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東北網8月4日訊(記者 王蕊)有這樣一個稱呼叫做『大山的守護者』,有一個名字叫李延順,這就是一名51歲的加格達奇工務段嫩林線194公裡山頭巡守員29年如一日在做的事。一個平凡的鐵路職工,在鐵路戰線最偏遠的地區、最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地守護著穿行在大山間的列車的安全。
7月28日晚22點10分,在黑龍江省加格達奇市境內,一臺修路施工的勾機在挖土時,突然將橫在鐵路線上的萬伏高壓線刮折了。當晚,正在值班的李延順像往日一樣巡山時發現,高壓線就懸在鐵道上兩米高,火車沒法通過,而此時距一輛滿載旅客的列車抵達這裡只有十五分鍾,情況很危急。李延順馬上拿出了他的工具『火炬』放在事故發生地,以警示5公裡外的車輛,並迅速地通知了前方車站封鎖線路,通知調度、電務部門趕來處理,阻止了一次列車和電線碰撞的事故的發生。
事故發生地點正是位於黑龍江省加格達奇市境內的嫩江至海林鐵路線194公裡處,記者一路隨著李延順走進他平時要重復走在的鐵路線旁,一路聽他講述昨晚的情況。記者看到,這裡的地形復雜,從事發地點再往裡延伸,鐵路線旁就沒有了公路,出現在眼前的只有兩側高聳的山坡,一條鐵路線就蜿蜒在兩山之間,消失在視線中。李延順就是這裡的山頭巡守員,也常被人稱為『看山工』。
『這裡的山是原始山,差不多43米高,石頭都是風化石,由於小山的坡度較大,極容易掉下來,而這條鐵路線每天有客車10餘趟、貨車20多趟經過。我是看山工,就是要在列車來臨前巡查山體險石變化情況、山頭風化砂及碎石溜塌、安設柔性網地段錨杆是否松動等等。』李延順說到。
據李延順回憶,2009年的7月份是雨季,一想到北方的山體多是青岩石,他每天都要多費心去巡查,終於有一天,連續下了幾天的大雨讓在前方上行的左股泥石流和石頭一起滾了下來,左側一條鋼軌12.5米埋上有兩米深,右側埋上一米深,兩座山就像被連在一起一樣,當時正在巡查的李延順被第一次見到泥石流嚇了一跳,回到值班室後他立即通知車站,設上『響墩』進行防護,進一步跟調度配合,讓問題得以順利解決。
『前幾年,像這樣的事故每年也要發生個幾次。為了減少事故發生,3年前,部分山坡安設了柔性網等護坡措施,事故發生幾率這纔減小到每年一兩次。盡管如此,這些山頭上仍然有裸露的地表在外邊,而每天每晚堅持不懈地巡山,纔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這些事故發生。』李延順自豪地說,這裡從未因巡視不當出現影響行車安全的問題,歷年山頭巡視率達100%。
沿著鐵路線,記者發現,盡管鐵路兩旁的石子路十分難走,可穿著薄底膠鞋的李延順卻走得很順暢。他笑著告訴記者,他自從部隊復員後就來到這裡工作,到今年已經29年了。家裡離這裡較遠,每天要坐半個小時的公交車纔能到,還要沿著鐵路走900米纔到他的值班室。按規定,李延順還要在每趟列車經過前都需要進行巡護,一個來回下來就是兩公裡,一個班下來,他至少走三四十公裡的路,平均每三個月就要換一雙鞋。
李延順的巡守房就鑲嵌在半山腰上。在去年之前,他所在的不到4平方米的看護點還沒有通上電,在大山深處,遇到陰雨的夜晚伸手不見五指,而他也要按時出來巡護線路。『這些風化石,下雨時小石頭、大石頭劈裡啪啦下來像下餃子一樣,打到鋼軌上很響。有時候你都得躲著,你在前面走,後面?一聲嚇你一跳,尤其是黑天。回到巡守房,還是漆黑一片,雖然沒有什麼大動物,但遇到一些小動物什麼的眼睛較綠的,也嚇一跳,也挺害怕的。』
就在於李延順交流的過程中,身上的背包一直不見他放下,他忙告訴記者,這裡裝的都是巡山防護設備——響墩,火炬,喇叭,信號旗。『如果發現前面有故障,向前走800米設置響墩,正司機一側下兩個,副司機那側下一個,壓上後就會發生巨響。通常在晚上用火炬,打開後有一個小黑冒像火柴頭,一劃,點著後像放花一樣噴出的火苗有一尺多高,火光特別強非常刺眼像電焊一樣,插在鐵軌中心順風45度角,能照出去3公裡呢。』
說起他的這些『寶貝』,李延順別提多來勁了。而當記者與他閑話家常的時候,他的聲調卻拉低了。因為長期紮根在基層一線的深山裡,李延順無法照顧82歲的老母親,更無法照顧身患尿毒癥正在准備換腎的兒子,他的心裡埋藏了太多對家人的愧疚。而他的一句話卻讓記者的心瞬間暖了起來,『這麼多年風風雨雨地走過來,我在當班的時間避免了數不清次數的事故,給企業和國家沒有造成不好的影響,這始終讓我覺得挺自豪的。我以後就守望這個山了,看好這條鐵路,一直到退休。在崗一分鍾,負責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