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8月3日訊 七月下旬,正是水稻拔節孕穗之時。鶴崗市鄉村公路兩側碧波萬頃、稻浪滾滾,過去種植玉米、黃豆的地塊如今被連片的稻田所取代。
鶴崗市地處小興安嶺向三江平原的緩衝區,域內水系發達。廣袤的大平原和豐富的水利資源為150多萬畝水田生產提供了有利保障。
旱改水新增水田百萬畝
日前,記者來到綏濱縣忠仁鎮,一望無垠的稻田長勢喜人。『今年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又將是豐收年景。』陪同記者采訪的綏濱縣農委主任王緒勝說,綏濱縣充分發揮萬分之一坡降的大平原優勢和豐富的水資源優勢,兩年新增水田60多萬畝,如今已成為全省百萬畝水稻基地縣之一。
2010年,鶴崗市將水田開發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明確了『以稻治澇、以稻抗旱、以稻富民』的發展理念,提出用兩年時間新增水稻種植面積百萬畝,將所有適宜種植水稻的耕地實現全覆蓋的目標。市委市政府出臺了《水田發展實施方案》,並成立領導小組,重點推進旱改水工程。
『通過實施旱改水工程,全市水田種植面積已達到150多萬畝,實現了水田佔糧食作物總耕地面積的「半壁江山」。去年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了20億斤大關。』鶴崗市主管農業的副市長梁貞堂如是說。
措施到位提高農民積極性
在綏濱縣忠仁鎮一處水稻示范區,稻田邊立著的展示板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展示板上圖文並貌:『水稻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水稻生產農事日歷圖表』……使農民在田間地頭就可信手拈來水稻種植科技常識。
兩年來,鶴崗市農委以『工作措施到村、上下聯動到戶、技術指導到田、技術培訓到人』為宗旨,組織農業技術專家,深入田間、農戶,開展水田技術指導,做到鄉有技術骨乾、村有技術能人。重點突出水稻大棚育秧、水稻前氮後移優化施肥等技術,全市共培訓農民3.5萬人次,發放水田技術資料4.5萬份。
鶴崗市連續兩年出臺水田發展補貼政策更讓農民喜上眉梢。去年市政府拿出35萬元,對完成水稻種植目標的縣(區)進行獎勵,今年再次決定每增加1萬畝水田獎勵縣(區)1萬元。農戶新打水田井每眼補貼1000元、新建標准化水稻育秧大棚每棟補貼1000元,對購置水稻插秧機等農機具給予重點補貼;延長水田戶貸款期限,農貸資金可跨年度使用;新發展水田戶給予每畝地600元的小額貸款等……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措施讓農民們嘗到了甜頭,開發水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空前高漲。
『沒有現代的水利就沒有現代的農業,實施水田開發,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至關重要。』梁貞堂說,為了確保水田開發的灌排需要,兩年來,全市各水庫累計蓄水量1914萬立方米,滿足了新增水田的需求;修復泵站等258座,新打機電井4590眼,清淤排灌渠道606公裡;新建水稻育秧大棚1.22萬棟,水稻大中棚育苗達到了95%以上。在水田機械化生產上,新購置水田作業中馬力拖拉機859臺,農具179臺,插秧機1994臺,使全市水田作業拖拉機達到1.2萬臺。
規模經營帶動加工企業發展
綏濱縣連生鄉農鄉村種稻大戶王佳寶今年種植了600多畝水田,『原來耕地面積小,大型機械一開進地裡,還沒咋地,就開到別人家地頭了!』王佳寶告訴記者,2009年他聯合親戚承包了近500畝連片土地種植水稻,承包期3年,建起了『家庭小農場』。由於精心耕作、科學管理,秋後一算賬賺得缽滿盆盈。
近年來,鶴崗市積極探索水稻規模化經營新模式,鼓勵土地向種植大戶集中,使資金、技術、勞力等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家庭小農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鶴崗市農委主任莊乾義向記者介紹說,水稻規模化經營增強了防范自然災害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目前全市萬畝水稻連片示范田達到22個,千畝水稻連片示范田達到132個,水稻規模生產面積超過了100萬畝。
鶴崗市目前擁有水稻加工企業135家,年加工稻米能力500萬噸。隨著水稻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加工企業的訂單紛至沓來。
『我們在這裡承包了12萬畝水田,作為公司的有機優質大米原料基地。』黑龍江泰豐糧油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殷成海指著一望無垠的稻田告訴記者,這兩年,通過自建基地、與農民簽訂種稻訂單等措施,這個企業不但保障了原料供給,擴大生產規模也成為可能。
今年,鶴崗市金盛米業有限公司與蘿北縣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共簽訂18份訂單,訂單面積達10萬畝;宏圖糧油實業有限公司與江濱農場兩個種植戶簽訂有機食品生產訂單,與蘿北縣團結鎮工農兵村、葦場開發區簽訂水稻種植訂單3萬畝,生產有機、無公害大米。
水稻大幅增產農民增收得實惠
『這幾年種水稻可比以前種玉米、黃豆強多了,真掙錢啊!』綏濱縣忠仁鎮興隆村種稻大戶武殿生掐著指頭給記者算了筆賬,他今年種了600畝地,平均每畝收入近千元,一年收入幾十萬元。 『種水稻不但掙得多,而且給了這麼多補貼政策。今年秋天我准備添些大型機械,明年種上1000畝!』
蘿北縣團結鎮龍濱村紅星組有土地2.25萬畝,人均耕地超過45畝,全部由旱田改為水田,人均純收入如今已超過3萬元。
水田的大面積推廣,相關產業也應運而生,農民致富的門路更寬了。蘿北縣團結鎮工農兵村的村主任宗學組織村民創建了大米加工廠,注冊了『工農兵』品牌,每年生產大米2萬多噸,增收150多萬元。同時他們還組建了稻米專用塑料編織袋廠,安置勞動力80餘人,年可生產塑料編織袋900噸,實現利稅130餘萬元。
農民收入提高,大批農民湧入城市,帶動了餐飲、服務、流通等行業的快速發展。僅去年一年,綏濱縣城鎮新增人口就達1.4萬人,新開發的住宅樓大部分被農民買走。
水田種植面積逐年擴大,鶴崗市糧食產量大幅增加。2010年,全市糧食產量同比增加6.2億斤,達20.5億斤,今年預計將突破25億斤;新增加的近百萬畝水田,將為農民增收6.1億元,人均增收超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