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齊齊哈爾8月1日訊 走進盛夏時節的拜泉縣丁家溝小流域,樹木蔥綠,水渠暢通,好一幅渾然天成的山水畫。同行的縣水務局同志笑著說,你大概不會想到,這裡十幾年前的荒蕪樣子,水土保持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帶來的變化真是大啊!
去年,農業大縣拜泉在遭受了春澇、大風、低溫等多種自然災害疊加影響的情況下,全縣糧豆薯總產達到15.6億斤,糧食生產實現歷史性新突破。
農業的增產和豐收,與拜泉縣多年堅持不懈地開展水土流失治理分不開。提到以往農業狀況,新生鄉興安村村委會主任李井軍感慨地說,『記得小時候我家這兒山清水秀,可是到了70年代後期,生態環境逐漸惡化,變得溝壑縱橫,風剝地增多,剛播完的苗就被風刮跑了,畝產也就100多斤。經過幾十年的治理,全村共「織補」230條溝,總計4.6萬延長米。黑土地回來了!如今的興安村,黑土層最厚的位置深達1米多;玉米平均畝產達到了1200斤,大豆平均畝產350斤,土豆平均畝產3000多斤,小流域治理,就這麼神。』
隨行采訪的拜泉水務局同志介紹,李井軍家所在的丁家溝小廬山流域過去水土流失十分嚴重,一畝地也就能打個幾十斤糧,不少農民因貧困搬離了這裡。如今流域內營造了大量的農田防護林,進行了育林封溝,順水保土等綜合治理,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積已達95.4%,生態環境也發生了根本改變,僅新生鄉興安村丁家溝小流域,就有當初因貧困而被迫搬走的30多戶農民從外地又搬了回來。多年來,拜泉縣針對水土流失嚴重的實際,把控制水土流失作為實施生態農業發展戰略的主旋律。因地制宜在全縣范圍內進行大規模水土流失治理和農業綜合開發,根據全縣地形、地貌、土質特點和生產力水平,把全縣規劃為四個區:西南部平原區、西北和中部半丘陵區、東南部丘陵區、沿岸低窪易澇區,以『坡水田林路』綜合防治為主要治理模式,堅持生物、工程、農藝等措施相結合,分區規模治理。首先是調整壟向、其次就是興修『三田』、近期小流域綜合治理和目前的立體開發四個階段。
以治溝治坡為主攻方向,設立『三道防線』,層層攔蓄,控制水土流失:第一道防線是坡面防護工程,在山頂栽松樹,林地與耕地接壤處開挖截流溝,控制坡水下山;第二道防線是田間工程,按等距離營造農田防護林,等高打壟修梯田,蓄水保?就地滲透;第三道防線是溝道工程,溝道修跌水,溝底修谷坊,溝側削坡插柳,育林封溝,順水保土。采用『十子登科法』,即山頂栽松戴帽子、梯田梗種苕條紮帶子、瓮地栽樹結果子、退耕種草鋪毯子、溝裡養魚修池子、壩內蓄水養鴨子、壩外水田種稻子、平原林網織格子、立體開發辦廠子、綜合經營抓票子,實施立體開發。尤其是2006年以來,他們更加重視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成功實施了東北黑土區治理試點工程和國家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重點工程,小流域治理速度不斷加快昇級,拜泉縣高效生態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五年來全縣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51萬畝,治理侵蝕溝1800條,修梯田5.1萬畝,改壟23.3萬畝,地埂植物帶7.8萬畝,造水保林4.8萬畝。目前全縣共闢建了182個生態經濟區,累計治理小流域85條、侵蝕溝19873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69.5萬畝,佔應治理面積的70.3%。流域內共修建水庫138座、塘壩1352座,蓄水能力達到2.4億立方米,改造中低產田123萬畝,農業綜合開發面積35萬畝。
據測算,拜泉縣現在小流域的各項水保措施,年可攔蓄徑流量7900萬立米,攔蓄泥沙量500萬噸,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51%,空氣濕度提高10-14%,風速降低58%;已連續20多年沒有出現『風剝地』,有效地規避了自然風險。拜泉又變成了林茂糧豐的『米糧川』,糧食安全了,農民自然安定和諧了。該縣的小廬山流域、通雙小流域、前進小流域、錢串子溝小流域等32個小流域和150個生態建設小區個個爭奇斗艷。在這些小流域建設中,據對試點工程監測分析,實施坡改梯三年後土壤有機質含量由原來的3.48%提高到3.89%;采用改壟措施後,坡耕地糧食產量平均每畝提高5—10斤;采用地埂植物帶措施的坡耕地每畝增產達7—15斤;采用水平梯田措施的坡耕地每畝增產10—20斤。通過實施水土保持試點工程,項目區內80%的新修梯田、50%的地埂植物帶和30%的改壟地上昇為一等地,年增產糧食百萬公斤以上,產苕條211萬公斤,水保林年增加活立木0.17萬立方米,年增加經濟收入763.7萬元。年均可增產糧食322噸,人均增收700元。昔日窮山川如今已變成米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