綜合作用和司法調解的後盾作用,實現人民調解、司法調解和行政調解的『無縫對接』。

  如今,七臺河市各社區調解工作站和街道『大調解』工作中心成了掌握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糾紛的『信息站』,落實責任、跟蹤問效的『督導站』,疏導矛盾、化解糾紛的『穩定站』,為黨委政府分懮、為群眾解難的『服務站』,構築起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第一道防線。

  著力在破解難題上下功夫,在創新機制上求突破,在完善制度上見成效,七臺河正努力讓城鄉群眾生活得更舒心、更幸福、更美好。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