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邊樹木成排卻沒有遮陰之地。 |
『木花盆』樣子好看無法遮陰。
路人打傘遮陽。
東北網8月11日訊 一棵大樹,一片蔭涼。這是整日穿梭在鋼筋混凝土之間的人們,對城市的向往,對大樹的依戀。一座城市應該有功能強大的『綠肺』。
炎炎夏日,走在哈爾濱的街頭,不得不接受太陽的炙烤。然而縱觀這座城市,很多綠化樹不是樹頭被『斬首』就是新栽植的小樹苗,要麼就是盆栽景觀樹,雖然看上去整齊漂亮,卻絲毫沒有遮陽消暑的效果。名目繁多的綠化新樹種,讓人叫不出名字,聞香氣、看紅葉極具觀賞性,但在炎炎夏日下一點不中用。
城市綠化要美還是要實惠?
年年植樹,年年擴大綠化面積,人們不禁要問,往年華蓋如冠的大樹都到哪去了?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城市綠化已從傳統意義上的多植樹發展成為比植物品位、聞植物香氣、看植物紅葉。然而,這樣卻客觀上造成了哈市主要街路『樹不遮陽綠不成蔭』的局面。
城市綠化部門表示,綠化管理是一項綜合的城市建設管理項目,實際操作受到諸多城建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林業專家則認為,城市綠化應該優先考慮生態環境,其次兼顧觀賞效應。
行道樹矮小沒綠蔭
在中山路兩側人行道上,整齊地排列著兩排樹,一排是柳樹,胸徑不足15厘米,另一排是蒙古櫟,雖然看上去整齊美觀,但人行道上卻驕陽似火,行人不得不橕起遮陽傘。『這些柳樹都是新植的,植株矮小,樹頭也不夠大,幾年前的大榆樹早已不見蹤影。』一位市民說。
在南崗區和興路人行道上種植的行道樹是金葉榆,植株不足3米多高,樹下卻沒有一點陰涼,而不遠處的通達街是以楊樹為行道樹,這裡樹木枝繁葉茂,綠蔭成片。據附近居民介紹,沒有道路改造前的和興路和通達街一樣綠樹成蔭。
在道外區大方裡街上,種植著梓樹,這也是被引進的新樹種,主要生長遼寧以南,很多居民叫不出它的名字,只是覺得其『豆角』一樣的果實很新奇,但遮陽效果遠不及從前的大柳樹。山刺槐和黃菠蘿近些年也被作為行道樹栽在一些道路旁,這兩種樹也都是新引進的樹種,每一棵都價值不菲,但由於生長周期較長,作為行道樹仍顯得很單薄,形成不了足夠的綠蔭。
據了解,2010年,被稱作『哈爾濱工程年』,政府投資約500億元對城區全面進行改造建設,當年共改造151條道路。通過走訪記者發現,幾乎所有被拓寬街路的行道樹都是新栽種的,最大種株胸徑不超20厘米,大多沒有遮陽效果。綠化部門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目前的現狀就是如此,此前哈爾濱曾多年實施的『大樹進城』的樹,後來因為破壞生態、成活率低等多種弊端,現在已經不再采用。綠化部門也曾將行道樹的選苗標准一提再提,從最初的胸徑8厘米至12厘米更改為12厘米至18厘米,但仍難以彌補行道樹功能的缺失。
盆栽樹景難覓樹蔭
在南崗區花園街和道裡區石頭道街上,馬路兩側每隔三四米就擺放著幾個大木『花盆』,每個『花盆』裡栽著一棵饅頭柳,而這些樹的樹葉大多已經枯萎,每棵樹的樹乾上都掛著一個輸液袋在輸液。
道裡區地段街同樣可以看到類似的盆栽行道樹,這些盆栽樹都是與『花盆』成組搭配擺放,樹木植株最高的不超過三米。『這樹其實更像一盆花,看上去紅綠映襯,確實挺漂亮的,但沒有啥用,不如種兩棵大榆樹來的實惠,既能吸灰塵還能擋陽光。』市民劉先生說。
在南崗區果戈裡大街,沿街兩側每隔不遠就能看到一棵盆栽的檜柏,每棵柏樹都是一人多高,樹頭被修剪成圓形,整整齊齊,與旁邊的花壇相映襯錯落有致。除了兒童公園門前保留著幾棵老榆樹,整條街上都是這樣的盆栽檜柏,約有百餘盆。
『果戈裡大街上的大部分木花盆都是直接栽在樹坑裡。現成的樹坑,為何不栽種遮陽的大樹?』很多市民對此表示不解。記者從附近居民口中了解到,這些樹坑去年還載著糖槭樹,今年開春出現一部分缺苗斷空,綠化部門就將所有的樹都拔了,隨後換上了這些盆栽樹。
城市綠化還得『老四樣』
哈爾濱城市綠化究竟都選了哪些樹種,近年來是一個什麼樣的發展趨勢。記者來到了位於哈平路上的哈爾濱第一苗圃了解情況。
一位園林師傅表示:『由於現在價格貴的樹賣的很快,所以很多苗圃都減少了傳統樹種的培育,我正在伺候的就是紅葉李苗,批發價每棵200元。』
