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伊春8月9日訊(記者王玉梅 呂謖 王樂)7日,匯聚了國內外生態保護、城市建設專家智慧的中國伊春生態城市發展論壇在林都賓館舉行。
中國伊春生態城市發展論壇由中國林科院、中國生態學會、黑龍江省森林工業總局、伊春市政府主辦。論壇的主題是建設生態城市,加快城市發展。旨在全面貫徹落實『十二五』規劃綱要,進一步探索加強城市生態保護和加快生態城市發展的有效途徑,學習交流生態城市建設先進經驗,努力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更大貢獻,推進城市生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伊春市市長高環在論壇上做了題為《伊春生態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的報告。報告從堅持生態保護,全力構建生態名城,培育發展生態主導型經濟,著力增強生態城市發展後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昇生態名城品位和功能三個方面,介紹了我市實施『生態立市產業興市』核心發展戰略,堅持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同步發展取得的經驗和成績。報告說,近年來,我們始終高舉生態立市的大旗,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來保護生態,強力推進嚴管林,從源頭上控制了各種破壞生態資源現象的發生。目前,我市已經建成不同級別和類型的自然保護區21處70.3萬公頃,覆蓋率居全省之首,高於全國6.28個百分點,初步形成了天然林、濕地、江河源頭、野生動物、野生植物、地質遺跡六大生態保護體系,建成了布局合理、物種多樣的自然保護區網絡。為了破解國有林區深層次體制矛盾,我市還在全國率先進行了國有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現首批承包的8萬公頃試點獲得成功,創新探索出了一條解決國有林區投入難、造林難、管護難、防火難等問題的有效途徑,為保護生態、加快生態伊春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轉第三版)(上接第一版)伊春已經從多年『消大於長』的低谷中走出來,步入了森林蓄積年均淨增長500萬立方米以上的良性循環軌道。2010年,經中國林科院專家實地評估,伊春森林與濕地資源總價值為1.26萬億元,在其所提供的生態服務中,伊春只享用34%,其餘全都貢獻給了龍江、中國乃至全球,已成為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的巨大碳儲庫、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的活基因庫、維護東北亞地區生態安全的綠色屏障。目前,以全面停止森林主伐為標志,伊春已進入生態保護建設的新時期。我們將利用20到30年的時間,把一個生態恢復優良的小興安嶺、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的綠色伊春、生態伊春展示給中國、展示給世界、展示給未來。高環在報告裡承諾:將以本次論壇為新的起點,站在新的高度,把各位的真知灼見更好地應用到我市的生態城市建設之中,推動伊春加速向和諧、均衡與可持續方向發展,為加速生態城市化進程作出我們應盡的努力和更大的貢獻!
論壇上,中國林科院院長、中國林科院首席專家張守攻圍繞生態城市的背景、建設的重要性做了報告,他以伊春為例,闡述了伊春得天獨厚的條件,並從院市合作的角度提出了6條建議。黑龍江森工總局局長魏殿生的報告詳細介紹了黑龍江省林區在建設生態城市方面的思路和調查,從森林、林區的自然經濟特點,探討了如何發展森林生態城市。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副總指揮、原國家林業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李育材的報告談到:伊春是國家重點林區,也是典型的森裡資源型城市,建設生態城市歷史發展的選擇。報告對伊春生態城市建設、生態保護、正確處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提出了希望和建議。加拿大UBC大學亞洲部主任王光玉對伊春的生態發展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伊春沒有像別的城市一樣,先犧牲生態換取經濟發展,然後再用經濟買生態,是非常正確的選擇。尤其從高環市長的報告中,他看出了伊春市委市政府對城市發展的高瞻遠矚。美國西弗吉亞大學森林資源教授王景欣認為,伊春在國有林區發展道路上探索的經驗,不僅在中國有很重要的借鑒作用,在世界都有借鑒意義,希望與伊春能有合作的機會。
國家林業局國際司司長、對外合作中心項目主任曲桂林,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處長於振良出席論壇開幕式。
國際林聯、法國農業科學院、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林學院、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等國外專家學者參加了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