從這位師傅口中記者了解到,哈爾濱市共有國營苗圃三個,私營苗圃數十家,以前都一直以地產樹種老四樣『楊柳榆糖』為主,後來這些樹的銷路越來越窄,綠化樹中本土樹種所佔的比例也越來越小,不斷引進的新樹種佔據了城市綠化的份額,樹苗中即使速生的樹種也要十來年時間,壓成本、見效慢,很多苗圃生意都舉步維艱。
對此,哈爾濱市園林科研所所長陳玉霞認為,城市綠化引進新樹種應該慎重,不僅要考慮到引進地的緯度、氣候,還要考慮生態環境等許多因素。不應該單純追求『好看』,而要珍視本土樹種的價值。對於城市綠化以『楊柳榆糖』為代表的鄉土樹種還是應該推廣,盡管個別品種存在一定缺點,但仍可嘗試新變種,比如多年推廣證明銀中楊受蟲害比例較大,但還可以改換新培育的大青楊,在鄉土樹種中多選一些成材快的品種,能夠在一定程度緩解小樹不遮陽的壓力。
不妨嘗試為樹讓路
對於城市綠化效果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作為主管部門的哈爾濱市城市綠化管理辦公室也很無奈。
這裡的一位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他們的工作已經很努力了,但還是經常有市民對他們的工作不理解。『比如每年春季的城市行道樹剪枝工作,經常被指責過度修剪。如果不剪樹頭確實能保證一定綠蔭規模,但容易發生折斷,砸傷行人和車輛。有市民質疑,為什麼不選取一些質地密實的樹種作為行道樹,這樣能夠回避以上提到的缺點,但質地密實的樹一般生長周期也比較長,速生的樹種都陰涼不夠,長得慢的樹更不適合做行道樹。』這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近年,隨著哈爾濱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只要拓寬了一條新路,就要換一批新的行道樹。多年前嘗試的『大樹進城』經過檢驗已經被否定,但太小的樹苗又缺少陰涼,這是一組矛盾。
據哈爾濱市南崗區園林局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哈爾濱市南崗老城區范圍內共有古樹(現行標准為胸徑80厘米以上植株)500棵,多為古榆樹,這些古樹都分布在鐵路街、夾樹街等二三類街路。『每次街路改造,行道樹都要移植重栽,樹木長大需要時間,沒有綠蔭也就不足為奇了。』南崗園林局副局長白穎說:『哈爾濱市友誼路、田地街為樹讓路的情況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為了能保留下幾顆百年古樹,城建部門在車行道中間建起花壇將大樹保護起來,車輛都在樹旁邊繞行,這種做法很值得推廣。』
白穎表示:『要保持一個城市的歷史,多存留些古樹,多蓄些綠蔭。嘗試為樹讓路未嘗不是一個辦法。在省外的很多城市,這種方法都曾經采用。在國外,都是在森林中建立一座城市,而我們往往是在城市中種植一片樹林,綠化部門的工作難度和壓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綠化更應注重生態效應
記者從哈爾濱市綠化部門了解到,目前哈爾濱市區街路、公園等地共有樹木約1000萬株,共分為十餘科、幾十屬,包括喬灌木200多種。
哈爾濱市綠化部門一位負責人介紹說,哈爾濱的城市綠化一直以楊樹、柳樹、榆樹、糖槭四大樹種為主,城市樹種比較單一,而楊樹和糖槭又不適合城市綠化選取,所以近年來,綠化部門引進了許多新樹種,有的時候為了打造特色街路而選取一些特別的樹種也是必要的,城市綠化就該不拘一格。對此,東北林業大學森林植物生態實驗室教授聶紹荃卻持有不同看法。
聶教授認為,城市綠化建設應該優先考慮生態效應,其次兼顧觀賞效應,不可本末倒置。哈爾濱的氣候比較寒冷,並非很多樹種都適合種植,一旦哈爾濱冬季氣溫達到零下38℃-40℃,很多新引進的樹種便會面臨凍死凍傷的危險,提昇城市綠化水平,應更多地在生態環境上下功夫,而不在於對樹種多元化的嘗試。
聶教授表示:『在街路改造中經常會出現伐掉大樹栽小樹的情況,往往種植10棵小樹也無法彌補一棵大樹所產生的功效。』
最後,聶教授強調,根據哈爾濱的濱江地理環境,綠化工作者多年總結了『岸生柳、崗生榆』的原則,沿江近水處基本都是柳樹,而地理位置較高處榆樹則較多。另外,很多鄉土樹種都非常適宜我省氣候,比如水曲柳、蒙古櫟、白樺、暴馬丁香和花楸等喬灌木品種。
總之,凸顯綠化特色無可厚非,但遵照生態規律,優先考慮生態效應,纔是城市綠化的基本准則。